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适老建筑的本土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1
/ 5

中国适老建筑的本土化研究

李然 刘禹彤 秦亦初 付佳艺

学校:北京工业大学,1000124

摘要:随着中国老龄化的不断深化发展,中国的养老需求缺口也越发明显。但由于中国特有的国情文化和“邻里文化”等讲求互相帮助、守望相助的文化,中国老人的养老需求也与外国的不同。但目前许多养老院大多照搬或参考国外规范和设计,不考虑实际地区特点,更无法满足中国老人的需求。本研究使用文献调查、实地调研等方法,结合中国国情,研究了中国老人在养老院养老方面的的特有需求,如对于公共交流和活动空间的需求、对于自然环境和饮食的需求、对于看病和身体健康的需求;和目前养老院养老急需改善的方面,包含建筑位置规划、养老院园区规划、饮食分区、公共活动空间设计等内容。并完成录音资料整理和汇总,养老院模拟园区规划和设计以及部分细节设计。本研究充分考虑了中国老人的需求,在后续为满足养老院养老所做的养老院改造或使用空闲建筑改建成养老院给予一定参考。

关键词:适老化设计、建筑规划、结合中国特色

正文

一、绪论

(一)我国老龄化背景 

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其有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趋势明显的态势,再加上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和家庭小型化的结构叠加在一起,养老问题异常严峻。

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达2.12亿人,占总人口比重达15.5%,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总量最多的国家。

(二)我国适老建筑现状及现存问题

1、我国适老化建筑起步较晚,缺乏经验。

(1)建筑适老化研究和相关规范标准任然存在较大的技术空白

(2)缺乏和周边环境的融合,导致资源配套不做或浪费。

(3)国内缺少适老化建筑改造案例,国外优秀案例又没有很好进行中国化改造和利用。

2、对于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了解不足,适老化基础设施不完善。

(1)单体建筑对老年人生理需求考虑不足,不便于老年人生活。

a.从建筑配套设施层面而言,居民楼缺乏轮椅坡道、楼梯扶手、电梯等必要的适老化设施,老年人上下楼和出行不便。

b.从建筑结构设计层面而言,楼内走廊局促,空间狭小,不利于轮椅或担架使用,一且出现危机情况,空间的狭小也导致医生或护士难于及时抢救危急老人。

(2)整体规划未结合老人心理对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需求设计,缺少人文关怀。

a.许多住宅缺乏老人们活动的公共空间,使许多老人感到生活单调、孤单、落寞,有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缺少增进老人相互交往的条件,也缺少增进老人和非老人相互交往的条件

b.缺少文化交流设施,例如展板、宣传牌等,以及一些配套的体育运动设施,例如乒乓球桌、象棋桌等,无法满足老年人对于文化方面的需求。

此外,还存在社区周边医疗卫生机构不足、购物不方便、物业管理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这就促使我们急需开发和建设适合老年人居住的新型住宅。

3、项目意义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逐年加剧,2022年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2060年,每三个中国人里面就有一个65岁以上的老人,这其中包括大量的失独老人、空巢老人。但是与之伴随的,是中国适老化建筑的起步晚,进步慢。同时,中国的养老院需求未被满足,在已有的养老院中,也存在适老化建设不足的情况。在新建或较高档的养老机构,其满足了适老化设施物质需求,但中国老人却不大熟悉和适应其生活环境,许多一辈子形成的生活习惯得不到满足,心理得不到照顾。迫切需要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的适老化建筑道路。

本项目探索符合中国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的养老环境,使其度过有安全感、熟悉感、归属感的晚年。给予中国老年人人文关怀的同时,也是对中国乡土精神、中国独特文化的强调和拥抱。

二、文献分析

通过文献和资料分析,可学习应如何考虑某一区域老人的心理需求,以及东西方老人心理的共性和差异。可列出中国老人较具本土性的,且可通过建筑手段作为对策的心理需求。

(一)心理需求

1、东亚

希望亲近自然,得到更加健康的老年生活

(1)将当地的自然景观融入景观设计;

(2)营造丰富的花园空间,扩大绿化的面积;

