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家风融入高中校园文化的价值与路径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7
/ 3

基金项目:四川省宜宾市社会科学研究基层廉洁建设研究中心2021年资助项目“红色家风教育融入高中省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JLJY202118)。

红色家风融入高中校园文化的价值与路径探析

宋文文

(四川轻化工大学·四川自贡·643002)

摘要:建设具有厚重传统文化底蕴的校园文化氛围离不开对优质文化资源的发掘,红色家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我们党永不褪色的“传家宝”,其中蕴含了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克己奉公的鲜明品格;勤俭持家的廉洁作风;勤奋向上的治学精神;通过第二教学课堂、线上教育平台,以及家校的联动配合,将红色家风融入校园文化,能够增强校园文化的感染力,同时也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力,能够创新校园文化的内容,从而更好的传承红色家风。

关键词:红色家风;校园文化;价值;路径

红色家风是中国老一辈革命领袖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宝贵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红色文化发表了“把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传统发扬好、红色基因传承好”一系列重要论述[1]。红色家风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不断赶考的峥嵘岁月里,为人们留下来的弥足而珍贵的精神财富,用红色家风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把红色家风渗透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之中,是高中校园文化创新的生动实践,能够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环境中,接受历史的洗礼,让红色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一、红色家风内涵

红色家风是由"红色"和"家风"两个词构成。家风是指一个家庭在世世代代传承中所呈现出的一种极为固定的社会规范、优良作风、传统习惯、为人之道以及生活方式的总和[2]。红色家风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邓小平,陈毅为代表的革命领袖,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家庭文明、优良传统、风俗习惯、行为准则和处世之道的总和,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价值观念和作风在家庭生活中的集体表现[3]。其所倡导的和弘扬的家庭美德正是批判的吸收了传统文化中家庭美德的合理成分,才形成和发展了自身特有的丰富内涵[4]。将红色家风融入高中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能够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胸怀天下之家国情怀

“开怀天下事,不言身与家”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品德的生动写照。老一辈革命家舍小家为大家,把对小家的眷念转变成对大家的热爱,甚至牺牲小家争取国家和民族的进步,成全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他们以兼济天下的胸怀和顶天立地的气节为后代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他们的血液里流淌着中国共产党的人的红色基因,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爱国人士滕代远便是其中一例。滕代远曾和彭德怀是战友,并一起发动平江武装起义,是新中国人民铁路事业的创始人,虽然身处高位,但他没有给后人留下一分遗产,这种"不留金",不留银,只给后代留精神的纯正家风令人钦佩。他在与儿子的谈话中说道:"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你应该好好工作,为党为人民多作贡献"。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他的孩子们也纷纷走向了革命的道路。滕代远给后人留下的是一笔用之不竭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崇高理想的毕生追求。由此可见,红色家风的弘扬不但能够使一个家庭兴旺发达,而且还能够使一个民族国家繁荣昌盛。

(二)克己奉公之鲜明品格

红色家风的共同之处都在于一个"公"字,大公无私、公而忘私、公私分明始终如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员最鲜明的的品格,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员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古语有云"身修而齐家,家齐而后治国",在中国产党百年的历史征程中,有一大批勤劳朴素的共产党人,他们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他们不仅始终以一名普通人的身份自居,同时也严格教育子女。人民公仆焦裕禄不让儿子看"白戏",如数的票钱补给戏院。谷文昌虽任广东省的林务厅副厅长,但是自己的家里很少用木质家具,他二女儿结婚的时候,也没有给任何家具。杨善洲同志严格到女儿陪同自己看病,也不搭“顺风车”。正是因为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坚持着这种敢于自我革命的精神,才促使红色家风世代相传,优秀的家风就如同一面镜子,要时常拿出来照一照,去一去身上的灰尘,新时代青年要自觉的把红色家风传承好。

