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市明清城墙遗址保护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8
/ 2

咸阳市明清城墙遗址保护探究

孙亚宁

咸阳市城市科学研究所,陕西 咸阳 712000

摘要:通过对咸阳明清古城城墙的演进探究,针对明清城墙破坏严重的问题,从历史文化整体保护角度出发,探讨城墙整体性保护的策略,注重与历史城区保护发展的整体协调性。

关键词:咸阳  明清城区  城墙  城门

咸阳市明清城区是咸阳市域范围内历史文化遗产较为集中的区域之一,主要以物质文化遗产为主,包括城市格局、传统街区和文物古迹等几大类。位于明清城区东侧的抗战南路现存两处咸阳古城墙遗址,随着古城的改造及城市的发展,仅存数米的城墙遗址急需得到关注和保护。

1 城址变迁

咸阳是一座因史成名、因水成形、因塬成势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其城址不断变迁。秦迁都咸阳,都城位于今渭城区窑店镇,后城址逐渐西移,汉时迁至今毛王沟一带,改名渭城;唐宋时期,城址又迁到今任家咀:即秦杜邮亭处;明清时期,城址定在今老城区。

2 城墙历史演进

2.1 明洪武

明洪武二年,在烧毁废城城西四公里渭河北岸迁建新城。明洪武四年,建成城郭南北宽 320 米,东西长 700 米,形状为规整矩形,城高 8.5 米 ( 二丈五尺 ),池深一丈五尺,“城周四里奇”(周长四里一百五十三步合2040米),建有东、 西、东南、东北四城门,城区面积0.22平方公里;三条东西向街和四条南北向巷构成“田”字形的街区布局。明洪武城和现老城街巷的对应关系大体为:东城墙对应辘轳把巷、花店巷;北城墙东段对应谷家巷以北和仪凤东街以南间,北城墙西段对应仪凤西街以南数十米处;西城墙对应清泰街以东处;南城墙对应渭河沿线。

2.2 明嘉靖

明嘉靖二十六年,由抚军谢兰和道台刘志主持,将城区向东、西、北三面扩展,形成“计广逾八里,雄踞渭岸,屈曲不方,以象斗杓”的城市格局,城郭南北宽约550米,东西长1650米,城高8.5米,城门增至九座,东为朝阳门(现东明街东口处),西为望贤门(现西宁街西口,西门口处),南为渭阳门(现南阳街南口,咸阳古渡遗址北处),北为五陵门(现北大街北口,北门口处);学道门为文明门(现学道门巷南口处),西北门为乾清门(现永绥街北口处);还有小南门(现清泰街南口处)、小北门(人民东路与抗战路十字西南角铁一局新运处办公楼处)、新城门(现清渭楼东北角的东道巷和西道巷交汇处以南)。民间流传嘉靖咸阳城为,“九关九守九里山”,意思是:城池有九座城门,城周长九里。嘉靖城建成后不久,改朝阳门为东明门,望贤门为西宁门,渭阳门为南阳门,五陵门为北平门,与现在的路名更加接近。新扩的嘉靖城约0.91平方公里,面积是洪武城的四倍多。南城垣紧临渭河北岸,筑有河堤,南阳门外为咸阳古渡码头,清渭楼迁建于东明门外。可以看出,嘉靖咸阳城的规模形制比洪武城有了很大提升,斗杓形的城市形态很具特色,临渭而立,气势不凡。遗憾的是,二十年时间嘉靖咸阳城遭到两次地震的严重破坏,在明万历十五年,咸阳知县樊熔又再次重修了咸阳城。

2.3 清乾隆

到了清代,咸阳城遭到了清顺治十一年天水发生的8 级地震、清康熙三十四年咸阳发生的 4.5 级地震、清乾隆五年发生的4.75 级地震破坏,此时咸阳城已经是千疮百孔。到清乾隆十四年,咸阳知县臧应桐重修咸阳城。此次重修开工于乾隆十四年正月,完工于次年四月,乾隆年间的这次重修是继嘉靖咸阳城建成后重修规模最大的一次。城市周长没有改变,因此城市格局应该未有明显改变。主要是对城墙加宽、加厚, 除此之外,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对于城门名城又有一次较大的改动。易西北、雪道二门曰永绥、昂霁,题小北门曰天任、小南门曰清泰、新城门曰迎旭,并将通往各城门的街巷名均改与城门同名。

