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小公民课程下中班家长助教活动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2-29
/ 2

幸福小公民课程下中班家长助教活动的研究

张琴丽

杭州向日葵幼儿园 311100

摘要家长助教是家园合作的重要形式之一,能在促进幼儿的发展的同时,提升家长的教育能力。中班《幸福小公民》课程中的活动,有效的解决了这些问题、提升了家长的能动性:通过活动示范使家长了解了幼儿,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助教活动中;通过活动后针对性的沟通,使家长主动向教师学习更多教育方法;采取“明暗”结合的方式,使家长消除了后顾之忧;邀请幼儿祖辈来参加助教活动,以“隔代示范”引导家长打破心理防御,提升了助教活动的氛围。

关键词家长助教;家长能动性;家长心理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以往的家园共育中,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机构通常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指导,吸引家长主动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家庭教育促进法》则要求家长在重要时段进入幼儿园等机构学习、积极参加幼儿园等机构提供的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和实践活动,家长助教成为了家庭的基本义务。但家园合作是家庭和幼儿园的双向奔赴,家长自我教育意识不强、对家园合作带有片面看法的情况下,很难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家长助教工作中,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教育实践园开展了《幸福小公民》家长助教活动。

(二)研究意义

本次研究结合家长助教存在的普遍问题,以《幸福小公民》家长助教活动为例分析如何通过有效的组织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和参与程度,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实践意义,借助本次研究对家长助教经验的总结和分析,能为其他幼儿园提供参考,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二是理论意义,目前关于家长助教的研究,大多从活动视角展开分析,不利于其他教师加深对家长助教的理解,提升家长助教的质量。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1.研究内容

本次研究将以教育学基本理论中的个体心理学出发,针对家长在助教活动中能动性发挥不足的问题深入分析,进而提出如何通过活动组织和家庭教育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和维持家长的主体性,使家长积极、主动、高效率的参与到家长助教活动中,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

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资料查阅了解与家园共育、个体心理有关的基本理论,以及家长助教活动中能动性不足的问题;然后结合基本理论进行分析,结合具体活动指出如何激发家长的能动性。

2)案例分析法:在对提升家长能动性策略的分析中,结合具体的活动设计和实施总结经验,以易于理解的形式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二、家长助教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参与助教互动积极性不高

家长认为教育是教师的义务,自己只需享受最终的成果即可,因此在听到自己还要协助教师做好教育工作后会出现抵触心理,从而影响了在共同教育中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积极性。

(二)家长教育能力有待提升

家长教育能力不足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对此《家庭教育促进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法律法规或指导文件也要求教师加强家庭指导。但是从目前的研究和家园合作的实际情况看,很少有人关注“新手父母的无知”这一客观问题,反而用合理化的心理防御机制去默认这种现状。

(三)家长潜意识的抵触亲子互动

幼儿园组织助教活动、家庭中开展家园沟通时,他们只会短暂的和幼儿保持亲密,很快就以“我和老师有别的事”为由让孩子自己玩耍,此时幼儿眼中往往带着失落的表情。

四、《幸福小公民》课程中提升家长助教能动性的策略

(一)通过示范手段引起家长的重视

《幸福小公民》课程中组织了很多节日主题的活动,除了邀请家长来幼儿园讲解节日的知识、带幼儿去家长的小菜园学习种菜知识外,也从中寻找灵感组织了艺术、社会、科学、语言教育活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园本课程。其他家长在看到“种个菜也能组织这么多活动,让孩子懂这么多的东西”后,对参与家长助教活动有了更深的认知,视野不再局限于参与幼儿园的活动:一方面在家庭教育中充分挖掘现有资源供幼儿探索,一方面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提供材料供教师开发课程。

由此可以看出,当家长感知到自己身边有丰富的育人资源、幼儿认知水平的有限后,会加深对助教活动的认知;当看到其他家庭提供的资源得到开发,其他家长能从一个很小的点出发让幼儿学习更多知识后,追求优越的潜意识也会被激发,在家园合作中参与积极性会更高。

(二)助教活动后开展家庭教育指导

在家长存在抵触心理,更愿意用合理化的解释保持自我教育能力不足的现状时,教师需要改变说教式的家庭教育指导方式,在助教活动后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这能在家长开始出现“自我革命”的行为或意识时提高家庭指导效率,促进家长教育能力的提升。《幸福小公民》课程中的教师做了明确的分工,在对幼儿分组后由两名教师各负责一组,主要任务是在组织好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家长以新的方式参与到亲子互动中。

(三)组织“明暗”结合的家长助教活动

为了提升家长在亲身体验中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教师可以组织“明”“暗”结合的家长助教活动,在《保护牙齿》活动中的家长是一名牙医,活动前通过和教师的沟通了解了中班幼儿的特点,并自己制作了符合中班幼儿的课件,使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当幼儿想要了解更多、家长手足无措时,一名教师带幼儿做“刷牙操”,一名教师和家长准备了“醋中蛋壳”的实验,维持了幼儿的积极性、丰富了幼儿的认知。

(四)深度挖掘隔代教养家庭的资源

在“重阳节”节日活动中,我们一名幼儿的爷爷来参与活动。这位家长在活动中非常喜欢和幼儿互动,当介绍了重阳节的由来、自己不同年龄段过重阳节的故事后,主动坐在自家孩子身边;当其他幼儿提出可不可以摸摸他的胡子时伸出头让更多幼儿摸,并告诉他们“阳阳在家还喜欢摸我的光头”、让其他幼儿摸。在老人的带领下,其他家长也逐渐进入了状态,使活动氛围进一步提升,由此可见,在教师和家长为同龄人,甚至教师年龄比家长小的情况下,深度挖掘隔代教养家庭的资源,邀请老年人参与到家长助教活动中,能借助“隔代示范”丰富的阅历和和蔼可亲的行为特征提升活动的氛围。

结论

教师需要意识到能力和理念有待提升是客观可以解决的,多种复杂的心理机制导致抵制倾向是家长助教活动质量和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进而通过对家长心理原因的分析引导家长,使之加深对幼儿认知水平、自己不良行为的了解;邀请隔代教养中年长家长参与家长助教活动,使其他家长全身心的投入进来;与家长共同分析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制定预案,激发家长的参与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苏珊·富沃德.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M].北京时代华文局,2018年第1版:9.

[2]李玲.刍议家庭教育在幼儿成长中的重要性[J].家教世界,2021(03):59-60.

[3]童玲.提升幼儿园家长助教活动价值的有效策略研究[J].新课程,2021(2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