①花园不仅局限于某个绿化角落,而是以不同形式的遍布整个场地。比如庭院、花园、中庭、屋顶花园等;

②景观风格协调一致,模仿自然。

(3)利用建筑设计提供景观设计和观赏的可能;

①尽量减少建筑占地面积,提供更多的绿化空间;

②设置贯穿地块的玻璃室内连廊,老人可置身其中。

(4)遵循可持续自然原理;

①增加绿化面积,提升含氧量、净化空气;

②主动引入鸟类等其他生物,增加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也为社区提供生机和趣味性;

③引入水循环的水处理系统,节约用水且保证生物多样性。

(5)鼓励老人锻炼身体,进行室外锻炼,促进全年龄段社交。

①增加座椅数量;

②地面全坡道设计并采用粗糙材质,设计足底按摩路径;

③规划出聚会空间,预设多种类活动。

对于本土建筑和本国传统建筑形式的留恋之情

(1)调查当地建筑各方面的特征。比如养老院周围都为低层建筑,因此养老院均设计为一层,融入当地建筑群。又如日本传统住宅多为木制,因此养老院也采用了木质结构,营造家的感觉;

(2)适当提升玻璃面积,为室内提供更多日照的同时也能够看到周围建筑,融为一体;

(3)吸取当地传统的建筑设计手法。如日本地少人多,建筑面积十分有限,故常采用可动隔板进行建筑空间分隔。采用单元模数形式利用隔板实现空间的多种变化,也方便护工照顾老人,实现了空间的最大化利用。

就地养老,在熟悉的家中能够享受较为便捷的养老服务

(1)对自家房屋进行适老化改造;

①加强家具智能化、适老化转变;

②社区推动24小时高龄者紧急帮助服务。

(2)加强周边地区养老配套设施建设。

①统筹中小医疗资源,设立上门服务站;

②设立中小型商业网点,方便老年人自助购物;

③设立便捷交通网,增加多种交通方式。

不希望唯老,渴望与家人和其他年轻人的沟通与交流

(1)调试商业、住宿、公共服务的比例,使之适宜老年人居住的同时也适合年轻人居住;

(2)增加社区中的中小型广场等聚集性地区以及公园等公共服务类场所,为老年人和年轻人之间的交流提供更多可能;

(3)增加社区内适合各年龄段的文化、体育、养生、餐饮等配套设施,吸引各年龄段人群入住和前来活动;

(4)设计各年龄段能够参与的大型活动以及配套场地,例如对外开放的宴会厅、餐厅等能够举办家庭聚会;设计周末农场,可进行全家聚会和务农等活动,促进家庭交流。

打破“社会断连”,实现自我能力认同和持续融入社会

为老年人创造工作岗位,使老年人能够重新拥有就业选择权,而不会因为退休而形成孤立的生活境况,增加起与社会的联系,同时也能够证明老年人的社会价值。

2、欧美

自尊自强,希望能继续正常参与社会生活,不被特殊对待

发展代际互融养老模式,即老人和年轻一代之间有目的且持续地交流资源和学习工具。其基本运行模式是在互动时将老年人和年轻人召集在一起,实现良性互动,加强了老人的社会参与度,使老年群体不被边缘化,满足两个群体各自的心理需求。

建筑形式方面,若养老社区周边有其他建筑,可使老年人活动的建筑与周边的差异性减到最低,不让他们感到自己“不一样”。

部分老人较为独立,或个性化较高

具有个性化设计的独立住宅。内外空间交通流畅且独立,实现邻里之间的私密性。

乡村老人需要归属感和亲切感

使建筑在形式上融入周边的乡村景观,反映场地的乡村性质。同时避免过于都市感、华丽感的设计风格,使乡村老人易于接受。可在建筑内部着重引入乡村风景,加强可漫步的空间设计,与室外连接密切。

本土审美偏好

通过选址、设计手段引入老年人偏好的风光,室内外联合打造符合老年人审美习惯的氛围。除了建筑本身,植物、家具、装饰、周边布局等都是影响老年人生活区域审美风格的因素。

本土特色的共同兴趣爱好

可在公共空间(室内和室外)设置各类装置、活动区,满足共同爱好的老人可以继续自己的兴趣,并有与他人交流的可能。(如欧美部分国家的园艺爱好等)

