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典故翻译技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7
/ 2

浅析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典故翻译技巧

史悦心

华东理工大学  200237

摘要: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语言文字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典故,这些典故在英语文学作品中经常使用,对文学作品的内涵和风格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英语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典故,这些典故不仅反映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在翻译这些典故时要考虑到原文中存在的文化背景、语言风格以及风俗习惯等问题。同时也要考虑目的语使用国的风俗文化。本文将就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典故翻译技巧进行探讨。

关键词:英语;文学作品;典故;翻译

1 直译法

直译法是指将典故中的主要意思直接翻译出来,不考虑译文与原文之间的联系,而是根据文化差异来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在对典故进行翻译时,译者应该深入理解原语文化,在此基础上找出原文与原语之间的联系,从而保证译文的忠实性。我国在对英语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通常会采用直译法,以达到保留原文深刻含义的效果。例如,《简爱》中有一段:“A tall dress is tall。”(一套漂亮的衣服)原文中的“Tall”是指“大而宽”,“dress”则是指“套裙”。译者在对此进行翻译时,并没有对原文的含义进行深入了解,只是按照字面意思将其翻译出来。直译法虽然能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文深刻含义,但这也意味着译者要在不破坏原语文化氛围的基础上进行翻译。如果译者仅仅采用直译法翻译典故,就会让读者感到不自然,难以产生共鸣。在对典故进行翻译时,译者应该根据原语文化以及原文表达方式进行综合考虑,从而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在《哈利波特》中有一句:“Who did you eat which your hands?”这句话是英文谚语“Look at the background”(看在上帝的面上)中的一句。其中“which”指的是“你”或者是“我”[1]

2 意译法

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要对原作品有深入的了解,而且要对语言进行有效地转换,还要对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的挖掘,并在此基础上,找出英汉典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其更好地被我国读者所接受。典故是一种特殊的文学资源,在翻译过程中,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当成“死文字”进行处理,而要将其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研究。翻译中的意译是将原典故的精神内涵通过与目的语文化相适应的语言表达出来,使读者理解典故内涵的一种翻译方法。在中国文学作品中,许多典故都是由汉语或汉语成语演变而来,有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文化内涵。因此,在翻译这些典故时,如果直译成另一种语言,读者可能难以理解其精神内涵。如果采用意译方法翻译这些典故,就能在译文中保留原典故所表达的意义。例如《哈姆雷特》中“Damn Theme”这句话中的“Damn Theme”(胡说)是指胡说、乱说、胡扯、乱开玩笑等,而“Damn Theme”这个典故意为“胡说八道”。这句话出自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所写的一段著名悲剧。由于这句话是“胡说八道”的意思,因此采用意译方法将其翻译为“Damn Theme”就能很好地保留原文的意思,读者也不会误解其深层含义。

3 音译法

音译是指在不改变原词的语音和意义的基础上,用另一种语言把原词的语音形式进行替换,从而保留原词的形式和意义。这种方法也称“换形”、“变音”,即在译出典故时不改变典故中所含的事物及其名称,而是根据其在汉语中的发音将其进行转换。这种方法常常被用来翻译带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文化色彩的典故,比如《圣经》中记载了一位名叫摩西的人,他带领以色列人脱离埃及,建立了迦南地。第6节“摩西在红海边遇上了西奈山”。在译者的翻译过程中,为了保留原文的语音形式和意义,笔者采用音译法进行了翻译。例如:“Eat water”(摩西喝水)实际上是指“摩西”喝了“河水”(意为“神之水”),因为《圣经》中并没有提到摩西这位人物,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将其翻译成“Eat water”。这样的翻译既保留了原文的语音形式和意义,又体现了中国文化特色和中国文学色彩。另外,还有许多类似这样的典故采用音译法进行翻译[2]

4 套译法

典故的翻译不能采取直译的方法,如果采用直译的方式,那么就会丢失一些文化信息。在翻译过程中,如果运用套译法,那么就能够实现保留文化信息的作用。在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的出现往往都是具有一定含义和象征意义的。这些典故中所包含的含义以及象征意义都是非常丰富的。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要尽可能地将这些含义和象征意义进行保留,并且将其表现出来。例如“Miracle of Heart”、“Fiddler of Heart”等典故都是典型的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典故,其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在翻译过程中,如果仅仅采用直译的方式,那么就会丢失文化信息,不利于提高翻译水平。

5 引用法

引用法是指译者在翻译中,将原文中的典故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释和说明,这样不仅能使译文流畅、自然、生动,而且还可以保留原文的风格。例如《圣经》中有一个故事叫《创世纪》,讲述了上帝创造世界后,上帝将自己的独生子亚当和他的妻子夏娃交给人类。这一过程在英语文学作品中常常被提及,如《圣经》中的《创世记》《马太福音》等。在翻译这类典故时,译者往往要对原文进行解释和说明,如: He’s a best friend of Louis Vacancy。(他是最好的朋友); The one that has some dogs should be made and should be。(他是最好的朋友)。译者在对原文进行解释时要尽量做到与原语一致,以免产生误解。同时,这些典故的翻译还必须遵循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原则,如:“The crown of the man has been alone。”(这是一个男人)。这种翻译方法可使译文读起来更加自然、流畅、生动,从而增强了译文的表现力。

结语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掌握典故本身的意义,还要了解其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的不同含义。对英汉典故进行翻译时,要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接受能力、文化背景等因素。由于中外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译者必须在翻译过程中以读者为中心,考虑读者所能接受的信息和文化背景,而不是从自己出发进行翻译。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对典故本身所蕴含的文化背景不甚了解;对于外国读者来说,他们对典故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和具体含义也知之甚少。只有这样才能使英汉典故更好地为我国读者所接受。

参考文献:

[1]成雷雷.试论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典故翻译技巧[J].作家天地,2023(05):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