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价研究的前沿发展综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1
/ 4

配价研究的前沿发展综述

李雪萍

西华师范大学    四川南充    637000

摘要:配价的概念应用于语言学领域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其思想为语言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研究思路,开辟了新的研究途径,然而早期配价与当代配价概念存在一定的差异。早期配价研究主要以描述和解释为主,如配价对象、性质以及分类和原则的论述。如今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在配价的理论、依存关系与传统配价进行融合的基础上,延申了配价概念的内涵。因此,本文从配价理论的发展、定义以及现状等三个方面,梳理了该理论在国内外研究的最新成果,结果发现配价具有普适性,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语言本体研究和词典编撰。

关键词:配价理论 计量研究 语言本体 词典

一、引言

配价的思想由来已久,其概念来源于化学领域,后来被借用到语言学领域(Tesnière 1959;Helbig 1965),在20世纪70年代左右传入中国,随后汉语动词配价研究如雨后春笋发展起来(朱德熙1978袁毓林1992;沈家煊2000)。从配价的定义来看,配价就是词的结合能力,通过开辟其周围的空位,由其他句子成分填补空位的过程以实现词的值。但在配价理论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各个学者知识背景以及研究角度的不同,导致对配价的定义不尽相同。早期的配价研究主要以动词为主。泰尼埃(1959)提出配价理论,将动词比作带钩的原子以及有剧情的小戏。到了六十年代,不同学者基于句法和语义属性分别对配价进行了定义,前者认为动词开辟一定数量的空位(Helbig/Schenkel 1973Heringer 1996),后者更强调价是词义的属性(Bondzio 1969,同时这两派学者分别对填补空位上的成分性质特征进行了深入探究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配价研究不再局限于以“动词”为中心,而是扩展到了名词和形容词(刘海涛 2007),同时根据现实中研究的需要提出了新的配价观(Čech 2010)。Ágel(1995)认为配价潜力和配价实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将配价的实现和配价潜力进行了分区。于是在此基础上,Čech(2010)等提出 “全配价(full valency)”的概念,即补足语和说明语共同决定该动词的价值。刘海涛和冯志伟(2007)提出了广义配价,指的是词具有的一种和其他词结合的能力,该能力是潜在的,并受到句法、语义、和语用等因素的制约。同时从实用的角度提出了概率配价模式理论,将一个词的结合力(即配价)进行“量化”,也就是通过该词类所能(被)支配的依存关系在数和量两个方面对配价结合力进行数据描述(刘海涛,冯志伟 2007)。

从上述各个学者对配价的定义来看,早期的配价研究主要是以描述和解释为主,是一种面向分析和理解的理论,而语义就不可避免地参与其中,因此对于所填补空位的词类类型及成分的确定和区分成了最主要的争论点。然而这些争论对于当代配价研究来说不是最重要的议题,如今更加倾向于配价的实现。

配价的最新研究成果主要有语言本体研究和词典编撰。接下来重点介绍这两个方面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在最后简要分析目前配价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二、配价研究的最新进展

  1. 语言本体研究

配价体现了词的结合能力,词的配价值是由该词类的补足语数量决定的。因此,许多学者运用计量的方法对不同语言动词配价进行探究,包括配价的分布规律、频次与多义性之间的关系等。其中所选语料有所差异,一个是基于词典的静态配价研究(Köhler 2005; Čech &Mačutek 2010),另一种是基于语篇和语料库的动态配价研究(Liu 2011; Čech et al. 2010; Klímová et al. 2016)。

Köhler(2005)运用计量的研究方法探究了德语动词配价的性质,发现德语的配价模式分布符合奇普夫-阿列克谢耶夫分布(Zipf-Alekseev distribution)。Čech(2010)提出“全配价”——不区分补足语与说明语,研究了捷克语中配价模式的分布情况。基于全配价概念,Čech等(2015)通过提取布拉格依存树库中的捷克动词,探究了动词配价与同义词之间的关系。刘海涛(2011)发现了英语配价模式符合奇普夫-阿列克谢耶夫分布(Zipf-Alekseev distribution)。高松等(2010)基于概率配价模式理论,利用汉语依存树库, 对现代汉语动词的句法功能进行计量研究。Gao et.al(2014)首先统计了500个现代汉语高频动词的笔画和拼音字母,发现动词价值与多义性之间的秩次分布符合幂律分布规律。

由此可见,不同语言的配价模式符合某种幂律分布规律,且不同语言的价值均符合古德分布,这样的普遍规律为语言学的研究贡提供了新的思路。尤其对词的结合能力进行精确的测量,引进量化的思想,通过数学统计分析与形式化方法来研究配价语法,试图将其发展成为一门面向生成的理论学科,这更加符合如今大数据时代对科学化的追求。

