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视角下的小学美术有效教学策略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2-24
/ 2

生活化视角下的小学美术有效教学策略初探

胡敏

栖霞区实验小学尧辰路校区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理念持续深化,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更多重视,美术课程的地位也随之提升,为更好地开展美术教学,教师正在尝试将生活元素融入课堂,让学生在生活化学习环境中感受美术的魅力,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审美与创造力。基于此,本文提出一些具体的教学建议,旨在推动小学美术教学不断进步,相信这些建议将对提高美术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生活化视角;小学美术;有效教学;策略

从生活化视角出发,将小学美术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是践行“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理念的最佳方式,美术课程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艺术学科,肩负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任,通过将生活元素自然融入美术教学,能够引导学生更加敏锐地发现、深入欣赏并勇敢创造生活中的美,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对课程形式、内容及其实施方式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改革,提升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的追求,让美术真正成为连接学生与生活的纽带,点亮学生的人生之旅[1]

一、生活化视角下开展小学美术教学的现实意义

(一)促进美术教育发展

现代社会致力于培养具备多元化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紧密结合生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美术教育对于提升学生艺术修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生活元素自然融入美术教学,从社会视角呈现美术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深入挖掘美术与日常生活的内在联系,有效提升学生的美术综合素养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未来社会所需多元化能力打下坚实基础[2]

(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业压力相对较小,为教师提供了宝贵的机会来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学科基础,并初步引导学生认识教学内容,培育其人文素养,为更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当融入生活化教学方法,以此充分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能自发、积极地投身到课堂学习之中,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热爱,更能有效提升美术学科兴趣,为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提高学生的美术应用能力

美术学科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其教学应融入生活实践,采用生活化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发现并创造美,提升学生艺术感知能力,深化对美术学科内涵的理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让学生更加敏锐地发现并欣赏生活中的美好,提升生活品质。

二、生活化视角下的小学美术有效教学策略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增强欣赏感受

小学美术教材作为专家团队精心编写的成果,承载着重要的教学使命,然而,其中部分抽象、复杂的概念性知识,往往令小学生感到困惑,传统单一教学方法,难以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反而可能加重学习负担,影响教学效果,在生活化教学理念下,小学美术教师开始尝试将生活元素巧妙融入课堂教学,通过创设生动、具体的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将美术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有效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3]

以《冷色和暖色》一课教学为例,教师不再仅仅依赖课本讲解,相反,借助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一系列丰富多样的生活实例:冰冷的蓝色海洋与温暖的橙色篝火、寒冷的白色雪山与热烈的红色枫叶林等,这些生动的例子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冷色与暖色在视觉上的鲜明对比,更深刻地理解色彩的温度属性。此外,教师还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更多冷色与暖色的例子,如观察不同季节的景色变化、比较室内外光线的色温差异等,这种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不仅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与审美能力。

(二)善于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美

美术课程对于小学生而言,不仅是学习色彩与构图的途径,更是启迪创意与想象的重要平台,传统教学模式下,简单的模仿与复制往往遏制学生的创意思维,使得美术课堂变得单调而缺乏活力,为激活学生创造力,教师应将美术教学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从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中发掘美术的灵感与素材,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四季的更迭,感受春天的生机、夏天的热情、秋天的收获和冬天的静谧,并将这些感受转化为画面上的色彩与线条。

以《走进大自然》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次别开生面的户外美术课,带领学生置身于自然之中,让学生用画笔捕捉风的轻拂、花的绽放、树的姿态,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不仅能亲身体验大自然的魅力,更能将这份感受转化为独特的美术作品,这种生活化美术教学方式,不仅丰富课堂内容,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对美的追求,学生在与生活的互动中,逐渐领悟到美术的魅力与价值,更加热爱这门艺术,热爱生活本身。

(三)鼓励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学习素材

在美术教育中,现实生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更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关键,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进而创作出具有独特魅力的美术作品。

以《对称美 秩序美》为例,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可能只是简单让学生欣赏一些对称的美术作品,但这种方式很难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对称美的魅力,相反,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生活,观察身边的对称元素,如自然界的花草树木、建筑物的设计、日常用品的造型等,学生就能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对称美的普遍存在和无穷魅力。通过这样的观察和体验,学生不仅能够积累丰富的视觉经验,还能将这些经验转化为创作灵感,尝试运用对称原理创作美术作品,如设计一款对称的图案、绘制一幅对称的风景画等,这样的创作过程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美术技能,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审美能力。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将美术知识应用于生活中,让学生利用对称美学原理布置自己的房间,或者为家里设计一款既实用又美观的家居用品,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美术的实用价值,还能够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与创造力。

(四)跨界融合,品味美术独到之处

在美术与音乐的教学中,存在诸多相互借鉴的元素,为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感知能力提供了契机,以《拉根线条去散步》为例,教师可以巧妙设计“听音绘线”活动,选取风格迥异的音乐如《高山流水》、《月光》和《命运交响曲》,引导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自由创作线条,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将深刻领悟音乐情感、节奏与线条形态之间的微妙联系。此外,美术与语文学科的融合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画面的描绘可以转化为生动的文字叙述,而美术作品的赏析则通过精准的文字表达得以深化,这种跨学科学习方式不仅锤炼了学生的美术技艺,更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素养与审美能力,为学生在多个学科领域展现卓越的综合素质奠定了坚实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美术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连,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美术教师需从生活中捕捉灵感,将其有机融入教学之中,通过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细节、积累创意点子、活化学习情境、加深艺术感悟、鼓励跨学科思考与实践创新,使学生深刻感受到艺术与生活的交融共生,这样的教学策略不仅能够催生更多出色的美术作品,更能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探索,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培养出既具艺术素养又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周璇,马艳玲.浅析生活化视域下的小学美术有效教学策略[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2(08):36-39.

[2]郑璇.生活化背景下的小学美术有效教学策略分析[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05):113-114.

[3]戴威.基于生活化视界下的小学美术有效教学策略探析[J].文理导航(下旬),2019(1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