(三)勤俭持家之廉洁作风

国不廉则不安,家不廉则不宁。廉洁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从朱子家训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艰辛,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到《颜氏家训》中的“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无不体现中华儿女对于勤俭、廉洁的历史思考,廉洁是红色家风的核心内容,习仲勋特别重视从严教子,从不娇惯孩子。习近平同志在给其父习仲勋同志的拜贺寿信上写道:“父亲的生活节俭,几近苛刻。家庭教育的严格,这是有目共睹的,而我们小时候也正是在父母的这种教导下,逐渐形成了勤俭持家的良好习惯的。这是一种堪称典型的老布什维克共产党人的家庭[5]。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宣讲者之一杨匏安,当时他身处高官,一个月有三百多的大洋,足以让他买地,建房,但是他却选择了将其充当党费,只留下小部分作为家用,周恩来称赞他"为官清廉,一丝不苟,堪称楷模",杨匏安清廉的家风为后代做了良好的示范,其后代也一直保持两袖清风的廉洁品质,如今的生活是一个月六块钱的北大图书管理员所不能想象的,我们更应该不忘先辈,应该将红色家风继续发扬广大。

勤奋向上之治学精神

庄子曰:"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生总是有尽头的,而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老一辈革命家对治学有很着很深的感悟。毛泽东曾给苏联留学的毛岸英,毛岸青写信说到:“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少谈些政治。政治是要谈的,但目前以潜心多习自然科学为宜,社会科学辅之”[6]。刘少奇也曾嘱咐即将留学的儿子:“你到苏联读书,最主要的任务便是要学到更多的本事,而且要把身体健康搞好,回来建设我们的国家”,陈毅大将军也曾教诲儿女:"生命世代续,学问无尽头,科学重实践,理论启新猷",努力学习科学与人文常识,爱惜时光,争分夺秒,学以致用。勤奋学习,努力奋斗是老一辈革命家的达成的一致共识,正是他们的淳淳教诲,才使得他们的子女将个人的前途命运和国家的伟大复兴结合在一起。

二、弘扬红色家风的价值

(一)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红色家风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与建设时期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老一辈革命家将中国传统家风思想与革命时期的特殊背景相结合的产物,是对传统家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家庭、家教、家风,红色家风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流淌在一代又一代人血液里的红色基因。好的家规或家训,是祖祖辈辈对子孙的鞭策,也承载着祖祖辈辈对子孙的期望。高中生们正处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也是新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中国伟大复兴梦全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创造者,也都是肩负中华民族重振大任的时代新人。把红色家风纳入到校园文化的构建之中,品读一个个感人肺腑的革命家庭故事,能够深刻的理解红色家风的博大内涵,触摸共产党人的初心情怀,。既有利于弘扬好中华传统文化,也有助于增强高中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抵御不良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并通过优良家风传承提高学生自我涵养能力,从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那里吸取文化营养和社会实践力量。

(二)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

红色家风不仅蕴含了家国情怀、克己奉公、勤俭节约等内涵,还孕育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精神追求、对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深入的学习红色家风的精神内涵,能够点燃高中生心中的理想信念。赵一曼曾在绝笔信上写道:“妈妈不用千言万语来教导你,就用具体行为来教导你,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妈妈是为国牺牲的”。爱国人士夏明翰在给大姐的信心中说到"我人生无憾,认识了共产主义这个为人们翻身解放造福祉的道理,就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岳母在岳飞的后背上刻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而这四个大字的家训也就时时驱动着岳飞努力上进,而最后岳飞也没辜负岳母的希望,变成了保家卫国的大名将。革命先辈在家风建设上给我们做了榜样[8]。红色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是一种潜在的,恒久的,无形的力量,哪怕今天读起来革命烈士的事迹,依旧热血澎湃,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火不熄。

三、红色家风与高中校园文化的辩证关系

(一)红色家风能够增强校园文化的感染力

有位哲学家曾讲过,学校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它周围的环境。而校园文化对学生的蓬勃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股润物无声的精神力量,会以其潜在的感染性和熏陶力,带动学生奋起前进,创造美好的生活。优秀的校园文化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科技人文素质,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红色家风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有着其他文化资源所无法比拟的生命力和吸引力,把红色家风纳入校园文化的建设,可以提高校园文化的感染力,也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从而使学生将红色基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具有红色基调的红色家风植入到校园的建设中,有利于厚植具有历史底蕴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把红色故事讲好,让红色故事代代相传。