3、中国本土:

(1)希望居住环境亲近自然。该处自然应指自由度较大的中式院落、花园等,而非规则感偏强的西式园林;

(2)对于老式建筑形式的情结。设计中不应过度追求建筑的现代审美风格;

(3)希望环境有长期性、有熟悉感;

(4)希望居住环境中能接触到多年龄段人群,尤其是儿童、青年;

(5)希望有足够多的交流空间,并同时也适于走动;

(6)希望社交方便的同时,也要求社交之外的时间,如自己居家时,有足够的私密性且不被打扰;

(7)希望有适宜活动的室外空间,或其他通透性强的空间;

(8)希望有本土化的娱乐设施和场地,如棋牌桌、乒乓球桌、太极及广场舞场地等;

(9)有故土情结,需要归属感,和邻里的关系和交流很密切,亦渴望家人陪伴

(10)有自己的居家爱好。

(二)生理需求

生理方面的变化和需求,老年人具有共性,以下是通过文献和案例资料分析总结出的考虑中国本土情况的主要生理需求和较理想的建筑对策。

新陈代谢减慢,免疫力和体温调节能力的下降,对室内外热环境要求高

注重室内温湿度控制和自然通风,减少老人对空调的依赖。避免室外无风和风速过大对老年人舒适性的影响。室外还应适当增加遮荫(避风)空间,确保室外热舒适度。

【重要,中国老年人很喜欢在距居住室内很近的室外群聚活动。】

喜欢晒太阳,日照可增强免疫力

老年人的卧室要有良好的自然采光和日照时间,同时要利用遮阳措施避免眩光。室内外照明设计时应保证充足的照度。尽量让各个房间的温度保持一致,尤其是冬季和夏季空调温度要适度。室内外出现文字的地方要使其足够大和清晰。

视力减退,对光照突变的适应力减退

听力下降,且可能不愿/无法佩戴助听器

可以通过在老年建筑中增加有灯光闪烁或震动的报警装置来弥补独居老人的听觉障碍。

睡眠质量差,易失眠,喜欢安静的生活环境

进行动静分区,闹市区内的养老建筑应设绿化隔离带并加强墙体和窗户的隔音技能,建筑内部的隔墙和楼板应采取隔声措施,卫生间排水管也应采取降噪措施。

【重要,中国部分夜生活繁华的地区存在噪声问题。】

身体灵敏度和肢体协调性下降,有无障碍设计需求

采取无障碍设计,并实现室内外的良好过渡和衔接。

身高短缩,爬高踩低和伸手高度下降

根据本国人体尺寸重新制定相关标准,对于需要使用轮椅的老人还需要准备轮椅的回转空间,在厨房等工作区设置座椅便于老人休息和坐着工作。

【重要,中国许多老年人有操作性较强的居家活动习惯,如养花、书画等。】

易发生心梗脑梗等意外,易摔倒和中风

设置监控设备,随时注意老人的状态和身体情况,便于在发生特殊情况后及时送医。在床边、卫生间和老年人主要活动空间设置报警按钮,可以随时联系到警察和家人,养老院区位位于大医院周边,便于及时送医。

泌尿系统功能较弱,需要夜间反复起夜

将卫生间设置在临近老年人居住区的位置,并准备夜灯便于老人夜间行动,同时不会因过于突然的灯光变化刺激老人。

一些轻松的事情如做饭和清洁等变得危险

需要专门的工作人员上门服务,在家中配备智能工作设备如洗碗机、扫地机器人、智能马桶、升降柜和升降晾衣杆等。

【重要,中国本土生活方式在某些方面比较复杂,如中餐烹饪等;中国老人不习惯使用智能家电等。】

三、调研采访

(一)实地调查与结果分析

在实地考察过养老社区恭和家园和两个两千年左右竣工的小区,并对其中居住的老人访谈;以及查阅大量有关公立养老院的信息后,我们将获得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和对比,从心理需要、身体健康、日常出行等角度对老人在不同环境下居住状态的对比。

