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适性小学语文教学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2-24
/ 3

闲适性小学语文教学探究

夏菁

上海市金山区吕巷学校  邮编:201516

摘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和素养目标的确立,对育人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应把握“超越传递、走向探究”的教学基本方向,与学生合作展开有意义的探究、体验学科与生活的过程,在探究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实现相关的“意义”。闲适性教学旨在通过项目化学习、综合实践探究等方式,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消化”知识,有足够的时间静思默想,有足够的时间潜心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就会表现出有兴趣、能持久和与众不同。

关键词:小学语文;闲适性;学科实践探究

前言:闲适性教育并非新鲜事物,它源于对传统教育方式的反思和对学生学习体验的关注。在现代社会,学生们常常面临着忙碌的日程安排,紧张的学习压力,以及繁重的课业任务。这种紧张的教育环境可能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造力,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反思和探索。闲适性小学语文教育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诞生的。薛法根老师是闲适性教育的倡导者之一,他认为教育需要的是松弛,而不是紧绷。该教育方式强调学生的个体发展,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好奇心和创造力,运用其所学知识解决生活情境中的真实问题。闲适性小学语文教育摒弃了急功近利和紧张忙碌的特点,提倡学生在项目化学习和综合实践探究中成长,允许他们有足够多的时间吸收知识、思考问题、体验生活,以获得更深刻的理解和智慧。

一、 闲适性小学语文教学概述

(一)闲适性语文教学的定义

“school”一词最早来自于古希腊语,意为“闲暇”。古希腊的学校最早探究的学问来自于人们的“好奇”,而“好奇”是一件需要闲暇才能追随的东西。由此看来,教育之初想要追求的东西,是需要有充分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获得的。卢梭说:“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小学教育的闲适,是基于学生的生长需求,摒弃了急功近利后的一种自然之道,给孩子们足够的时间来探索世界。小学语文闲适性教育,旨让孩子在自由游戏和玩耍中闲适地生长。教师根据语文学科课程标准,基于学习需求和现状,设计项目化学习和综合实践探究,用“活动”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不灭的好奇心。让孩子在闲适轻松时,创意翩然而至;在闲适从容中,情趣一展风采。

(二)闲适性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当前小学语文教育的身影,总是忙忙碌碌。课堂,往往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往往一个内容接着一个内容,一个策略接着一个策略……令学生应接不暇,甚至手忙脚乱;课后,往往有做不完的作业,答不完的题目……长时间的紧张忙碌,窄化了学生思想的空间,扰乱了学生学习的心态,消磨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小学语文教育的闲适不是空闲,更不是闲散,而是一种追求学生心灵的自由。正如本次修订的语文学科课程标准,强调探索与素养目标和课程内容结构化相匹配的学科典型学习方式,推进以学科实践为标志的育人方式变革。其核心理念是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布置学习大任务,以解决问题的驱动为手段,让学生在一种轻松、从容和自由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闲适性教育强调学习的质量而不是数量,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和兴趣,将理念转化为行动,将课堂搬挪到生活,在持续地自我发现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过程中,探索世界、认知自我、发展理性。

二、闲适性小学语文教学路径

(一)探索项目化学习,拓宽闲适性教学渠道

立足语文教材,开展项目化学习,需要设计具有真实性、开放性、挑战性的驱动型问题,同时也应明确具体的操作路径。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的“闲适”提供条件,让学生在闲适的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积极开展言语实践,提升语文素养,发展核心能力。

1、驱动型问题的设计

驱动型问题是项目化学习的核心要素。教师要将语文学科的核心知识与项目的主题相结合,提炼出一个或几个有意义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驱动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解决现实问题。

笔者在执教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赵州桥》这一单元时,设计了这样的项目:学校里来了一群外国朋友,请结合本单元的学习,向世界介绍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学生可以就现存的阅读记忆向外国朋友介绍“一张用了1900年的纸”“一座建了1400年的桥,也可以做介绍卡片,写解说词,做ppt并进行介绍。笔者通过设置一个大的项目任务让学生能够通过主动阅读,搜索相关资料,并联系生活实际,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本领,由此为其提供一个广阔的多向度的探索空间,使其主动投入到项目探索中

2、操作路径的探索

开展项目化学习,教师要结合语文教材的内容,做好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活动主体,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来进行“消磨”。针对学生学习的重难点适时介入,传授必要的关键性知识,组织学习成果交流,推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积极开展言语实践,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首先,教师应结合项目主体设计闲适性学习任务单。在“我爱家乡的蟠桃”的项目化学习过程中,笔者从项目计划制定、资料收集整理、习作方法指导、学习成果展示、活动心得交流、过程性评价及总结性评价实施等方面设计闲适性学习任务单。其中,项目计划如表1。

表1

资料收集阶段 日——

研究内容

认识家乡的蟠桃

了解蟠桃历史文化

传播蟠桃文化

资料收集渠道

记录与展示

研究人员与分工

成果展示

展示时间:

展示方式:

展示人员:

项目化学习开始后,学生在任务驱动下,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探究专题组成相应的学习小组,并进行头脑风暴,在小组内充分讨论后,形成初步的学习计划。自主制定的学习计划催生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其次,在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仅在必要的时间、重要的节点适时适度地给予引导。活动初期,教师要立足学生实际,结合单元语文要素,教给学生某一语文学习策略,再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该方法开展活动。

对于语文要素,不仅要理解,更要在实践活动中迁移和运用。如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会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教师结合教材学习下发子项目任务单,提供材料收集的渠道与记录方法。如表2

2

研究内容:

