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粒灸配合揿针干预不稳定型心绞痛伴抑郁状态的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2-27
/ 3

麦粒灸配合揿针干预不稳定型心绞痛伴抑郁状态的临床研究

江文君 王秀梅通讯作者武刚 齐娜娜 王有军 张立平

潍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医院  山东 潍坊 261205

【摘要】目的探究麦粒灸配合揿针干预不稳定型心绞痛伴抑郁状态的效果。方法:选取高新区人民医院2022.10-2023.09期间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伴抑郁状态患者60例,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患者,对照组口服西药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观察组使用麦粒灸配合揿针治疗,对比两组治疗4周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麦粒灸配合揿针干预不稳定型心绞痛伴抑郁状态有显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麦粒灸;揿针;不稳定型心绞痛;抑郁;干预效果

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因中,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内的粥样斑块破裂或溃烂,随之发生不同程度的表面血栓形成、血管痉挛和远端血管栓塞,从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综合征。此外,不稳定型心绞痛也可能由严重冠脉痉挛或微血管性心肌缺血所致,属于急性冠脉综合征范畴,是一种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临床心绞痛综合征。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是一个长期、持续性的过程,许多患者可能需要持续接受治疗,有时可能需要终身治疗。这是因为不稳定型心绞痛通常会反复发作,伴随着各种并发症。由于经济、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患者经常陷入抑郁状态,自我调节能力不足,可能出现心情低落、暴躁、自卑、失眠等心理问题。部分患者甚至拒绝承认他们有抑郁问题,不愿服用抗抑郁等精神药物。麦粒灸是一种治疗方法,它将艾绒搓成麦粒大小,在穴位直接施灸,通过温经散寒、扶助阳气、消瘀散结等方式来治疗疾病、改善症状,属于艾灸技术的一种[1]。揿针是一种皮内针,形状类似揿钉(即图钉),针柄扁平,针体长度约为一至两分,因此被称为揿钉型皮内针,又称为图钉型皮内针[2]。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麦粒灸结合揿针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伴随抑郁状态的干预效果,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本研究选取高新区人民医院2022.2-2023.9期间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伴抑郁状态患者60例,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68.98±6.99岁)和观察组(30例,男17例,女13例,68.98±6.99岁),对比两组数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经由病史、临床症状、检验和影像学检查、抑郁评估等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伴抑郁状态;②年龄在40-80岁之间,男女不限;③病人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并依从性良好。

排除标准:①妊娠期、哺乳期女性、过敏体质者;②就诊前1个月有免疫、抗精神等治疗史;③合并严重的器质性疾病,如:器质性精神障碍、恶性肿瘤、严重心肺功能障碍、癫痫发作、严重的肝肾造血功能障碍等④拒绝或中途退出本次研究;⑤语言、认知、意识障碍者、重度抑郁有自杀倾向等病情不允许的;

1.2方法

所有患者将接受标准基础治疗,包括控制血压、血糖和调节血脂以及预防并发症。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将积极提供人文关怀和心理支持,与此同时,我们将提供必要的信息解答、关心和鼓励。除了基础治疗外,对照组和观察组将分别接受不同的干预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观察组:麦粒灸结合揿针辨证施治:

(1)针灸治疗方案:在研究小组中,中医师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精心挑选主穴和配穴,选择穴位和操作方法遵循《针灸推拿学》的规范。

(2)工具和材料准备:使用云龙牌0.22*2.5mm一次性无菌揿针,采用保存5年的艾绒,以及万花油。

(3)操作步骤和关键技术:①麦粒灸疗法:取心俞、肝俞、脾俞、肾俞、足三里,将陈年艾绒搓成直径约0.5cm,高约0.5cm的圆锥形艾炷,涂抹少量万花油于选定的穴位,使其黏附艾炷,点燃线香尖端,吹气以助火焰燃烧,迅速熄灭,患者感到局部灼痛后,使用镊子夹紧未燃尽的艾炷,移去,然后再次施灸,每个穴位通常施行7—9次,每天1次,连续进行10天,总共3个疗程。②揿针疗法:根据经络辨证选择合适的穴位施揿针,取膻中、内关、百会、神门、太冲。首先对选定的穴位进行75%酒精消毒,医生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撑开皮肤,右手使用小镊子或握针器刺入穴位,然后用胶布固定,保持1天。患者在留针期间每天按压埋针处2—3次,每次1—2分钟,以增强刺激,提高治疗效果。在埋针期间需避免关节处和埋针处出汗、浸水等情况。

