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韧性理念在道路交通规划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8
/ 2

简析韧性理念在道路交通规划中的应用

狄晟

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10000

摘要:我国城市化建设的深化推进,道路交通系统所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当出现安全意外事件时,将会使得道路交通在短时间内陷入瘫痪情况,而将韧性理念有机融入在道路交通规划中,则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以韧性理念基本概念为切入点,重点分析了在道路交通规划中应用韧性理念的具体表现,以期实现韧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关键词:韧性理念;道路交通规划;韧性评价

前言: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城市交通网络的支持,但由于如自然灾害以及重大事故等意外事件的存在,非常容易对道路交通系统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进而不利于城市社会经济活动。在道路交通规划中应用韧性理念,能够进一步增强道路交通系统应对突发性意外事件的能力,大幅节省应急救援成本,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一、韧性理念基本概念

韧性理念的根本含义为,具备良好的应对变化条件下的储备能力和适应能力,同时还可以在处于破坏状态下时,能够具有抵御以及短时间内快速恢复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韧性是由两部分组成的,既要能够展现道路交通系统对于外部诱发变化的吸收能力,也就是其脆弱性、鲁棒性和可靠性,又要涵盖道路交通系统出现意外事件后的适应能力以及恢复至受干扰之前的能力[1]。为了将韧性进一步量化,可以应用韧性三角形或4R的方式来表现网络韧性。4R具体变现为,其一冗余性,指的是当道路交通系统功能处于中断或失效的状态下时,可以选择应用替代选择来合乎功能需求的能力。其二鲁棒性,它则是系统需承受的给定程度压力以及需求不下降的前提下,不会使得相关功能有所丧失的内在抵抗能力。其三资源丰富性,当系统处于紧急状态下时,具有问题识别、对优先级加以确定以及调动资源服务由此来使得系统性能得以恢复的能力。其四快速恢复性,它指的是系统恢复至最佳性能状态所用的最短时间。韧性三角形则是系统性能、脆弱性和时间三方之间的关系,它的最低点反映了网络的脆弱性,也就是说意外事件对道路交通系统所产生的严重破坏程度。

在道路交通规划中应用韧性理念,最为关键的环节在于构建韧性评价指标,分别是冗余性指标和脆弱性指标,前者指的是连接度指数,后者指的是节点关键度。连接度是和节点呈直接相连状态的路段数,是衡量道路网成网程度的关键指标,可以很好地判断路网是否成熟,当连接度指数越高时,路网的冗余性就越高,说明路网的韧性更好。
二、在道路交通规划中应用韧性理念的具体表现
(一)对道路交通规划根本情况进行韧性评价

将韧性理念在道路交通规划中实现科学高效应用,首先要对道路交通规划根本情况进行韧性评价。以某地区的道路交通片区为例,其城市道路总长度在560.1km,路网密度为5.5km/km2,其远远低于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规范要求,高速上呈现为一横两纵,片区之内只有一条快速路,主干路八横七纵,骨干路网密度也未合乎国家标准规范要求,次干路虽然合乎要求,但总体布局较为分散,支路整体状态较为零散破碎,尚未形成体系。上述为道路交通规划的基本情况,以此为前提构建其拓扑网络,涵盖154个节点和375条有向路段,通过对各个节点关键度和连接度指数计算的方式来对路网的冗余性和脆弱性加以合理评估。

纵观该道路交通片区,它的节点连接度未超过3的节点比例高达80%,路网连接度指数仅在2.6,平均下来每一个节点所连接的路段都没有超过3条,断头路占有较大的比重,片区的路网成熟度未达到国内平均值,由此可以看出路网中的出行路径不具有很高的可替代性,路网的冗余性较差,当出现意外事件时,不具有良好的抵御能力。从片区的关键节点来说,识别关键节点能够从根本上增强节点邻近路径的可替代程度,促使节点的关键度和出现意外情况时对路网所造成的消极干扰程度可以大大降低。
(二)科学高效的规划策略、

通过上文对道路交通片区路网现状的分析以及韧性评价,以此为基础,将韧性理念融入其中,着重从提高路网冗余性和降低路网脆弱性两方面来对道路交通采取有效的规划策略。其一,提高冗余性,也就是说重点提高交通出行的可替代性程度,既要增强交通出行方式的可替代性,又要提高出行路径的可替代程度,大力倡导提倡绿色出行方式,尤其是公交+慢行这种方式,对于道路资源的分配应着重倾斜于绿色交通方式,可以适当地增设公交专用车道等,由此来提升道路交通片区内部的路网密度,在片区的重点位置要深化落实窄路密网基本方针。其二,降低脆弱性,也就是要格外增强路网的可靠性程度。该环节的工作重点在于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大幅度降低出现意外情况时对交通网络所产生的消极影响,防止出现孤岛情况。通过对骨干路网结构加以完善的方式,由此打造出具有高度的内外融合特点以及快捷可靠的路网体系。与此同时,还要在原本的基础上提高跨河通道、跨设施通道以及对外通道的等级,构建出科学的通道级配[2]
(三)规划方案与评价

以道路交通规划的具体韧性规划策略为基础,制定相对应的规划方案,打造道路交通规划路网。首先,要坚决遵守公交优先的道路交通规划韧性理念,因为现阶段此片区主要是道路交通规划,在布设道路断面的过程中应当优先以及全面化地考虑到交通网络的实际需求情况、轨道交通敷设的具体形式、公交专用道布设情况以及慢行交通等多方要求。其次,要从道路交通片区内部结构中原本的三区五镇行政藩篱局限性中突破出来,在片区的核心区域内将窄路密网规划方案真正落到实处,构建出更具活力的鲜明街区。再次,要对道路交通片区的高速公路和快速路的设置情况做到深层次地梳理优化,推动该道路交通片区可以更加快速自如地对接高快速体系,这样与外部之间的联系也会更加方便快捷化。第四,由于该道路交通片区附近有着非常丰富的水系,使得对其交通网络呈现出较为严重的分割状态,所以规划方案要重点强调对过河通道和对外联系通道的规划梳理,提升片区内部之间的联系程度。道路交通规划韧性方案要与上位规划相承接,进一步优化等级结构、路网布局和规划形态,增强片区内外交流通道的可替代程度。对于次干路和上路网的规划,其连接度指数有所上升,对于路网断头路规划大大减少,保证成网率的同时,路网冗余性表现也更加显著。路网的最核心节点处于失效状态时,其出行影响性控制在8%,这表明路网的脆弱性有所降低,反之,韧性则大大提高。


结论:综上所述,在道路交通规划中应用韧性理念,打造韧性交通基础设施,有助于从根本上推动城市社会稳定发展。对韧性理念有着充分的了解,将其合理应用在道路交通规划当中,应当通过对道路交通规划根本情况进行韧性评价、科学高效的规划策略以及规划方案与评价几方面来深化落实,由此达成交通网建设更加完善化的核心目标。
参考文献:

[1]宋述强. 城市信息化道路交通规划设计探析[J]. 城市建筑空间,2022,29(S1):171-172.

[2]经维维. 韧性理念在道路交通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 交通与运输,2022,38(02):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