收集资料渠道

向他人请教

浏览图书报刊、数据库

畅游于网络

归类整理

记录方式

成果汇报

方式:

主要内容摘要:

同伴评价

能紧扣主题,搜集信息

能比较分析,归类整理

能巧用信息,创新汇报

经过课前预习、课中学习阶段,学生对于材料的获取渠道、记录方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到了项目化学习阶段,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内容进行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并通过成果汇报的方式,向大家交流自己是怎样收集资料以及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收获,给同伴进一步明确探究的方法,为后续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铺垫。

再者,项目化学习最重要形成有质量的成果,并在群体中进行交流。公开展示学生的作品,可以让学习变得更有动力,使学生再次回顾自己的学习历程,促其反思,还可以让所学的知识变得可视化和易于讨论,同时也让整个项目化学习变得更加真实。在展示成果时,围绕项目化学习的主题,各学习小组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如小报展示、分享体验、精彩演绎、发布报告等。

项目化学习的趋势是走向整合,跨出学科边界,把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素养本为本的教学,把讲授为中心的课堂转变为学习为中心的课堂。在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主体,营造闲适的交互氛围,建构富有活力的时空情境,让知识和意义在主体前自然浮现并被自由吸纳的教育。学生在这样“闲适性”的教育活动中,更能释放生命的巨大潜能,生长智慧,勇于创新,从而体验人生幸福。

(二)推进语文综合实践,助力闲适性教学落地

设计丰富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需要教师创设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指导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文本语言,让学生能闲适地在课程学习与生活情境中来回切换。

首先,教师需创设真实地语言运用情景,用情境任务引导学会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的语文学习活动,并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笔者教学《在牛肚子里旅行》疑问,用情景任务来引领语文实践活动,“这次旅行真实太惊险了!红头回到家,迫不及待地想把今天的经历告诉妈妈。如果你是红头,你会怎么对妈妈说呢?”在这样地情境任务引领下,一方面,学生有了角色意识,说的内容是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另一方面,这样的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学会主动和同伴走进文本,进行阅读、理解、表达。这样,用情景任务贯穿教学始终,才能让学生闲适地在文本上栖息。

其次,“学”“用”结合是语文实践活动的核心。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形成“带的走”的素养,教师就必须与学生一起经历“抽象”的过程。比如,教学《听听,秋的声音》一文,阅读提示“交流:你听到了秋天的哪些声音”,其意在让学生展开想象,从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体会秋天的活力。为了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笔者带着学生来到了“吕巷水果公园”,让学生用眼睛观察秋天,用鼻子嗅闻秋天,用双手触摸秋天,用舌头品尝秋天。有了这份实践活动的经历,再让学生讲讲秋天的颜色,就容易实现知识的迁移了。更有甚者,能够模仿诗人毕国瑛进行现代诗的创作。

再者,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是要求学生将课文语言内化,积累后,基于情景任务创造性地使用文本语言。比如,教学《梅兰芳蓄须》一文,笔者基于课文内容和真实事件设计了“我的公开说明”,请你以梅兰芳的名义,向社会各界写一封信,说明你的选择理由(字数控制200字内)。基于单元语文要素“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内容”,学生本次的实践活动就必须与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结合起来,提取课文中的时间信息,概括主要事件,进而整合课文内容。同时,还要说清楚蓄须的理由,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这样一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就是对文本的高度概括,对人物形象的高度凝练。

积极地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丰富语文学习的内容,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真正地沉浸在特定地情境之中,才能持续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核心力。

(三)实施立体评价方式,优化闲适性教学质量

在闲适性小学语文教学中,评价方式应呈现过程性、表现性等多元的、立体的评价特点,将评价自然地融入教学、探究活动中,让评价成为促进活动的手段之一,让立体评价优化闲适性教学的质量。

第一,表现性多元评价提自信。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体,立体的评价方式应以满足学生需要和使学生获得发展为主要依据。表现性评价方式主要有画作、演讲、表演等,由学生、教师、同伴和家人对学生参与活动的表现进行多元的赋能。每个学生的每次表现性展示都将搬上小舞台,通过浸润式的展演来汇报自己的活动成果,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习的激励作用。

第二,过程性档案评价显个性。评价过程是给学生进行指引的过程。由学生本人、同伴、教师和家长对学习过程进行多元评价,包括粘贴作品、粘贴参与活动的照片、留言鼓励、反思小结等。每一本活动手册中,预留“留言鼓励”一栏并制作成活页形式,方便不断填充和丰富。琳琅满目的活动手册就是学生学科实践活动的成长记录册,是独一无二的过程性评价档案。

第三,发展性增值评价促动力。关注每一位孩子的个性发展,孩子们在一个个学科实践活动中树立坚定的信念——我能成为养中六会好少年,精神力量的激励不容小觑。因此,每次活动后,学校从个人和集体多元角度开展发展性增值评价,强化学生参与实践探索的欲望。每学期,评选出该年段的最佳活动小达人,选举最佳的发展性增值评价激发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动力。

结束语:闲适性小学语文教学强调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获得更丰富的教育体验。通过项目化学习、综合实践探究,以问题驱动为导向,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语文能力,并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好奇心和创造力。其教育方式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找到乐趣和意义。在今后的研究中还可以关注如何在跨学科和跨文化的背景下实施闲适性教学,探索不同背景下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提供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沈傲君,陈林.试论语文教学的“闲适性”追求及其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22(05):29-32.

[2]陈林.论“闲适教育”的价值及其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23(04):70-74.

[3]危文汇.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江西教育,2023(31):40-41.

[4]李娜.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多样化的策略分析[J].新课程,2021(10):180.

[5]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