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艾司西酞普兰10mgqd 口服

1.3观察指标

本研究观察对比两组治疗4周后的临床疗效。临床疗效:根据《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的评定标准,利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的减分率来评估患者抑郁症状的改善情况。减分率的计算公式为:减分率=[(治疗前 HAMD 总分 - 治疗后 HAMD 总分) ÷ 治疗前 HAMD 总分]×100%。痊愈的定义是指精神症状完全消失,工作和生活没有受到影响的状态,其减分率应达到或超过75%;明显进步表示症状基本消失,能够继续工作,但工作表现未达到疾病前的水平,减分率应达到或超过50%;进步则指征状有所减轻或部分消失,但工作表现仍不理想,减分率应达到或超过25%;而无效则表示症状没有改善或改善不明显,减分率低于25%。

1.4统计学分析

根据监测指标和数据的不同,使用 SPSS20.0 数据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计量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ANOVA),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率和构成比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采 用秩和检验。P 值小于 0.05 被认为所检验的差别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2.1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的临床疗效对比[n,(%)]

组别

例数

痊愈(例)

显著进步(例)

进步(例)

无效(例)

观察组

30

25(83.3%)

3(10%)

2(6.7%)

0(0%)

对照组

30

19(63.3%)

2(6.7%)

6(20%)

3(10%)

χ2

-

10.219

0.712

7.646

10.526

P

-

0.001

0.399

0.006

0.001

3 讨论

麦粒灸作为一种非常独特的直接灸疗法,采用的特制艾绒质地精细,极具黏腻感。其特点包括所需用量较少、产生的烟雾不多,刺激程度可因情况而异,具有较强的灼热和灼痛感,刺激穿透性显著。该疗法适用范围广泛,特别适合治疗风寒湿痹、寒痰喘咳以及脏腑虚寒、元阳虚损等疾病,疗效显著[3]。此外,麦粒灸能精准刺激穴位,有效调节脏腑功能。同时,麦粒灸能激发人体的正气,灸量适中,可激活人体正气,增强免疫力,提升体力,属于一种有益健康的灸疗方式。麦粒灸的优势在于使用较少的艾绒,产生较小的烟尘,刺激力度可调节,热感短暂,刺激效果快速显现,有助于患者接受治疗。麦粒灸具有补益虚弱和泄实益气两种作用,其补益作用主要体现在增进气血、温阳滋阴等方面[4]。麦粒灸是一种治疗心绞痛不稳定、伴有抑郁情绪等症状的方法,具有全面调节人体各项功能的功效,为患者带来广泛的益处。其疗效显著。初始阶段,麦粒灸能有效调节人体内脏功能,具有深远的影响。考虑到心绞痛常与内脏功能紊乱有关,因此,通过刺激特定穴位促进气血循环、改善内脏功能对治疗心绞痛至关重要。其次,麦粒灸有助于促进血液细胞的吞噬作用,加速代谢。这意味着,它可以增强人体免疫系统功能,提高免疫力,帮助身体应对各种疾病。此外,麦粒灸还具有持久的镇静效果,对缓解焦虑、抑郁情绪十分有帮助。通过持续地传递刺激信号到大脑,提升患者的精神状态,促进组织器官的活动。在选择穴位时,常用的包括心俞、肝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穴位。刺激这些穴位可以快速缓解症状,因为这些穴位与人体的内脏和情绪密切相关。总的来看,麦粒灸对于心绞痛不稳定、伴有抑郁情绪的患者,通过多角度的调节作用,能够明显改善病情。它不仅可以减轻心绞痛症状,还能从根本上解决情绪低落等问题,可谓一举多得。揿针疗法是一种常见的皮内针刺法,也被称为揿钉型皮内针。它通过对皮肤施加微弱但持续的刺激,以帮助预防和治疗疾病。揿针的针体较短小,操作简便,安全无痛,并且不会对脏腑、神经或大血管造成损伤,是针灸方法中最安全的之一[5]。揿针能持续产生稳定的刺激,有助于促进经络气血的循环,激发人体的正气,进而有助于清除病邪。针对患有心绞痛和抑郁症状的患者,揿针被广泛认可为一种有效的干预方式。这种治疗方法通过在皮肤深层刺激软组织以造成微小伤害。这些微小的损伤有助于激发身体自然的修复机制,增强促进气血循环的治疗效果。此外,揿针也可以促进大脑释放脑啡肽,这种内源性物质有助于减轻身体对疼痛的敏感度。因此,患有心绞痛的患者可能会通过皮内针的干预来缓解疼痛,从而改善生活质量。此外,揿针还可以调节炎症因子的释放,这在心绞痛和抑郁症状中起着重要作用。有效减轻炎性介质释放导致的疼痛可以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更重要的是,揿针刺激可以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心绞痛和抑郁症状的临床表现与大脑功能状态密切相关。通过揿针的刺激,改善脑部供血,调节大脑皮层的活动,可以使患者在身心上得到全面的舒畅。本研究显示,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麦粒灸联合揿针疗法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伴抑郁状态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也许是因为麦粒灸可以直接激活穴位,调节内脏功能,增强免疫力,刺激新陈代谢,提高血细胞的吞噬能力;而揿针疗法则提供持续稳定的刺激,有助于促进经络气血有序流动,激活人体的正气,有效清除病邪。此外,两种疗法联合使用还可平衡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改善大脑的血液供应,从而改善患有不稳定型心绞痛伴随抑郁症状的患者的病情。