  1. 配价词典的编撰

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发现,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就开始了有关配价词典的编撰。有关配价词典的编撰研究可以分为两条主线:第一,基于配价理论的词典开发;第二,基于配价词典的应用,例如语言教学、自然语言处理(主要指机器翻译)等。

2.1配价词典的开发

起初,德国诸多学者运用短语结构语法不能较好地对德语进行处理,后来发现配价语法在这方面显示出了巨大地优越性,如通过描述配价对象、性质及分类和原则对德语有较强的解释性(Helbig 1973)。因此,配价理论也被看作对外德语教学的重要利器。例如,基于泰尼埃提出的依存语法,Helbig和Schenkel(1969)对配价理论进行了完善,并编撰了世界上第一部动词配价词典,随后又编辑出版了形容词配价词典(1974)和名词配价词典(1977)。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配价研究学者又对不同层面的动词配价结构变化进行了详细描述。如Lopatková(2009)从词典学的角度研究了捷克语动词配价结构的变化,区分了配价结构的两种变化,即语法配价和语义配价,还介绍了配价结构潜在变化的基本类型,并提出了在捷克动词的配价词库(VALLEX)中表示该变化的方法。

后来随着数据存储与处理能力的提高,为词典编撰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采用了一些新的技术支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Schumacher和Herbst分别编撰的德语配价词典和英语配价词典。Schumacher(2004) 基于语料库编辑出版了德语配价词典(VALBU)以及线上词典(e-VALBU),这两种版本都给出了词项的句法和语义配价,包含了其他有助于正确使用的该词的信息,并附有大量的例子进行说明,线上词典随时会随着语料库的变化而更新。Herbst.et al.(2004)出版了第一部英语配价词典(VDE),该词典提供了十分全面的词汇配价信息,其中收录的词类不只有动词,还包括名词和形容词,算的上是目前收词最多的配价词典。

上述学者主要以动词配价为主进行词典的开发,当代学者更加关注名词配价词典的编撰,试图将名词配价词典提高到与动词配价词典相同的高度,于是基于动词配价词典的编撰方法,对名词配价词典进行了完善和发展。

2.2配价词典的应用研究

第一,配价词典与外语教学。目前多数学者在基于配价理论或配价词典来分析不同语言层次和背景的学习者语言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成果,这些研究将有助于了解该阶段学习者特征,对于词典编撰起到一定的导向型作用。李辉等(2019)利用自建的汉语儿童依存树库,对14-42个月汉语儿童语言中的动词配价发展进行了计量分析,发现各个年龄阶段,儿童语言动词结合力以及其被支配成分比率的变化。赵倩莹、蒋景阳(2020)基于中国学习者的英语写作和英语配价词典,探究了中介语中配价框架的分布规律。Gao等(2020)基于汉语语料库和英语配价词典,对抽取的60个词汇误用进行了分析发现,误用主要发生在语义-语用层面,于是根据该结果设计了汉语配价词典的条目,包括句法、语义和语用等三个方面的信息,即定量配价(Quantitative Valency)、定性配价(Qualitative Valency)和配价模式(Valency Patterns),企图促进汉语二语学习者的词汇习得。Gao(2018)基于学习者语料库(CLEC)和配价理论对比了两个英语学习者词典,即牛津同义词词典(OLT)和朗文语言词典(LLA),结果显示两者都能提供部分同义词和句法模式,包括语义和语用信息等,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缺陷,例如缺少中国学习者高频使用的句法模式的呈现。Jolita(2013)分析了学术语体中句法结构中的配价模式特点,发现了五种主要配价模式,其中以单及物动词和系动词占主导地位。Sisila(2019)发现托福听力考试中的动词配价主要以一价、二价、三价为主,其中对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以及被动语态三种动词形式进行了详细分析和描述。

由上述可知,各个学者基于配价理论对不同层次和学习背景的学习者语言进行了研究或偏误分析,如汉语、英语等,根据该结果所呈现出的特点来确定配价词典编撰中的条目,既满足了学习者学习的需要,又利于提高词典的利用效率,促进二语学习者的词汇习得。反之,基于学习者语料库,对现有配价词典进行检验,观察词典中可保留成分以及不足之处,不失为一种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的词典研究方法,而最终目的也在于为语言教学服务。