图1                            图2                      图3

1、环境需求


   在和老人的交流和查阅资料中,我们发现这一方面的需求是长期被忽视的。老人有自己不同于年轻人的需求。老年人对于居住区域的自然环境和景观营造都有其特殊的要求,大到一片可供活动的空地,小到路边的长椅,都有其设计的要点和需要满足的需求。在现代的老社区和部分养老院,这一需求通常会被忽视或轻视。

表1

 在调研中,老人大多都强调希望有一个室外的公共空间,可供他们聚在一起聊天、分享近期的生活状态,对于和孙辈同住的老人,这一场地还多了另一个重要的用处——溜娃。

对于这一环境,老人们希望它是独立于车行道之外的,保证安全性;是便于到达的,从自己的居处前往的途中最好没有上下台阶,全程平缓,有阴凉,到达便捷,人行道宽阔。希望这个室外公共空间有能供老人坐下休息的地方。

    同时,也有许多老人提到了小区中的坡道过窄、经过防滑处理后很难推轮椅上下,以及人行道过窄或被占用等问题,以及小区内快递外卖私家车混杂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养老院和中高端养老中心较容易避免,但在小区中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在养老院中有另一个问题。老年人们希望能和不同年龄段的人交流(即跨代际交流),而养老院中除了老人几乎只剩下工作人员;高端养老社区中有少数陪自己的长辈同住的年轻人,也主要会更关注自己的长辈。在调研中,不止一位老人对我们的到来表达出喜悦和欢迎,在和我们交流时也非常健谈,并希望我们以后能够常去。

2、医疗需求

    老年人对于医疗资源的需求相较年轻人更为紧迫,糖尿病、高血压、通风和心脑血管病等各种老年病、中风等突发疾病留下的后遗症、阿尔兹海默症、颈椎病等疾病,老年人身体抵抗力更弱,在换季和传染病流行阶段更容易感冒,出现的症状更强烈,也更不容易康复。因此,养老院的医疗资源就尤为重要。

表2

    我们通过调研中高端养老院、电话寻访社区医院(社区的主要第一医疗手段)和查询有关公立医院的相关资料,分别总结了三类不同养老方式中医疗资源的差别。

    高端民营养老机构会从上到下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居家养老一切都需要自己和家人搭理,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也有可能需要和较多人共享设施和医生;养老院则在两者之间,需要自己考虑一部分,机构能帮忙安排较为基础的部分。

    很多老人需要定期接受理疗、针灸和复健等相关治疗,恭和家园提供全套的理疗并配备专业的理疗室,保证老人不经过室外就可以完成全套理疗项目;居家养老的老人则主要通过社区医院和相关的三甲医院完成相关的复健项目,需要提前和医院相关预约时间,遇恶劣天气也很难出门。养老院大多会提供简单的理疗项目,但是一些复杂的、需要专门机械的项目仍需要依靠医院。

    除此之外,恭和家园还有特色的三级医疗制度,既园区医生-社区医院-三甲医院,确保老人出现危险后能得到及时的救治。

恭和家园还提供特殊膳食加工,在普遍的低油低盐健康饮食的前提下,为特殊需求(如需要流食、需要低糖食物、需要低钠食物)的老人提供定制餐食,保证老人的食品安全,提供定制和送餐上门等服务,尽力满足老人的要求。这在普通养老院是很难达成的。

3、饮食方面

表3

    除了特殊的民族养老院,基本都无法满足老人基于宗教信仰的饮食需求,但恭和家园可以通过老人点餐的方式尽力规避。而在我们询问的普通公立养老院,回答是如果有特殊饮食需求,推荐去民族养老院,可见并没有单独区分饮食。

    对于居家养老的老人,餐饮是其一大难点,自行制作很难满足营养需要和低油低糖低钠等需求,而社区食堂有些通行较为困难或价格不合理,也很难满足老人的需要。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难以满足的是老人对故乡口味的追求,在他乡的养老院很难尝到熟悉的味道。