综上所述,麦粒灸结合揿针疗法在治疗伴有抑郁症状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方面表现出显著的疗效,综合以上所述。这种治疗方式不仅改善了患者的抑郁情绪,还有助于调节身体各系统功能,增强免疫力,进而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质。因此,麦粒灸结合揿针疗法可被视为一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的有效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左惠丽,段秀芳. 参松养心胶囊与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联用治疗冠心病伴抑郁症的疗效观察[J]. 基层医学论坛,2019,23(10):1449-1450.

[2]李秋冶,蒋海洋,陈维,等. 冠脉血运重建后不稳定型心绞痛伴抑郁客观指标及特定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46(2):263-268.

[3] 戴玉,杨静,雷冬雪,等. 揿针疗法对冠心病经皮冠脉介入术后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症患者临床症状及炎症因子的影响[J]. 中国医药导报,2023,20(23):85-89.

[4]王慧芳,徐小珊,楼金成,等. 基于现代文献麦粒灸临床应用研究[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22,17(12):2381-2384,2400.

[5]钟晶晶,柳永德,罗郭峰,等. 基于文献的麦粒灸临床研究现况及疾病谱分析[J]. 按摩与康复医学,2023,14(10):85-89.

[6] 李永聪,李菁,周丽,等. 揿针疗法联合心脉通贴散穴位贴敷干预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疗效观察[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23):52-54.

[7]梁春玲,刘祖发,张辰浩,等. 揿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术后心肌损伤临床研究[J]. 陕西中医,2020,41(3):383-386.

[8] 闫赛,谷梦宇,陈会君. 中医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研究进展[J]. 中医药信息,2023,40(1):79-82,88.

[9]陆露,刘茜茜,王永年. 补气化瘀汤联合艾灸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型)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IL-iβ、hs-CRP的影响[J].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25(4):18-21.

[10]魏萌,戴国华,任丽丽. 中医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评价指标应用分析[J]. 中医药临床杂志,2023,35(1):68-79.

[11] 毛新玲,叶露雯,姜林梅. 超觉静坐训练联合麦粒灸治疗轻中度产后抑郁症的临床研究[J].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22,20(6):489-492.

[12] 罗君亭,郭慧明,郭敏,等. 健脾调气法针刺联合麦粒灸对肝郁脾虚型轻中度中风后抑郁症的治疗效果[J]. 中国医学创新,2021,18(15):78-81.

[13]林媛媛,粟胜勇,林欣颖,等. 针刺结合麦粒灸治疗轻中度产后抑郁症疗效观察[J]. 中国针灸,2021,41(12):1333-1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