2.4 民国

民国八年(1919年),因护城河淤平,进行清淤,“凿之深如初”二十年(1930 年)补筑南城墙数处,合计六丈有奇。

总之,咸阳城市发展是在明洪武的“田”字形格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嘉靖时对咸阳城池东、西、北三个方向加以扩建,城市形状上打破了原始规整的矩形形态,城内格局发生变化。清代时期咸阳城墙及内城格局未发生变化,只是在原有基础上将土城墙予以加固,更改城门楼名称。民国期间补南城墙数处。

3 城墙遗存成孤点

咸阳城墙在明清民国时期一直都是土墙,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墙遗址遭到严重破坏,由60年代完整的城墙,仅留下孤点,变成如今不足数米的两段遗存。保留下的城墙遗址已看不出城墙的形态,仅为部分夯土,其所在区域几乎被现代建筑覆盖,生存空间受到局限。同时明清古城区内尺度怡人的肌理也正遭受城市发展的吞噬。

古城墙遗址

4 城墙保护原则

咸阳明城墙虽已破坏严重,但从历史和文化角度来看它都是一个整体,因此应从长远保护出发,探讨城墙整体性保护的原则与方法,注重与历史城区保护与发展的整体协调性。

一是原真性原则。历史遗迹具有不可复制的历史价值。因此,设计时应保证其原真性,新建、加建与改建部分必须与遗迹加以严格区分。

二是意象性原则。对城墙遗址以整体保护为原则,但并不意味着要对遗址进行复建,而是在重现现状的同时,结合当代生活的需求以意象方式构筑人们对城墙的记忆。

三是启示性原则。面对当今人们在城市建设中因过度开发而造成对遗址的破坏,通过节点的联系构筑城墙整体保护的格局,唤醒人们对遗址价值的认识和对传统文化的回忆与传承。

5 城墙保护策略

旧时的城墙由于有防御的功用,筑城一般较高,城外挖深河;于是,城门成为了联通城内城外的唯一通道。现代社会的自由发展已无需城墙来护卫家园,更无需城门来联通内外,但在这样一个影响内外发展的“新城墙”上,是否要有这样一个“城门”,它既可以唤起人们对老城的记忆,又可以打开这个“新城墙”,使城内的历史文化走出去;使城外的现代发展走进来?故需要用新手法重现明城风貌,联通内外机制。

5.1 城门节点文化复兴策略

已消失的九座城门及仅存的明城墙遗址,串联起来可还原明咸阳城墙风貌并结合环城折叠绿带活动带满足生活使用需求,相互间相连又可打通城市内外关系。提取各个城门原有元素,设置文化节点广场,重新构建城门的新形象,构筑古城的引导性,从而提醒人们去关注城门这一传统建筑的重要性,同时也是一个打通内外的“城门”,唤醒人们的记忆,传承古城的历史文化相互交流的场所。

5.2 重塑新城墙策略

在古代,城墙的作用是抵御外敌入侵,是对内部居民安全性的一种保护。但在新时期,城墙的封闭性却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古城墙被拆除的原因。所以当我们重建新城墙时,不是为了重塑老城墙的厚重形象,而是基于当代条件下城墙含义的新的注解,用新的城墙,串联起城市家具,从而创造新的城市生活。

将城市家具设计成有起伏垛口的形象,从而延续新城墙概念。结合场地小品设计、景观设计、街具设计等,突出其文化主题。取城墙垛口形象元素进行设计,提供给人们坐、躺、卧等多方位的休闲体验方式,并将当地历史文化以城墙元素的形式印刻在墙壁上,提供给游人及当地居民了解这段历史文化的机会。

5.3 加强遗存城墙保护策略

现状遗留的城墙遗址岌岌可危,加强对遗址保护措施。将城墙本体进行围合并加顶,以保证其不被人为或雨水破坏。现存两段城墙遗址体量弱小,并且被一座已有建筑阻断,结合周边现状,对已有建筑进行改造,再用钢架复原城墙原有体量,并限定保护范围,在保证其地基夯土不被破坏的同时,可让游览者体验城墙本真的体量,同时也遵守了遗址保护的原真性,从而延续人们对城墙的记忆。

6 结语

虽然明清古城墙遗址在抗战路上仅存几米,但是它见证了古城的发展变化,弥足珍贵,我们可以借助新的规划保护策略,再现古城墙的轮廓,丰富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唤醒人们对古城的记忆。同时,对延续城市文脉,展现城市风貌,促进文化传承,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重修咸阳县志,民国21年(1932年).

[2] 咸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2-2035年).

咸阳城在明清民国时期一直都是土城 ,解 放后咸阳城墙被拆毁,仅在今咸阳市渭城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