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心理状态及康复质量的影响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8
/ 2

急诊护理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心理状态及康复质量的影响分析

郭敏

仁寿县中医医院,四川省眉山市,620500

摘要 目的 分析急诊护理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心理状态及康复质量的影响。方法 以我院心肺复苏后患者作为此次的观察对象,共计44例纳入此次研究,研究时段:2023.01-2023.12,并将随机法作为分组依据,一组设为对照组,一组设为观察组,分别开展常规护理、急诊护理,对比不同的护理效果。结果 心理状态评分,护理前对比p>0.05,护理后对比p<0.05,差异显著,观察组评分更低;康复效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气指标(动脉血氧分压与二氧化碳分压)明显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对心肺复苏患者开展急诊护理的价值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康复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 急诊护理;心肺复苏;心理状态;康复质量

心肺复苏(CPR)是一种急救技术,适用于呼吸及心跳停止的人群,主要与人工呼吸合并使用,可及时通过给大脑供氧,挽救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生命安全[1]。然而有研究指出,心肺复苏后的患者普遍存在心理状态不佳的情况,且因机体短时间内的血液和氧气供应不足,导致机体各个器官组织存在一定的创伤,遂需要辅以有效的急诊护理,提升康复质量,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遂本次研究以我院行心肺复苏的患者为例,行如下的护理研究流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我院接受心肺复苏的患者中抽取44例作为此次的观察对象,入选者均于2023.01-2023.12参与研究,并依据随机法行分组处理,设置组别为对照组、观察组。

对照组:患者男、女各有11例,年龄范围:23岁-60岁,平均(41.23±1.32)岁。

观察组:患者男12例,女10例,年龄范围:24岁-62岁,平均(42.34±1.21)岁。

以上患者的性别、年龄等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监测生命体征,遵医嘱给予对症药物干预,并于患者苏醒后,叮嘱患者充分休息,家属减少打扰次数,并依照需求给予氧气供给等操作[2]

观察组:急诊护理:(1)监护:加强心电监护,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尤其在心肺复苏后,需要用湿毛巾湿敷患者额头、颈部,预防脑部再灌注损伤,并将室内温度维持在18-20℃,预防寒凉刺激(2)心理护理:主动与患者交流,以言语鼓励和轻拍肢体等方式,增强患者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平稳心态,并告知家属陪伴在床旁两侧,给予患者家庭关爱,及时降低患者的不安情绪(3)气道护理:在无菌原则下行气管插管操作,妥善固定好管道,避免脱出,同时定期更换管道,湿化气管,维持气囊压力,保证氧气供给,尤其于吸痰前需要充分吸氧[3]

1.3观察指标

心理状态评分:利用自评量表SAS与SDS对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进行评估。

康复效果:包括血气指标(包括动脉血氧分压与二氧化碳分压)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通过NIHSS量表进行评估,满分42分,得分越低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以SPSS25.0作为此次数据处理的软件,将文中以例数(百分比)为单位的数据(计数资料)纳入至卡方检验,将(均数±标准差)为单位的数据(计量资料)纳入至t检验处理,观察对比结果中的p值,当差异明显时,p值则低于0.05;若无明显差异时,p值则高于0.05。

2结果

2.1 心理状态评分

详见表一,护理前对比p>0.05,护理后对比p<0.05,差异显著,观察组评分更低。

表一  心理状态评分  (±s)

组别

n

焦虑

护理前

护理后

抑郁

护理前

护理后

观察组

22

50.18±4.59

32.52±2.34

50.10±5.55

30.24±2.45

对照组

22

50.22±4.68

40.23±2.35

50.11±5.65

40.33±2.24

t

0.029

10.905

0.006

14.256

p

0.977

0.000`

0.995

0.000

2.2 康复效果

如下表二所示,观察组患者的血气指标(动脉血氧分压与二氧化碳分压)明显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

表二  康复效果  (±s)

组别

n

动脉血氧分压(mmHg)

二氧化碳分压(mmHg)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观察组

22

97.90±5.62

30.01±5.35

8.62±0.60

对照组

22

88.75±5.88

42.26±5.46

12.38±0.57

t

5.276

7.516

21.310

p

0.000

0.000

0.000

3讨论

心肺复苏是急诊科医务人员常开展的一项急救措施,目的在于挽救脑细胞,避免其缺氧坏死,且诸多研究证实,及时开展心肺复苏可显著提升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是现代临床极为有效的一种急救措施,但当患者苏醒后,由于短暂的缺氧,脑细胞会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且受病情影响,患者的情绪会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为了便于后续诊疗工作的顺利开展,对患者进行情绪的安抚以及其他护理服务十分必要

[4]。然而常规护理内容多以医疗操作为主,目的在于帮助患者苏醒,平稳生命体征,缺乏对患者情绪等护理方面的重视程度,难以确保后续诊疗工作的顺利展开,且一旦情绪不稳定,也会影响患者的体征稳定性,增加机体应激反应,而急诊护理则重视情绪的安抚,同时重视患者的气道护理,做到在满足医疗需求的同时,满足患者苏醒后情绪方面的需求,有助于保障护理服务水平。

综上所述,开展急诊护理有助于改善心肺复苏后患者的情绪状态,并促使救治效果的提升,具备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吕权坤,吴国新,陈盛安等.分片区院内急救快速反应小组在心肺复苏抢救中的应用[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4,19(01):4-7+27.

[2]王淑艳,高洪涛,吕娜.急诊护理联合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3,18(12):1649-1652+1657.

[3]杨柳.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中开展冠心病重症监护室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J].基层医学论坛,2023,27(35):99-101.

[4]刘吉丽,赵婷,陈贵艳.急诊重症护理干预在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的护理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23,42(34):13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