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心理对初中生情绪干预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6
/ 2

绘画心理对初中生情绪干预初探

郑秀明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第二中学   365118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绘画心理对初中生情绪的干预。首先介绍绘画心理作为一种心理疗法的概念及原理,其次探讨初中生在情绪发展上的特点和面临的挑战,然后深入分析绘画心理在情绪干预中的应用,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验证了绘画心理在初中生情绪干预中的实际效果,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绘画心理;初中生;情绪干预

引言: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身体变化等多方面的挑战,这些因素可能对其情绪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寻找一种既能够满足初中生情感表达需求、又能够有效干预情绪问题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绘画心理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心理疗法,通过绘画表达个体内心感受,有望成为缓解初中生情绪问题的有效手段。

一、绘画心理概述

绘画心理,又称艺术心理治疗,是一种通过艺术媒介(如绘画、雕塑等)来促进心理康复和表达情感的心理疗法。该治疗方式的核心理念在于通过创造性的艺术表达来理解和解决心理问题,为个体提供非语言的、直观的情感表达途径。相较于传统的口头交流,绘画心理注重个体的内在表达和感知,通过艺术创作使个体能够更直接、深刻地探索和体验自己的情感世界。在绘画心理的过程中,个体通过艺术创作将内在的情感、体验、冲突等抽象化为具象的艺术作品,使其能够更清晰地观察和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这种非语言的表达方式有助于个体在情感和心理问题上更为自由、开放地表达自己,降低了语言表达的障碍,尤其对于一些初中生因心理障碍而表达困难的情况具有特殊的优势。

二、初中生情绪发展特点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的身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情绪发展呈现出一系列特点。首先,由于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和激素水平的波动,初中生的情绪更为复杂和强烈。他们可能经历情感起伏较大的时期,容易受到身体发育、生理变异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出较为敏感的情感体验。其次,学业的增加和学科难度的提高使得初中生面临更多的学业压力。学习任务的加重可能导致他们在应对学业压力时出现焦虑、紧张等情绪问题。同时,同伴关系的变化、社交压力的增大也是情绪问题的常见原因。初中生开始更加关注社交圈子,对同伴的认同和友谊产生强烈需求,社会比较心理也随之增强。最后,身体形态的变异和自我意识的觉醒使得初中生对自己的外貌、身体感觉等方面更为敏感。对于自身的认知与接受可能成为一个情绪上的挑战,对自我价值的思考与建构逐渐深化。

三、绘画心理在情绪干预中的应用

1、情感表达

绘画作为一种非语言的情感表达方式,为初中生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心灵沟通途径。通过色彩、线条、形状等艺术元素的运用,学生可以将内心深处难以言表的情感以更直观、富有创意的方式呈现在画布上。这种视觉表达形式不仅能够让他们在画笔舞动的过程中体验到情感的宣泄,还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状态。与传统的口头表达相比,绘画更具包容性,使得初中生在不受语言局限的情况下,能够更自由、更深刻地表达内心的情感,从而达到情绪释放和情感表达的效果。这种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有助于缓解初中生的情绪压力,为他们创造一个情感畅通的空间。

2、自我认知

绘画作为一种表达自我情感的媒介,为初中生提供了深入了解自己内心世界的机会。在画布上展现情感的过程中,学生往往需要深入思考、审视自己的情感体验。通过选择色彩、构图和主题等元素,他们不仅能够呈现情感,更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深入思考情感的来源和意义。这种自我审视的过程有助于初中生建立更为积极的自我认知,使他们更清晰地理解自己的情感需求、个性特点以及潜在的情绪障碍。

3、情绪调节

绘画作为一种情感表达和释放的媒介,对于初中生的情绪调节具有显著的影响。在绘画的过程中,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画布上,通过绘制不同的图案和色彩来表达内心的情感。这种专注于创作的状态有助于调节大脑中与情绪相关的区域,使情绪得到释放和宣泄。通过绘画,学生可以将负面情绪转化为具体的艺术作品,实现情感的转移和释放。这种情绪的转化过程有助于提升情绪的稳定性,减轻情感波动的幅度。同时,绘画活动也能够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心理体验,从而促进积极情绪的培养。

四、案例分析与实证研究

明是一名初中生,面临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问题,情绪波动较大。在绘画心理干预活动中,小明选择了表达自己对友情的感悟。通过画面中的色彩和图案,我们观察到小明表达了对友情的渴望、理解和愉悦。在绘画的过程中,小明逐渐沉浸其中,情绪得到宣泄。在活动后的心理评估中,小明的情感状态呈现出积极向上的趋势。他在自我认知上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理解了友情对于情绪的重要影响。此外,小明在学校的人际关系也有了一定的改善,表现出更加积极主动的社交行为。

五、未来展望

未来展望方面,绘画心理作为一种新兴的情绪干预手段,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其具体机制和长期效果仍然需要更深入的研究。首先,可以从脑神经机制的角度深入探讨绘画心理对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以更清晰地解释绘画心理在情绪调节中的作用机制。其次,未来的研究还可以通过与其他心理疗法的比较,探讨绘画心理在不同情境下的优势和适用范围。与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等传统心理治疗方法相比,绘画心理的独特性和针对性是需要更深入研究的方向。这将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绘画心理在不同个体和情绪问题上的适用性,提高其在临床实践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结束语:综上所述,绘画心理对初中生情绪的干预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潜力。通过对其原理、应用的初步探讨,我们可以看到绘画心理在促进初中生情感表达、情绪调节和心理康复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相信绘画心理将在初中生心理健康领域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金力炜. 以绘画促进初中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的自我表露 [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4, (02): 19-22.

[2]柯晓雅. 绘画心理辅导对听障初中生积极情绪的影响研究[D]. 导师:叶存春. 云南师范大学, 2023.

[3]郭贤. 绘画团体心理辅导对农村初中生疏离感的干预研究[D]. 导师:杨绿. 吉林体育学院, 2023.

[4]张露允. 团体绘画心理辅导对初中生同伴关系不良的干预研究[D]. 导师:李杰.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

本文系尤溪县教育科研2023年度课题 《绘画疗法对初中生适应性问题的干预研究》(立项批准号:yxkt23125)研究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