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救援站初战灭火救援优化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6
/ 3

消防救援站初战灭火救援优化策略

白一男

太原市消防救援支队  山西太原  030000

引言

对于消防救援队伍来说,灭火救援初战(首战)到场作战至关重要,关乎到灭小火还是救大灾的问题,甚至有专家提出初战占据着整个灭火救援成败90%的比重2015年公安部消防局提出火场六乱问题,2023年国家消防救援局又总结了制约灭火效率的八慢现象。单就灭火救援现场行动来看,六乱八慢中的大部分原因均与初战作战有着密切关系,而如果分析近5年来灭火救援伤亡案例,造成消防指战员牺牲的直接或间接原因也都与初战指挥行动息息相关。本文根据消防救援站现有实际,对如何规范灭火救援初战作战编成、提升初战处置能力进行了探讨。

一、制约初战灭火效率的主要因素

灭火救援初战涉及多方面要素,往往是时间紧、任务重,从指挥中心受理灾情开始,在接警调度、途中决策、初战指挥员、展开灭火等环节中均存在制约初战灭火效率的因素。

1.1初战处置难度大、风险高

万事开头难。在整个灭火救援中,初战处置作为灭火的开头本身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第一到场的消防救援力量(特别是指挥员)往往会遇到灾情信息不全、现场秩序混乱、被困人员亟待营救、作战潜在风险不明及火灾负面舆情影响等多种因素同时叠加的情况。从消防站接警至到场的几分钟内,要做到精确掌握灾害态势、科学部署力量、到场快速展开、控制火势蔓延、实施警戒和安全管控,非常考验整体作战效能,也需要指战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过硬的作风,稍有不慎可能就会导致处置不利甚至人员伤亡,可以说初战到场的救援人员是压力山大

1.2初战到场指挥乱、程序乱

虽然消防救援队伍努力向专业化改革已有5年多的时间,但基层指挥员能力和经验依然参差不齐,有的指挥员初战到了场还是多凭主观意识和经验主义,将先评估、后处置准备、预先展开抛之脑后,在侦察不足的情况下盲目蛮干,或是知道有处置程序也不会应用;有的消防站没有作战编成,到场后由指挥员临时分组分工,导致任务分工不清、作战部署频繁调整、后方供水警戒无人管理,让一线作战人员无从下手、仓忙应对、顾此失彼。例如某市一高层火灾,初战指挥员及通信员评估不足、个人防护佩戴不全,乘坐普通电梯直达着火层导致人员中毒伤亡。

1.3初战展开行动慢、效率低

因为在日常执勤战备中,熟悉测试、预案制作等基础工作不到位,对辖区灾害类型研究不透彻,导致基层消防站缺少基础初战作战编成,也没经过专项训练和演练,在实战中就会出现战斗展开没有章法、效率低下的情况,通常表现为人员岗位和职责不清、人装结合不够、车辆停靠拥堵火场、人员管控不力,浪费了宝贵的初战控火时间,贻误了内攻救人战机,把小火救成了大灾例如某省一街边饭店着火,初战到场力量停车位置不佳,刚到场现场突发爆炸造成消防员伤亡。

1.4初战调派没套路、不适配

由于基层消防站没有基本的作战编成,相应的供水、举高、排烟等功能模块和单元未能提前编配,指挥中心在接警调派力量时,也仅凭接警员的个人经验进行力量调度,或是无论警情大小灾情类型全员调派,或是不管警情需要车辆功能乱调乱配,高层火灾不调举高车、派了举高车又不配水罐车的例子也时有发生,既浪费了救援资源、又没对症下药,影响了消防站的初战处置效能。例如2023年某省一企业建筑发生火灾有人员被困,初战到场的消防站仅有2辆消防车,后续增援的消防车也是“零散”到场。

二、优化初战处置的主要对策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灭火救援更是如此。作战编成作为消防站灭火作战最基本的套路规矩,是日常执勤战备和灭火救援准备工作中关键的一环,应该与预案制作、辖区熟悉、测试演练处于同等重要地位。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作战编成常常被消防站特别是基层指挥员所忽视,有的队站编成只是一纸台账,备而不用,亦或是两层皮与实战完全脱轨,有的甚至都没有明确的编成,全靠以往传统和个人意识进行分组作战。近年来,全国部分消防总队制定了消防站作战编成,以下从作战编成整体设计上提出提升初战打赢能力的对策。