第二,配价词典与自然语言处理Peter Helwig(1978)创立了一种基于配价概念的自动意义分析方法。Kunze等(1982)从机器处理的需求出发,发展了面向语言信息处理的依存语法。詹卫东(2000)基于配价理论开发了汉语语义词典(VCSD),认为汉语同义词的语义配价信息有助于区分词义的不同搭配,从而有助于计算机识别准确的英语同义词,其最终目的在于满足汉英机器翻译系统的实际需要。从前面学者来看,配价理论和依存语法运用到自然语言处理之中的思想已经开始萌芽并逐渐应用到实际当中。另外,刘海涛(2009)在《依存语法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也提到了基于配价的依存分析策略是一种语义制导的面向分析和理解的方法,并以汉语的例子进行了说明。

三、结语

从国内外配价研究历史来看,配价理论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一致的思想体系以及研究方法和原则,这恰好证明配价理论是一种开放的理论,只要这样的思想和方法能够解决研究者各自的研究问题就行。因此当代配价研究提出了新的配价观和研究方法。不过当前的配价研究仍面临着许多的挑战:

第一,基于配价理论的语言本体研究。对于配价模式的分布规律只在德语、捷克语

英语和汉语等少数几种语言中得到了验证,是否在世界上其他语言中也具有相同的分布规律还需要进一步证实。目前研究中大多以动词配价为主,对于其它词类研究还存在不足。例如,不同语言中名词、形容词配价与词长、频率等的关系研究以及多种语言中动词配价与同义词之间的关系是否具有一致性;

第二,基于配价理论的词典编撰。当前的配价词典主要以动词配价为主,比如名词配

价词典、形容词配价词典的研究存在明显的差距。同时与国外相比,国内对配价的理解更多的是将其视之为一种语言结构的分析方法,系统性和整体性方面略显不足,特别是词典编撰方面与国外的差距较大,虽然目前已有一些尝试(詹卫东2000;Gao 2020);

第三,基于配价思想的自然语言处理。目前对基于配价的依存语法体系在形式化过程

中对于价的识别、生成和最终实现主要停留在理论层面,从理论到实践再到大规模的应用到计算机领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尤其是一些技术的处理和应用,更需要语言学家和计算机领域的研究者共同合作完成。

参考文献

Ágel, V, Valenzrealisierung, Grammatik und Valenz.ZGL[J],1995,23:2-32

Čech, R., Pajas, P., & Mačutek, J.Full valency:Verb valency without distinguishing complements and adjuncts[J].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Linguistics, 2010,17(4), 291-302.

Gao, Jun & Liu, Haitao.. Valency and English Learners Thesaur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xicography[J].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8: 1-36.

Jolita. H, Saulė, P., Verb Valency Patterns in Academic Register: Syntactic Approach[J]. 2013(22): 11-16.

Köhler, R., Quantitative Untersuchungen zur Valenz deutscher Verben[J]. Glottometrics, 2005(9), 13-20.

Liu, H., Quantitative Properties of English Verb Valency.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Linguistics[J], 2011(3):207-233.

Qianying, Z, & Jingyang, Jiang. Verb Valency in Interlanguage: An Extension in Valency Theory and New Perspective on L2 Learning[J]. Poznan studies in contemporary linguistics, Adam Mickiewicz University, Poznan, Poland, 2020,56(2): 339-363.

Sisila. F. D., Verb Valency in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Practice of the TOEFL Test[J]. Asian Themes in Social Sciences Research. 2019, 3(1):22-27.

Song, G., Zhang, H & Liu, H., Synergetic Properties of Chinese Verb Valency[J].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Linguistics, 2014, 21(1):1-21.

Tesnière, L. Elèments de syntaxe structural[M]. Librairie C: Klincksieek.1959.

高松,颜伟,刘海涛,基于树库的现代汉语动词句法功能的计量研究[J].汉语学习, 2010(5):105-112。

李辉,汉语儿童早期动词配价发展计量研究[J].语言文学应用, 2019(4):131-140。

刘海涛,依存语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23-55。

刘海涛,冯志伟, 自然语言处理的概率配价模式理论[J].语言科学, 2007, (5): 32-41。

沈家煊,句式和配价[J].中国语文, 2000(4):291-297。

袁毓林,现代汉语名词的配价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1992(3):205-223。

詹卫东,基于配价的汉语语义词典[J].语言文字应用,2000(1):37-43。

甄凤超,杨枫,语料库驱动的学习者英语动词配价研究:CONSIDER为例[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5(06):57-67。

朱德熙,字结构和判断句[J].中国语文, 1978(1):21-30.

作者信息:李雪萍,女(1994.9-),汉族,四川巴中人,硕士研究生,助教;

研究方向:语料库语言学,计量语言学;

课题项目:南充市地厅级项目(南充市社科研究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项目)

项目:依存语法视域下汉语不同语体间配价模式的计量研究(编号:NC23C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