基于“主题阅读”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1
/ 2

基于“主题阅读”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郭俊梅

呂梁市文水县私评小学校032100

    摘要:在最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小学语文)》中,对阅读活动进行了详细地阐述,阅读是学生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途径。同时,在最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要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能够通过有效的阅读完成知识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等。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阅读教学,将其纳入到语文教学计划中。

关键词: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语文教学

引言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量。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对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和学生的阅读能力却不容乐观。在此背景下,基于“主题阅读”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主题阅读”教学可以改变传统阅读课堂中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模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阅读、思考,与文本和教师之间进行对话交流,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主题阅读概述

主题阅读伴随着新课改而出现,与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相比,主题阅读教学紧紧围绕“某一主题”开展,并在阅读主题的引领下,围绕其包含的文章内容进行讲解,以便学生在多篇文本的阅读中,从多个角度深化阅读主题,明确其表达的思想内涵。主题阅读教学模式契合了语文新课程改革下“大教材观、大语文观、大课程观”的要求。从大教材观上来说,倡导教师在组织和开展阅读教学时,应努力打破文本的局限,使阅读教学不再局限于课本中,而是以教材为基点,借助“一带多”的方式,适当增加课外阅读,帮助学生在海量的阅读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这一点恰恰与主题阅读的内涵相契合,基于主题引领下的多篇阅读,使得学生的阅读更深一些、更广一些;从大语文观上来说,主题阅读契合了大语文教学观,倡导在阅读教学中应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等,拓展语文学习内容,以便学生在大语文学习中,接受教育和熏陶,逐渐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完美的个性、终身学习的能力等;从大课程观上来说,在实施主题阅读时,无需拘泥当下,而是打开学生的眼界,使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空间中完成语文知识的学习。

2有效开展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的策略

2.1设计主题阅读环境

小学生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知识有着浓厚的求知欲。教师进行主题阅读教学时,就需要设计一个符合学生天性的阅读环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沉浸在教师讲授的课程中,更加配合教师进行后续课程的讲解,有利于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比如,教学《祖父的园子》一课,教师首先就要明确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可以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对环境的描写以及自己与祖父之间的生活趣事来表达自己对祖父的怀念之情的。基于这个目标,教师可以设立一个情境:首先,在课程导入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文章中对祖父园子的描写,找一些合适的图片,给学生进行展示,通过图片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在和长辈相处过程中都发过哪些有趣的事情,通过这样的引导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为什么作者在文中对祖父表达的怀念之情如此强烈,为什么对那个曾经的小园子念念不忘。接下来,教师还可以在对文章讲解时配上舒缓的音乐,让音乐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加课堂教学的氛围感。学生经过这样一个过程的学习,不仅提高了自己对主题阅读的兴趣,也对文本的中心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2设置主题阅读问题

若教师放手让学生进行语文阅读,那么学生的语文阅读将会没有方向,他们也不知道语文阅读的意义在哪里。而教师若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阅读,相信他们最终的语文阅读效果将会有所增强。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设置语文主题阅读问题,让学生可以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逐渐深入分析语文课文。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对语文课文进行自主思考和探讨,深化学生对语文课文的理解,还可以推动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升。例如,五年级包含课文《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及《红楼春趣》,在进行这一单元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设计问题:通过阅读,这四篇课文分别描述了什么情节?都刻画了什么人物?人物有哪些特征呢?有了这些问题,学生就可以有目的地开展语文主题阅读活动,并在课文中迅速找到有关这些问题的句子,进而得出正确答案,产生丰富的语文阅读认知。小学语文教师通过这样设置语文主题阅读问题,能够使学生明确阅读方向,逐步深入阅读课文内容。

2.3优化主题阅读教学模式

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都是按照“单篇阅读”的模式,采用知识讲解的方式进行输入。这种教学方法显然已经无法满足主题式阅读教学的需求。因此,为了进一步推动小学语文主体阅读教学的开展,根据新课改背景下的要求,结合阅读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选择教学方式,使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主题阅读教学时,应基于阅读的主题,结合阅读内容、阅读目标,科学设计出具备层次性、探究性的阅读问题。另外,在这一过程中,为了强化学生的主题阅读效果,还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切实保障主题阅读教学的顺利开展。例如,在《落花生》《桂花雨》的主题阅读中,在“万物有灵”阅读主题的引导下,结合《落花生》《桂花雨》文章的不同内容,基于五年级学生的实际学情,以及这两篇文章的阅读重难点,采用探究式的阅读教学模式。根据文本阅读,与作者形成情感共鸣,感知作者的思想情感,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在具体的主题阅读教学中,首先指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并在阅读中梳理文章的脉络,对文章内容形成整体上的感知。其次,基于文章中的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围绕“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借物喻人”进行交流,使学生在交流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最后,为了进一步巩固主题阅读的成效,又以《夹竹桃》《白杨》作为阅读补充,使学生在补充阅读中深化主题,真正掌握“借物喻人”这一写作手法。

2.4课后综合实践策略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单纯依靠课堂教学时间是不够的,还应该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后综合实践活动,将阅读延伸至课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主题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和阅读主题,设计一些与主题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深化对主题的理解,拓展知识,开阔视野。例如,在进行完《神州谣》《传统节日》《“贝”的故事》和《中国美食》这一以中华传统文化和历史为主题的单元阅读教学后,教师可以以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为主题,让学生制作与节日有关的物品,如灯笼、香囊等,让学生通过有趣的实践操作活动,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和文化。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题教学法的使用已经深入课堂,被教师广泛应用。教师通过使用主题阅读教学法,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拓展学生的阅读思维,完善学生的阅读体系,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朝.探究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模式[J].天津教育,2019,(18):106-107.

[2]周媛媛.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模式研究[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19,(04):19.

[3]边雪.论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教学模式[J].科普童话,2019,(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