4、居住安全

图形用户界面, 文本, 应用程序  中度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

表4

    恭和家园在设计之初就是基于养老院这一功能开展的设计,故而在很多方面例如全铺塑胶防滑地面都做了针对老年人的专门设计,而目前很多公立养老院是使用其他建筑改建而成,所以在一些硬件装修需求上会有难以企及的部分。

    恭和家园充分考虑到老人希望有充足的日晒这一特点,通过牺牲一定的面积保证充足的楼间距,选择单侧布置房间或在北侧布置公共空间而尽量将全部房间放置于南侧,这一点在普通养老院中非常难以达到。

    老人常常易醒,睡不安稳,恭和家园南侧紧邻广渠快速路,夜中会受到机动车的噪声影响,物业在接受老人反馈后和市政联系在临街的防护栏上加装了隔音设施,在快速路主路也加设的隔音设备,保证老人的睡眠。

    同时,充分考虑了老人有采挖野菜的爱好,对于公共区域的植物放弃喷洒农药而是放其自然生长,保证老人带回家的茎叶、果实等的安全,而其他养老院几乎都未想到这一点,而是选择喷洒农药以保证植物免受虫害。

  另外,恭和家园还允许自由点外卖、快递等,在园区内也提供自动售卖机,尽量满足“老顽童”们的需求,给了老人们最大程度的自由,这是很多养老院无法企及的。

5、出行和娱乐

表5

    恭和家园会定期设置各种各样的丰富活动供老人们选择,便于老人们放松和丰富银色时光,也会经常请不同的人来园内做展示、餐饮分享和讲座等,如果老人有需要也可以聘请专业的教师进入园内为老人讲解茶艺、书法、乒乓球等相关专业知识,相对做到了尊重老人的兴趣爱好,而在我们所关注到的公立养老院中,大多是按照养老院的章程考虑讲座、演讲等相关活动,教师也是根据养老院安排聘请,很难仅根据几位老人的需求就聘请专业人士。

    恭和家园还允许自由出入,有自我认知、无阿尔兹海默症等其他可能影响到安全的老人只需要在入口登记并凭门卡进出即可外出,很多老人都反馈外出购物、理发、参与老人之间的活动等丰富的生活内容,这与养老院的开放和尊重老人是分不开的,而很多养老院在入住后除亲属来签字带离很难允许老人自由出入。

    经过调研研究,小组成员认为不同养老院的区别主要体现对老人的尊重和开明,尊重老人的意见和需求,将老人看作“客户”而非“需要照顾的人”,出于对老人的尊重而保留的丰富的文艺活动、体育活动和各种各样的服务,在建设上也坚持保证人文关怀,是对老人最大的尊重。

四、中国式养老社区理论

理论需结合实际方能彰显其指导作用,验证理论的真实性;而根据实际问题和现状的分析和问题、经验的总结又可不断完善和发展理论。根据以上对于中外案例的了解和中外老人不同需求的文献分析和对于养老社区、普通社区和普通养老院的比较,结合我国适老建筑的现状及问题,我们小组发现中国老人相比于外国老人有更深的家庭情节等特殊需求,并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很多老人对于心理健康和精神发展的追求日益迫切,呈现出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同步提升的趋势。对此,我们小组提出了“中国式养老社区”的概念,根据中国老人需求的特殊性,结合我国国情和建筑专业的相关知识,为中国老人量身打造更加符合其需求、更有“中国味”的养老建筑,能够让老年人在其中安全、健康、舒适的“就地养老”。

“中国式养老社区”理论分为养老单元设计和养老社区规划两个层面。在建筑单元中满足中国老人日常的生活起居、家庭活动等需求,并通过建筑室内功能分区设计和室内适老化装修保证老年人的健康安全和动线流畅。在小区整体布局中加入医疗点、购物点等满足生活需要,增加小型聚会广场并通过流线设计等满足老人社交需求。

(一)建筑单元设计

1、功能分区设计

整体单元的功能分区与老人的生活动线联系紧密,减少重复行动的压力。通过调整房间的开启扇使得功能界限相对模糊,例如厨房、卫生间和老人卧室的门保持一条直线,方便老年人活动和视线的通透性。

