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与心理教育的融合实践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1
/ 2

小学德育与心理教育的融合实践探究

王主宪

江苏省盐城市潘黄小学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竞争已经成为国际间竞争的关键,人才竞争则为根本,教育竞争是前提,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品质已经成为社会重点关注的话题。小学是学生基本素养形成的重要阶段,只有完成小学德育与心理教育的融合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小学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最大程度发挥德育与心理教育的作用,促进学校育人工作有序开展,培养更多全方位、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心理教育;融合实践策略

前言:现代素质教育对小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积极开展德育教育是重要趋势,也是提升小学生基本素养的必要途径。小学是学生发展的基础阶段,学生在这一阶段接受的心理教育、德育教育会给今后的人生带来深刻影响。为此,小学教师要将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合理融合,积极探索科学的融合措施。

一、小学德育与心理教育融合现状

当前,很多小学教师并不重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没有发现德育与心理教育的共同点,这不利于学生在心理德行方面健康发展。部分学校严重缺乏相关教学资源,没有聘请专门的德育心理教师,教师需要兼任多种工作,无法集中学习德育和心理教育知识。同时,缺乏丰富的授课经验,不能积极落实德育与心理教育融合的教育模式。学校中负责心理教育的教师大部分为新人,即使他们对心理教育有一定研究,但是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无法轻松融合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1]。还有部分学校对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关注度不够,这导致从事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的教师人数较少,而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核心。在长期教学中,学校不能制定完善的德育心理健康教育规划,无法满足新时代背景下教学基本要求。为此,学校在资源方面要给予高度重视,这样教师才能在具体实践中落实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融合的教育模式。

二、小学德育与心理教育间的关系

(一)并列关系

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是小学生综合能力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是小学生必须接受的教育,也是小学生综合素养中包含的一种教育[2]。如果说德育教育是阳光,那么心理教育则是雨露,二者相互并列。

(二)交叉关系

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中的某一部分是交叉在一起的,二者具有交叉的关系。当小学教师教育学生要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学会自尊自爱时,那么其中蕴含心理教育知识。无论是德育教育,还是心理教育,都是引导小学生主动、快乐的参与到学习与生活中,二者的快乐点融合,心理教育是心理上带来的快乐,德育教育则是行为美好带来的快乐[3]。这种交叉关系使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有相同之处,二者在相同之处融合,在不同之处各自发展,极大促进了小学生综合素养与能力的提升。

(三)组合关系

    小学德育与心理教育融合在一起更能发挥作用,二者不可分离,相互影响,将二者融合在一起将产生更加明显的效果。德育教育需要教师更多的讲解,心理教育则要求教师多多倾听,德育教育需要主动接受,心理教育需要主动表达。

三、小学德育与心理教育融合策略

(一)在德育教育中强化心理教育

课堂教学是小学德育的重要场所和阵地,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给予学生正确的思想引导,结合学生实际学习和生活情况,合理利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随机强化学生心理教育。小学生要站在促进学生健康长远发展的角度,重点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在不知不觉中塑造小学生健全的人格。比如在学习《我和规则交朋友》这一课时,小学教师要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展示交通事故视频、危机事件视频等,让学生了解到不遵守规则带来的后果,从而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让学生认知遵守规则的意义[4]。在实践教学中,小学教师可以有效利用身边的教学事例,为学生详细讲解生活中违法规则的事例,并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写出自己的学习心得。当完成本节课学习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成立一个宣传小组,在周末到大街上为人们宣传交通规则,从而给社会发展带来积极影响。通过开展这一教学活动,班级学生将会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也会更加积极的服务社会,形成融入社会意识,形成健康的心理和优秀的道德品质。

(二)积极开展心理教育实践活动

实践学习活动是开展心理教育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小学教师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有效拓展和优化德育教育资源,引导学生主动融入社会,开展多种多样的公益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锻炼,将更好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交际能力,使学生深刻认知周围环境,对社会有更加正确的认知。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争做文明人”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在活动引导学生将文明话、做文明事。同时,在开展这一实践活动中,各个年级要成立文明小组,小组成员负责维护校园的基本设施,及时指出校园中出现的不文明行为,并帮助学生改正错误的行为。通过开展这一实践活动,校园内几乎不会出现大声喧哗、随意打闹、随地吐痰等现象[5]。学生们脸上洋溢着笑容,文明实践活动不仅净化了校园,而且净化了学生们的心灵,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积极、向上、文明,也促进了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有效融合。

(三)创造良好的德育与心理教育融合环境

首先,全社会要关注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融合。社会教育机构要努力创造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融合条件和机会。相关职能部门要努力优化网络环境,从而给小学生带来更多积极、正能量的影响。整个社会也要注重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促进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其次,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他们言行举止将会给学生发展带来深刻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努力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与心理素质。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保持向上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工作面貌,从而积极影响学生,更好的感染学生思想,引领学生形成优秀的精神品质。最后,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为此家长在与孩子的日常接触中要使用正确的思想和意识引导孩子,使孩子主动接受正能量的熏陶,最终养成阳光、向上的心态。教师要加大与家长的合作力度,努力成为家长与学生沟通的重要桥梁,让学生讲出自己不敢跟父母讲的话,让家长站在另一个角度了解自己的孩子,进而开展优质的家庭教育[6]。例如在学习《献给父母的爱》这一课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想到家长给予自己的关怀,让学生理解父母的不容易。具体而言,教师可以组织家长会,不仅要在家长会中与教师深刻交流,而且要利用家长会让孩子表达对父母的爱,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这样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感恩,也会形成良好的心理。

(四)融合教育方法

    无论是德育教育,还是心理教育,如果仅仅使用理论教育模式,那么将无法获得明显的教育效果,也不能达到融合的目的。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一味的劝导和讲解是不能接受的。为有效融合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必须使用统一的方法,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比如,为了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形成直面生活和学习困难的精神,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在具体教育活动中,教师为学生详细讲述感动中国人物中的事迹,感动中国人物刘伟身残志坚,虽然没有了双臂但是仍然坚持自己的兴趣爱好,最终获得了显著的成就。而刘伟之所以等如此成功,是因为其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一案例的讲解将给学生带来极大的鼓舞。在课堂教学后期,教师可以鼓励班级学生说出自己的兴趣爱好,展示自己的才艺[7]。随后教师给予学生正确的鼓舞,这样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的自信心将明显增强。同时,在课堂学习中每一位学生都成为了被赏识者和赏识者,他们不仅学会了使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别人,而且成就感将明显增强,这有利于学生今后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结语:综上所述,小学教师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要密切关注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因为二者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道德素质。在小学生面前,教师发挥着重要的示范作用,为此教师要严于律己,不断提升自身素养,积极探索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融合路径。

参考文献:

[1] 邓丽萍. 立足"三全育人"实施"十心教育"策略[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1(11):19,21.

[2] 许文英. 凝聚心理健康教育合力培育学生良好心理品质[J]. 新校园,2021(8):89-90.

[3] 解薇红. 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之道分析 [J]. 求学,2021(11):5-6.

[4] 钟丽新. 谈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德育中的融合[J].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1(4):1023-1024.

[5] 曾贞峰. 家校共育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策略研究[J]. 新一代,2021,25(4):202,222.

[6] 袁熙凤.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渗透德育的策略分析[J].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1(32):109-110.

[7] 黄兰艳. 心育与德育的整合——漫谈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实施[J]. 空中美语,2021(8):1105-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