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化病案管理对提高病案编码准确率的临床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6
/ 2

规范化病案管理对提高病案编码准确率的临床效果分析

和俊英

丽江市人民医院 云南丽江 674100

摘要:目的 分析规范化病案管理对提高病案编码准确率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23年1月~2023年6月我院实施常规管理时,为常规管理阶段。以2023年7月~2023年12月开展规范化病案管理时,为规范化病案管理阶段。各抽取病案资料100份、工作人员10名。对比效果。结果规范化病案管理阶段的病案编码准确率,同常规管理阶段对比[100.00%对比95.00%],显著提高(p<0.05)。规范化病案管理阶段,科室管理质量水平评分,同常规管理阶段对比[病案管理质量评分:(93.87±4.16)分对比(87.33±3.19)分;工作综合能力评分:(94.16±5.11)分对比(89.69±4.13)分;岗位责任意识评分:(95.36±4.08)分对比(88.97±3.54)分],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行规范化病案管理,更利于提高病案编码准确率。

【关键词】规范化病案管理;病案编码;准确率;科室管理质量

前言

病案编码是病案室常规的工作内容[1]。如何做好管理工作,提高病案编码准确率,已广受关注[2]。规范化病案管理是指按照病案编码的标准操作程序实施管理的模式。基于此,本文分析规范化病案管理对病案编码控制效果。现报告如下。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以2023年1月~2023年6月我院实施常规管理时,作为常规管理阶段。以2023年7月~2023年12月开展规范化病案管理时,作为规范化病案管理阶段。各抽取病案资料100份、工作人员20名。男100例,女80例,22~86岁,平均(58.49±4.11)岁。全部为女工作人员,28岁~43岁,平均(36.31±3.63)岁。

1.2方法

1.2.1 常规管理阶段

按传统管理制度进行。

1.2.2 规范化病案管理阶段

行规范化病案管理。(1)成立规范化病案管理小组。小组共同分析病案资料,讨论病案编码差错高危因素,从医师角度而言,之所以发生病案编码差错事件,主要原因有医师病案书写不够规范、诊断顺序书写不准确、诊断命名不规范、病案信息填写不全,从病案室编码员角度而言,发生病案编码差错的原因涉及缺乏工做责任心、工作经验不足、临床知识水平不够、编码员专业技能水平不足等,综合以上因素,制定病案编码标准操作程序对策。(2)开展培训。由小组组织科室集中培训(1次/月)。组织工作人员对规范化病案管理方案进行培训学习和操作实践,提高对病案编码管理工作的责任心。(3)实施规范化病案管理。修订病案编码标准,全面升级病案编码系统,更新电子病例系统,使用规范化的电子病例模板。监管各科室病例书写、资料上报等各项管理适宜。加强病案编码管理质控工作,定期了解病案编码管理质量水平,统计病案编码准确率,纳入考核,并予以针对性解决。

1.3 观察指标

比较病案编码准确率、科室管理质量水平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SPSS 22.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若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病案编码准确率

规范化病案管理阶段的病案编码准确率,同常规管理阶段对比[100.00%对比95.00%],显著提高(p<0.05)。见表1。

表1比较病案编码准确率

分组

病案资料

(件数)

病案编码准确率

病案资料

(件数)

比例(%)

常规管理阶段

100

95

95.00

规范化病案管理阶段

100

100

100.00

χ2值

-

5.1282

P值

-

0.0235

2.2比较科室管理质量水平评分

规范化病案管理阶段的科室管理质量水平评分,同常规管理阶段对比[病案管理质量评分:(93.87±4.16)分对比(87.33±3.19)分;工作综合能力评分:(94.16±5.11)分对比(89.69±4.13)分;岗位责任意识评分:(95.36±4.08)分对比(88.97±3.54)分],均显著升高(p<0.05)。见表2。

表2比较科室管理质量水平评分

分组

医务人员

(名)

病案管理质量评分

(分)

工作综合能力评分

(分)

岗位责任意识评分

(分)

常规管理阶段

10

87.33±3.19

89.69±4.13

88.97±3.54

规范化病案管理阶段

10

93.87±4.16

94.16±5.11

95.36±4.08

t

-

3.9451

2.1514

3.7109

p

-

0.0000

0.0453

0.0015

3.讨论

病案编码可利于病案资料的检索、统计和分析等[3]。编码时,需要对病案进行认真阅读,从而判断患者病情诊断情况,结合编码规则,来进行ICD编码[4]。若处理不当,易导致病案编码差错。如何采取有效的管理对策,降低病案编码差错发生风险,具有重要的价值。但常规的情况下,科室管理质量水平不高,责任意识较差,不利于确保病案编码准确。规范化病案管理是对病案编码工作实施规范化管理的模式。因此,本文分析规范化病案管理对病案编码控制效果。

结果显示,实施规范化病案管理后,病案编码准确率显著升高,工作人员科室管理质量水平提高(p<0.05)。说明,行规范化病案管理,更利于提高病案编码准确率。这是因为,规范化病案管理模式,通过分析病案编码差错相关的危险因素,了解病案编码管理工作不足之处,从而针对性确定规范化管理方案。开展培训,提高病案编码相关知识储备、技术能力,锻炼责任心。实施规范化病案管理,确保病案编码工作能够规范化进行,降低差错风险,提高病案编码准确率[5]

综上所述, 行规范化病案管理,更利于提高病案编码准确率。

【参考文献】

[1] 任田,周磊,任媛媛,等. 成都市131所医疗机构病案科室运营管理现况调查[J]. 中国病案,2023,24(2):1-4.

[2] 李瑞艳. ICD-10的编码对疾病分类统计质量的效果观察[J]. 首都食品与医药,2023,30(21):107-109.

[3] 卢武红,孙菲,刘才华,等. 新疆地区79家医疗机构病案管理现状调查[J]. 中国病案,2020,21(7):3-6.

[4] 李霏. 临床疾病分类编码常见错误及对策研究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0,20(27):250,254.

[5] 鲁春瑾,陈皇宇,杜德洁. 规范化病案管理是提高病案质量的关键[J]. 生命科学仪器,2022,20(z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