2、流线设计

流线简单清晰,并且房屋内部相对通达,基本可以实现从一个房间快速到达任意房间。

3、适老化设施设计

在房屋各处(例如床头、卫生间等)配备紧急按钮,在踢脚线部位配置感应灯,在卫生间和淋浴区布置座椅和扶手等。

(二)养老社区规划设计

1、整体建筑风格

应和该地区的建筑特征,包括建筑高度、建筑材料等保持一致,使得整体建筑融入城市,可以借鉴该地区的传统建筑做法,并多使用生物材料(比如木材等),给老人内心的温馨。

2、生态养老

(1)用可进入式的步道公园和凉亭等“互动式建筑”形式代替观赏性花坛和草地,让老人真正走进生态环境之中并可在此发生相应的行为。

(2)每一栋建筑前都有属于自己的庭苑花园,可供老人自主种植和休憩。

3、配套设施齐全

周边的医疗设施、购物点、餐厅、交通站点应齐全,满足老人基础的“医、食、住、行”的需求,并且适当增加按摩、针灸、理发采耳等中国特色服务。

4、促进交流的公共空间

借鉴传统村庄的布局模式,利用流线布局将中小型的公共广场散落在社区之中,并提供象棋台、乒乓球台等一系列健身娱乐设施,以及座椅等配套设施,满足老年人交流的需求。

5、打破“社会断连”

利用流线促进老年人与中青年的交流,并可为老年人提供再就业的机会,比如参与社区管理等。

6、便捷舒适的交通流线

(1)楼与楼之间通过连廊连接,不论冬冷夏热亦或风霜雨雪都可正常、舒适出行。

(2)将医疗、购物、食堂等公共服务设施布置在相对中心的位置,使得各个楼的到达时间和距离适中且方便。

五、中国式适老建筑设计

(一)整体规划

图4

1、选址

养老社区选址周边有各年龄层人群,让老人接触年轻群体。

2、交通

公共区域位于各楼中间,到达各个楼的距离始终,实践适宜,方便老人出行。一条室内连接所有单元楼和室内公共区域的廊道。廊道串联室内公共区域和住宅区域,即使是在下雨下雪天气也可以和社区老人一块活动。

3、功能

(1)设置医疗中心,有效处理常见的老年医疗需要,并且与医院直接对接。提高紧急事件的应急能力。设置三级医疗制度,既“园区医生-社区医院-三甲医院”服务链。

(2)设置食堂,针对老人身体情况提供定制食物。

(3)更多的监控记录老人行踪。

(4)设置室内老年人公共活动区域,可进行棋牌、演奏、运动、集体观影等活动。

(5)每栋单元楼相隔都有足够的室外活动区域,有充分的光照时间和面积大的活动广场,绿化和活动功能结合,老人愿意长时间留驻,提高场地利用率。

4、服务

(1)老人的配套人工服务。食物外送,定期的房间清理和身体检查。

(2)宠物友好。

5、细节设计

(1)无障碍无门槛,长通行的道路无台阶,便于轮椅通行,保证老人不会绊倒。

(2)增加座椅数量。减少老人长时间站立而带来的不适感。

(3)增加步道的栏杆扶手数量。

(4)随处可见紧急报警按钮,包括房间内的不同位置不同高度,例如马桶旁、床头、厨房台面侧墙壁、餐厅墙上等都布置了紧急呼叫按钮。

(5)电梯门设置窗口。可以从外部看到电梯内部的情况。

6、其他

(1)车道和人行道分开。并配置足够容纳量的地下停车场。

(2)围绕小区设有运动廊道。

(3)小区靠近道路的围墙采用减噪措施。

(二)房间设计

图示, 工程绘图  描述已自动生成

图5

1、亮点

(1)房间通透,功能连通。双流线到达卧室,减少到达距离。

(2)厨房无明火。降低厨房事故的可能。

(3)卫生区域作为一个大的模块,洗衣、洗漱、洗浴、坐便区合一。三个区域通过防水帘分隔,洗浴区域做好地面防滑和单独的排水。

(4)尺寸的适老化处理:①通道和门留有余地,如果出现事故可以让医疗救治无阻碍地抵达,如设置可以让担架顺利通行的转动距离。②家具的高度设计让拿取和站坐行为变得舒适。

