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  明德培智——课程改革视角下小学地方性课程建构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7
/ 2

立德树人  明德培智——课程改革视角下小学地方性课程建构路径

黄子晨

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心湖小学

摘要:三门县依山傍海、历史悠久,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在课程改革视角下,按照现有国家实行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该县小学逐步加强对地方性课程的关注,基本实现了以国家课程为中心,地方性课程与学校课程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近年来,中国的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在世界范围内热度逐渐增加。学生在小学阶段心智尚未成熟,对世界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师应当积极承担小学生的品德教育工作,利用地方性课程唤醒学生文化意识,提升学生文化自信。

关键词:立德树人;课程改革;地方性课程;三门县

地方性课程是国家制定的,在不同的教育阶段都要实行的一种教育课程。它的发展重点是根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需要,通过发展地方性的课程来弥补现有教育的缺失,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地方性课程旨在培养一批知荣辱、讲道德的孩子。但是,结合教学实践与调查却发现:地方课程在多数情况下成了课程表上的“配角”,由于课时的限制,难以发挥其有效性。本文从“挖掘文化素材”、“把握学生兴趣”和“发现家乡之美”三个层面针对课程改革视角下小学地方性课程建构路径进行探析:

一、挖掘文化素材,培养学生文化意识

地方文化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概念,它涵盖了一个区域或区域的生产、生活习惯、社会关系和历史文化遗迹。从总体上看,这是一种既有地方特色又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这些东西很复杂,很抽象,也很现实,似乎远离了我们的生活,但却渗透到了我们的生活中,让我们不知不觉地沉浸在了其中。因此,以本土文化资源为基础,开展校本课程建设,必须将当地的文化资源整合起来,并选取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部分作为课程资源加以开发[1]

笔者认为对于三门县的地方性课程构建资源可以分为3个类别(如表1):

表1 三门县地方性课程构建资源类别及内容

三门县地方性课程构建资源类别

内容

景观类

亭旁:亭旁是浙东名镇,1928年5月26日,在亭旁爆发了威震浙东的亭旁起义,建立了全省第一个区级苏维埃政权,被誉为“浙江红旗第一飘”。

传统习俗类

三门祭:三门祭冬的二十四节气申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功。

文化类

三门平调:三门平调作为古老的地方剧种,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传统剧目、表演艺术和音腔伴奏三方面。三门传统平调剧目保留了宋元南戏的遗风,剧目乡土气息浓郁,有文有武,唱做有劲,以家庭伦理戏为主,教化色彩浓重,故事特合民众心理。

除了上述提到的以外,三门县还有很多值得开发的文化资源,教师应当认识到:地方文化资源的“活化”能够为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文化治理能力提升、文化价值形成、文化传承和创新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是每一项课程的发展都要遵循教育原则,而每一项原则的确立都要以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为依据,本土文化类的校本课程建设更是如此。在开发过程中,开发人员要遵守一定的价值标准,并根据个人对课程开发理念的认识,制订一套规范开发行为的基本需求。建立课程的基本原理,能够引导课程的发展,提高课程的科学性,从而为课程的目标、内容和评价提供依据。

二、把握学生兴趣,开发地方德育资源

校本课程的发展是为了传承传统文化,实现道德教化作用。并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形成学校特色,但是在实践活动中,文化传承的观念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校外人士特别是有技术的民间人士出面,进行讲解、实地操作、后续指导等互动可以有效推动地方德育资源的开发。

三门县本土文化资源在道德教育中的运用,是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的素质。三门文化源远流长,要将其运用到思想道德教育中,必须要有系统地掌握三门的地域文化,并从中发掘出可以运用到教育中去的东西。在此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依据课程目标进行适当的选题,以使教育与教学活动得以有效地进行[2]

