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建中汤联合穴位埋线改善脾胃气虚型慢性浅表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5
/ 2

黄芪建中汤联合穴位埋线改善脾胃气虚型慢性浅表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研究

屈云

济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271100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黄芪建中汤联合穴位埋线改善脾胃气虚型慢性浅表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2021年1月到2022年12月期间到我院脾胃气虚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例数为100例,将所有患者应用电脑抽号法进行分组,以对照组、观察组作为分组命名,两组患者的例数分别为50例、50例。对对照组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对观察组患者实施黄芪建中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治疗措施后的治疗效果、中医症候积分、胃肠功能等指标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中医症候积分、胃肠功能等指标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脾胃气虚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治疗期间通过予以黄芪建中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具有改善临床症状、提高胃肠功能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治疗水平,在临床中具有借鉴及应用推广价值。

关键词:穴位埋线;脾胃气虚型;治疗效果;慢性浅表性胃炎;黄芪建中汤

    在临床中,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以嗳气、恶心及泛酸为主要症状且患病率日趋升高的疾病,危害较大[1]。患者发病机制复杂,治疗方式多种多样。相关医务人员予以患者黄芪建中汤治疗的同时采取穴位埋线治疗,能够有效改善胃肠功能,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本文选择本院2021.1~2022.12收治的100例脾胃气虚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分析,观察其临床效果。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选择本院2021年1月到2022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脾胃气虚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作为样本,将所有患者应用电脑抽号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各5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当中男性/女性:30/20例,年龄为31~75岁,平均(53.52±5.39)岁;观察组患者当中男性/女性:28/22例,年龄为32~74岁,平均(53.51±5.37)岁。两组无统计学差异存在(P>0.05)。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治疗,予以奥美拉唑药物治疗,剂量控制在每次20mg,每天2次,共2周。观察组黄芪建中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1)黄芪建中汤:取9g黄芪、6g炙甘草、9g桂枝、18g白芍、9g干姜、9g大枣、30g饴糖。针对腹痛患者可加入佛手、厚朴等药物。针对乏力症状患者可加入附子等药物。针对泛酸患者可加入黄连及海螵蛸等药物,将所有药物混合后煎煮分为2次服用,共治疗2周。(2)穴位埋线:取平卧位,在患者的足三里穴位、脾俞穴、胃俞穴进行消毒,然后戴上无菌手套,医务人员在无菌埋线针前端放入PGA线,长度为1cm。医务人员固定操作部位皮肤,将针快速刺入患者的穴位,在推动针芯的过程中拔除患者针管,保证可吸收外科缝线埋入穴位。医务人员对埋线部位使用无菌棉签按压,无出血可贴上无菌创可贴。在穴位埋线交替治疗,一般情况下,每2周1次,持续6周。

1.3观察指标

①分析治疗效果[2]。②分析中医症候积分[3]。③分析胃肠功能[4]

1.4统计学方法

SPSS20.0,计量资料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n,%,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分析治疗效果

观察组经联合治疗后有效率显著较对照组所获数据更高,P<0.05。

表1:分析治疗有效率[n/(%)]

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对照组(n=50)

20(40.00)

21(42.00)

9(18.00)

41(82.00)

观察组(n=50)

21(42.00)

28(56.00)

1(2.00)

49(98.00)

----

----

----

7.111

P

----

----

----

0.007

2.2分析中医症候积分

观察组经联合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显著较对照组所获数据更低,P<0.05。

表2:两组中医症候积分对比(

组别

胃脘痞满(分)

肢软乏力(分)

纳呆(分)

口淡乏味(分)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对照组(n=50)

2.08±0.21

1.45±0.27

2.25±0.41

1.33±0.32

1.97±0.48

1.31±0.67

3.23±1.08

1.24±0.62

观察组(n=50)

2.12±0.19

0.82±0.18

2.18±0.39

0.71±0.55

2.02±0.32

0.74±0.45

3.29±1.21

0.75±0.22

t

0.998

13.728

0.874

6.889

0.612

4.993

0.261

5.266

P

0.320

0.000

0.383

0.000

0.541

0.000

0.794

0.000

2.3两组胃肠功能对比

   观察组经联合治疗后胃肠功能显著较对照组所获数据更高,P<0.05。

表3:两组胃肠功能对比(

组别

胃动素(ng/L)

胃泌素(ng/L)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对照组(n=50)

216.69±37.45

292.42±40.75

30.98±9.41

50.08±5.27

观察组(n=50)

217.86±35.64

261.45±41.80

30.16±9.06

43.46±4.36

t

0.160

3.751

0.443

6.8846

P

0.873

0.000

0.658

0.000

3讨论

黄芪建中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脾胃气虚型慢性浅表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效果是一个复杂而有待深入研究的治疗方法。研究发现,观察组经联合治疗后有效率显著较对照组所获数据更高,P<0.05。黄芪建中汤是一种中药汤剂,常用于治疗脾胃气虚型胃炎[5]。该汤剂的具体成分和剂量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由中医医生开具处方并监督患者服用。穴位埋线是一种中医治疗方法,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插入细针或线来调整患者的气血流动[6]。在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时,穴位的选择和埋线的深度会因患者情况而异,需要经验丰富的中医师执行。黄芪建中汤和穴位埋线疗法通常与抗幽门螺杆菌药物治疗结合使用。患者可能需要同时接受抗生素疗程来清除感染。观察组经联合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显著较对照组所获数据更低,P<0.05。 观察组经联合治疗后胃肠功能显著较对照组所获数据更高,P<0.05。黄芪建中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患者的体质、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及治疗的实施技巧。中药汤剂和穴位疗法在改善慢性胃炎症状和提高胃肠道功能方面可能具有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黄芪建中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脾胃气虚型慢性浅表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一个有前景的治疗方法,但需要更多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实验来确定其确切的效果和适用范围。在实际治疗期间,应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并根据医生的建议制定治疗计划。

参考文献

[1]郑瑞云,李洲,陶春凤,等.穴位埋线配合黄芪建中汤治疗气虚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探讨[J].蛇志,2022,34(1):56-59.

[2]徐婷婷,温莉珍.自拟理气清热汤对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及胃肠道黏膜功能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23,50(1):73-76.

[3]高攀.疏肝宁胃汤对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致炎因子及血清COX-2、Gas水平的影响[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2,22(5):83-85.

[4]高晶.柴芍六君汤结合兰索拉唑对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胃肠激素指标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2022,41(7):36-37.

[5]温永平,谢远春,陈小青,等.自拟理气清热化湿汤对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中医症候积分及胃肠道黏膜功能的影响[J].江西医药,2022,57(4):414-416,421.

[6]潘冰杰.温针灸对脾胃虚弱(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候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黑龙江医学,2020,44(6):733-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