2.1细化编制消防站基本作战编成

作战编成备而不用则“枉”,用而无备则“废”。消防站初战编成的制定必须具有高度的可操作性,特别是消防支队及以下层级,要根据辖区主要灾害类型、消防站数量、人员结构等实际对消防站每个岗位进行细分和编制。单个消防站应将前后方阵地战斗力量进行1-7号员逐人编号,指挥员、战斗班长和1-4号员为前方攻坚组,负责火灾侦察、控火和救援破拆、救生;驾驶员、安全员和5-7号员为辅助(保障)组,负责后方供水、警戒、器材等保障,5号员为分水器专项管理人员,7号员为专项供水员。根据不同消防站的人车规模,增加各编组数量,例如406车的消防站应含3名指挥员、3名安全员、6名驾驶员,剩余28名战斗员至少编制21-7号员,即2个攻坚组和2个辅助组,再根据车辆种类将其余人员编制举高、供水等模块,并留有轮休人员。而如果是

254车规模的消防站,至少应有16名战斗员编制12组的1-7号员,其他功能车辆的模块由剩余人员组建或者兼任。通过细化每个编组成员,形成作战职责和任务清单,将消防站每个人定人、定岗、定责,具体到每一项灭火作战行动和动作。根据岗位职责调配随车器材装备,实施器材逐人划分,放置于靠近号员一侧的器材箱,便于拿取和管理将每个人定车、定器材,形成初战灭火的基本章法,确保初战有序、提升作战效率。

2.2构建配合高效的前后方初战指挥体系

灭火救援中要有英勇善战的前方攻坚组,也要有井然有序的后方保障组,更需要前后方能够联系紧密、高效配合。在以往的火场,各级指挥员往往将绝大部分精力和视野都聚焦到了前方作战中,特别是消防站初战到场,受限于指挥员的数量,后方缺少专人负责属于脱管状态,导致警戒管控不力、车辆扎堆拥堵道路、供水混乱水带交叉,是造成火场秩序乱、初战慢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消防站作战编成中必须明确前后方阵地划分,以上述5号员掌管的分水器为界,分水器前的为前方作战攻坚阵地,分水器后的为后方保障阵地。初战的指挥员分为三类指挥员,分别是现场指挥员、前沿指挥员和后方指挥员三个岗位,现场指挥员负责整体作战指挥,一般由消防站主官担任,前沿指挥员负责指挥和带领攻坚组执行内攻、搜救、破拆、控火等任务,后方指挥员负责指挥统筹供水、警戒、保障、车辆停靠等任务。如果消防站到场干部不足时,由干部担任现场指挥员,前方指挥员可由战斗班长担任,后方指挥员可由驾驶员或骨干担任。以上构成了初战消防站的基本指挥体系,只有作战前后方都有人负责管理,才能进行有效配合实施灭火作战。

2.3区分岗位开展编成化专业训练

执勤训练是消防队伍专业化、职业化进程中最重要一项,专业化就要求对岗位人员进行细分,由粗放型训练转变为精细化练兵,不能再吃大锅饭应根据消防站基本编成执行编成化新型执勤训练模式。单兵方面,按照1-7号员及其他岗位分别制定战斗员、火场文书、供水员、安全员等各岗位人员练兵内容、考核标准、奖惩措施,分岗位单兵专项技能训练,逐步精细到每名号员训练侧重和内容有所区分。班组方面,以单个执勤车辆种类为依托,整车人员开展攻坚、供水、举高等作战编成班组操法训练,着重初战展开速度和效率。合成方面,按照功能模块单元开展单项作战功能训练,突出车辆之间协同配合,单个模块整体训练、整体考核,确保能独立完成具体作战任务。整建制方面,单个消防站或多个消防站组成的类型专业救援队分灾种、分效能开展整建制训练和演练。在各岗位、各班组模块训练内容执行成熟后进一步实行各岗位初、中、高等级制度,推行各岗位等级达标制,最终实现人员持证上岗、达标晋级。

2.4创新主备休执勤备战模式

根据作战编成确定的人员、车辆、装备、单元编配情况,打破传统战斗班的制约,推动值班备勤模式由交叉乘车跨班管理,向人同班、车同库、装同箱转变,进一步规范执勤秩序。同一消防站的指战员平时编组分班,同生活、同执勤、同训练,甚至做到整个班次同轮休,由同一班长长期管理,增强人员一日生活的协同性。对于国家队消防站,可按照主班、备班、轮换三种班组模式,主班进行执勤和训练,备班开展训练和增援主班,轮换人员可进行调休或其他公差事务,每日或每周一轮换。对于政府专职消防站,可分为执勤、训练、轮休三个班次,轮休班次可整体进行休假调整,每周或每半月一轮换。各类消防站根据人数增减相应班次,充分利用早交接班制度,每日或每周每班次岗位进行检查器材和交接,做到器材谁使用、谁管理、谁交接,日常执勤定人、定车、定装。将作战编成与执勤战备秩序有机统一和创新,分阶段地逐步实现在一个消防站内三班倒的职业化执勤模式,打造平时基本作战编成值班、最小功能模块备勤、其余人员轮休,战时功能模块叠加协同的新模式、新常态,最大限度实现作战编成实战效能。