例如,“红色根脉”是浙江最亮丽的颜色。1928年,浙江三门县发生了“亭旁起义”,浙东革命的首次打响,浙江省苏维埃政权的诞生。三门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延续着,一九四九年二月十七日,三门县成为浙江第一个解放县城。“红色是亭旁发展的底色,让革命老区在传承中发展,是亭旁一贯到底的定位。”从浙东古镇到红色小镇,传承红色基因是亭旁的使命,然而蝶变从未停止:昔日“脏乱差”的老街化身1928红色街区;一所破落的四合院修缮后展示烈士包定从孝子、才子到赤子的短暂而光荣的一生;亭旁起义纪念碑周围环绕着10座烈士像,供人瞻仰;亭旁起义成立大会旧址——城隍殿保存完好……

1675586870767

图1 亭台起义纪念碑

80多年前,三门成立了浙江省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创建了工农红军,点燃了星星之火。斯情斯景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已飘然逝去,但却依旧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思考和遐想。教师应当将此段历史加入地方性校本课程的构建,引导学生“饮水思源”,学习先辈不怕困难、顽强抵抗的精神。亭旁起义蕴含着“赤胆忠诚、一心为民”的精神,红色基因一脉相承,亦随时代发展被赋予新的内涵,指引后人阔步向前。

三、发现家乡之美,感知地方风土人情

习近平同志指出,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取决于其历史的传承、文化传统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取决于其自身的社会发展程度。我国目前的国家管理体制是长期发展、逐步完善、内生性演变的产物,是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3]

因此,在课程改革视角下小学地方性课程建构应当引导学生认识到家乡之美,提升文化自信和地域自信。值得注意的是,“家乡之美”不仅体现在景色之美,还体现在其他层面(如图2):

KSO_WM_TAG_VERSION=1.0&KSO_WM_BEAUTIFY_FLAG=#wm#&KSO_WM_UNIT_TYPE=i&KSO_WM_UNIT_ID=wpsdiag20163471_3*i*1&KSO_WM_TEMPLATE_CATEGORY=wpsdiag&KSO_WM_TEMPLATE_INDEX=20163471

图2 认识三门县家乡之美

具体来说,三门祭冬是一种具有明显地域和地域特色的民间节日,它以庄严的祭祀方式表达对天地自然的感激,彰显尊老爱老的美德,聚族睦亲、和谐共处,在亭旁镇杨家村、海游街金叶村等地区,都是最大的,最完整的,传承最完整的。传统风俗在培养学生地方文化自信心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各种风俗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历史的怀念,以及对精神原乡的不懈追求。这些节庆体现了中国人五谷丰登、团结友爱、邻里和睦、尊崇知识、缅怀先人的美好感情。学生在三门祭等节日纪念活动中,认识到自己家校的风俗和感情,对培育爱国、爱家情感具有很大的直接影响,同时优秀传统文化观念有利于促进学生道德规范与提升。

另外,在利用地方性课程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途径上,也不能只注重宣传,还要注重分享和表达交流环节的开发。现代媒体是一种即时反馈、交流、交流的媒介,它可以让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到收集、探讨三门县地域文化的活动中。比如,设立一个“我爱故乡”的视频交流平台,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展示三门县的地域特色,不仅能满足被教育者的精神和文化需要,还能培养学生的自我修养。现代媒体的出现,使教育工作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状态。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发育尚不成熟,在三门县文化的探究下,难免会产生问题和困惑,对某些与时代脱节的传统内容产生了迷茫,此时若能借助现代媒体的平台,对其进行适时的引导,可以让受教育者更好的了解三门县的地域文化,从而获得真正的文化思维提升[4]

综上所述,三门县地方文化资源内涵丰富,应用于地方性校本课程开发之中,不仅有利于三门县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也有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三门县地方文化资源中内含的积极因素都使三门县地方文化资源应用于小学生思想文化教育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只有提高教育主体的意识,培养其应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创新三门县地方文化资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可用载体,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才能推动地方文化资源与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舒川根.文化创意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以安吉县创建“中国美丽乡村”为例[J].浙江社会科学,2010,No.167(07):120-122.

[2]朱彦妮. 地方文化资源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3.

[3]梁立民.美术教育与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J].天中学刊,2004(04):120-121.

[4]贾真光.非遗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的研究——评《地方文化资源教育转化现实与超越》[J].语文建设,2022,No.496(1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