(5)门口设有快递外卖放置架。

(6)阳台可以种植。

(7)各处设置紧急按钮。房间内的不同位置不同高度,例如马桶旁、床头、厨房台面侧墙壁、餐厅墙上等都布置了紧急呼叫按钮。

六、结语

在以西方建筑体系为理论和经验基础的现代社会,中国的建筑设计其实距离传统性和本土性越来越远。如今世界许多地区都步入了工业化和追求效率、经济、现代化形象的时代。任何国家或地区都不免在互相影响下有趋同的趋势。

对中国本土化的养老建筑的探索,其实是对中国老年人的探索,也就是对一代代中国人的探索。与任何一个地区一样,中国人有自己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独特生活方式,这背后是中国人的独特的精神内核。

生活环境对内心乡土感强烈的中国人来讲,一直以来都意义非凡。对养老建筑的本土化设计,是从比较本质同时也有操作性的方面入手,去关怀中国老年人。一个符合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和这片土地赋予的特殊心理世界的养老环境,对中国养老来说其实至关重要。中国老年人不仅需要好的物质养老保障,更希望能归于精神的港湾,更具有认同感地完成自己的一生。中国乡土精神的延续也不应在浮躁的社会浪潮中被冲断。

致谢

在经历了一年的时间,从一开始的慢慢摸索到现在的清晰明确,我们四个人完成了这份报告。我们为圆满结束感到高兴,同时又欣喜我们的坚持与努力有了结果,感激所有关怀我们的人。

首先感激指导老师张昕,以及曾帮助我们的老师和学校工作人员。在我们被建筑大作业和各科的期末考试搅得焦头烂额时,在我们因为不熟悉而被养老院拒绝访谈打击得丧失信心时,以及最后汇报时间的改变而导致安排突变,是各位老师们悉心指导、给予建议并且鼓励关怀我们,让我们一一解决这些问题。

其次要感激参与调研和协助调研的各方社会人士,多亏有他们的支持才得以继续进行。我们曾忐忑我们的课题不被认同,也曾担忧我们无法进行深度调查,但采访老人亲和诚恳的态度打破了我们的担忧。在和恭和家园管理方沟通过后,愿意给予我们进行深度访谈的机会,给我们安排了接待,让我们得到了养老社区的详细资料。我们由衷感谢他们的支持,这为我们的调查研究排除了不少障碍困难。

感谢每一位同组人员的坚持与努力。每一场小组会想法的迸发,每一时遇到难题而沮丧的互相打气,每一次为协调而达成的成果而兴奋,都让人铭记于心。作为建筑生的我们,这次课题鼓励了我们去探索建筑在养老层次体现的人本主义,去为老龄化社会贡献自己的努力。

感谢星火大赛给予的机会。对我们而言,这不仅仅是一场比赛,而是一个认识更多人、提升自我并且学会团队合作的机会。

最后,再次衷心感谢所有支持帮助我们的所有人,祝万事顺意!

参考文献

(1)《面向独居自理老人的建筑智慧化设计方法研究》

(2)扈彰懿,金淑彬. 基于公立养老院与私立养老院对比分析的养老服务业发展探析——以成都市为例[C]//四川劳动保障杂志出版有限公司.劳动保障研究会议论文集(九).[出版者不详],2021:4.DOI:10.26914/c.cnkihy.2021.018850.

(3)侯晓玲.基于老人需求的养老院建筑设计要点分析[J].四川水泥,2023(07):88-90.

吕苗华. 自助式进餐方式对养老机构老年人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的影响[D].吉林大学,2023.DOI:10.27162/d.cnki.gjlin.2023.003674.

(4)程智. 社区养老院入住老年人满意度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武汉轻工大学,2022.DOI:10.27776/d.cnki.gwhgy.2021.000307.

(5)《2023-2029年中国人口老龄化行业现状调研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6)路文娟 我国居住建筑“适老化”问题研究 安徽建筑 1007-7359(2011)06-0026-02 

附录

(1)调研采访统计分析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