(二)校园文化能够提高红色家风的传承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要将中华最优秀的传统中华文化发扬好,传播好,新时代也呼唤着中华民族要由文明强国迈向文化大国。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的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为新时代校园文化注入一丝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晶,革命文化是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取向与品格追求,红色家风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精神的结合体,同时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红色家风纳入校园文化的培育之中,不仅是学校对挖掘红色文化的积极响应之举,也是学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举,将有助于进一步增强红色家风的文化传播力度,并且也使得优秀传统文化"活"了起来。

四、红色家风融入高中校园的路径

(一)用好红色家风资源,打造教学第二课堂

将红色家风资源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活动文化等方面。从物质文化来看,物质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学校要加大校园物质文化的投入,可以将革命先辈的书信做成石碑,也可以将革命先辈的家训打造成校园文化墙,或者是将革命先烈的事迹制作成有声视频,形成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的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校园文化氛围,触发学生的情境体验。从精神文化来看,学校要强化走出去的办学思路,在实践中加强学生红色家风教育的认知,组织与红色家风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参观红色家风纪念馆,将地方性红色文化基地打造成第二课堂,深入的挖掘当地红色教育人物背后的家风故事,以自贡市为例,自贡市是具有丰富红色家风教育资源的城市,自贡拥有江姐故居、卢德明故居等众多优秀的红色教育基地,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到实践基地去搜寻与红色人物相关的家风故事,再将红色家风故事带回到课堂,发挥学生在红色家风教育当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拓展学生学习的视野。从活动文化来看,还可以举办与红色家风有关的校园活动,例如举办红色家书朗读比赛,红色家书征文比赛,红色家风情景剧,红色家风故事会等活动,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自觉接受红色家风的洗礼。

(二)利用线上教育平台,创新教育教学形式

要想将红色家风更好的融入到校园文化,必须创新红色家风融入校园文化的形式,同时还需要采取高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新媒体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红色家风的传承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途径,这些新的载体与途径能够弥补传统媒体的或单一渠道对于红色家风传播与呈现的不足,能够打破时间、空间等因素对于红色家风学习的限制,弥补传统教育的碎片化、局限性,使得红色家风真正的实现进校园,进头脑,补充高中生精神上的缺失。一方面可以通过学校的官网,微信公众号等渠道推送与红色家风主题相关的优质视频与文章,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参观以红色家风为主题的红色纪念馆,让红色经典能够看得见,摸得着,让学生与先辈面对面隔空交谈,拉近学生与红色历史的距离。

(三)构建家校联动体系,推动红色家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无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无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可见家风建设是一个永恒的课题,而教育又是双向互动的过程,家风学习最好的实践便是言传身教,因此推动家风的深入学习,需要家校联动配合,我们要以家风学习为契机,组织家长和学生一起学习红色家风,学校的任务就是组织生动,立体,且富有感染力的色家风活动,为学生和家长搭建情感的桥梁,用红色文化来涵养优秀的家风,或者让家长给学生讲一讲自己家庭中长辈的良好家风,形成学习家风良好的家庭氛围,让红色家风薪火相传。

参考文献

[1].看清形势适应趋势发挥优势 善于运用辩证思维谋划发展[N].人民日报,2015-06-19(001).

[2].王杰.传承红色家风 涵养初心使命[J].中国纪检监察,2020,(13):12-13.

[3].陈小粉.红色家风的时代价值与传承路径[J].林区教学,2022(03):14-18.

[4].郝永平,代江波.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J].求知,2020(09):54-57.

[5].《习仲勋传》编委会.习仲勋传:下[M].北京:中国文献出版社,2013.

[6].孙永安.试论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精髓及现实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1):43-46.

[7].刘红,史修瑞.浅析红色家风的内涵与当代价值[J].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2018(9):6.

[8].《红色家书》编写组.红色家书[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

[9].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2-1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