2.5打造消防站“1+X”作战编成模块

根据每个消防站辖区不同的灾害类型和警情数量比重,可确定每个消防站高层、地下、化工、水域等主灾种类型,打造“1+X”的作战编成模块,即以城市主战车(泡沫消防车)、抢险救援车、水罐车组成1个基本灭火力量编成,适用于大部分火灾处置,在此基础上按照消防站执勤车辆种类和主灾种类型,编配排烟、照明、举高、供水等X个作战功能模块。由支队指挥中心实行辖区消防站初战按1基本编成和12个功能模块调派,增援消防站根据灾情需要按多个功能模块调派,大型重点单位火灾按类型专业队整建制一键调派,打破以往按车调派、人工选派、临时组合的指挥调度模式,实现力量调派的编成化、模块化、精准化,既缩短接警调派时间,又充分利用作战资源。在基层消防站层面,要针对救援任务重、出动频次高的功能单元,从力量和质量两个方面上进行强化,打造成为能够独立作战、增援攻坚的专业救援模块;在支队、大队层面,可

整合人员、车辆、装备,按照作战效能评估,每个大队内至少建设1个中心消防站作为灭火救援核心力量,其他规模实力较小的消防站承担功能模块式的增援任务,打造不同层级的“1+X”作战编成模块

保障初战能力工作机制

为保障消防站初战处置和打赢能力持续提升,通过建立“五种机制”促使指战员固定,战斗力稳定,推动作战编成真正落地见效。

3.1建立选拔机制

按照消防员自愿原则分岗位进行报名,由消防站综合考量个人意愿、岗位能力、训练考核、作战经验等因素确定岗位,综合能力较强的优先编入攻坚组(1-4号员),并报大队审批和支队人事、战训部门备案,作为支队统一管理、考核的依据,形成选拔管理闭环。

3.2建立考评机制

按照各岗位训练科目和能力素质标准,由消防站对各岗位人员开展初评和月考评,大队要对指挥员和各岗位进行复评,出具考评结果,支队定期开展抽考检查,主要对结果进行具体运用,特别是针对指挥员、攻坚组、安全员等关键岗位要确保考评达标后持证上岗。对不达标人员进行停职培训、扣发绩效等措施,连续不达标人员甚至清退离职。

3.3建立荣誉机制

建立起强烈的攻坚队员荣誉体系,突出作战班长、前方攻坚组(1-4号员)特殊位置,享有晋级、立功、培训、休假甚至经济待遇上的优先条件和政策倾斜,通过配发攻坚组专有臂章、头盔标识、精兵奖章等明显标志,增强荣誉感、使命感,激发攻坚队员内在精神动力和干事创业活力。

3.4建立竞争机制

通过荣誉机制建立,进而构建攻坚组号员选拔竞争上岗机制,在同一消防站内消防员主动担当作为、比拼业务素质从而竞争攻坚组岗位,各级把好攻坚组的“入口关”和“出口关”,优胜劣汰,形成良性竞争的意识和氛围。

3.5建立管理机制

按照“训管不分离”原则,消防站应确保单个编组整体同工、同休、同管理、同生活,人员稳定固定、协同一致。支队应制定以整编组为核心的人员调休、调动、保留、训练考核等制度,特别是人员轮休、离营等流动情况,应由人事和战训部门共同审批、备案、执行,严格审核流程,避免编组内个别人员经常性流动,确保编组一定时间内指战员固定战斗力稳定,保障整体初战能力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陈亮. 论新形势下消防救援队伍提升灭火救援能力研究[N]. 山西科技报, 2024-01-29 (B08).

[2]刘培军. 当前基层消防救援站灭火救援作战力量编成的几点思考 [J]. 湖北应急管理, 2023, (05): 58-59.

[3]余智峰. 关于灭火救援初战展开作战效能的研究 [J]. 今日消防, 2023, 8 (01): 121-123.

[4]李琳,陈欣. 以作战编成改革促进初战控火能力提升的几点思考[C]// 2022年度灭火与应急救援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西安市消防救援支队;, 2022: 3. DOI:10.26914/c.cnkihy.2022.066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