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权力基础与实现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2-24
/ 2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权力基础与实现路径

1高智恒  2徐泽桐

1外交学院 100037

2青岛黄海学院 266000

摘要:在当今多元化和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意识形态话语权不仅是关于思想领域的主导权问题,更是一个文化、政治和社会交织的复杂现象,涉及到谁能在社会范围内制定和传播主导性思想、观念和价值观,进而影响社会的意识形态方向和文化走向。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体系,其话语权的构建和实现途径显得尤为关键,对于理解当前全球意识形态格局和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权力基础;实现路径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一直处在高速的发展当中,社会的科技与人们的生活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一直以来,我国都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新时代的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缺乏很好的认识,对于其话语权的建设也没有系统的探究,不知意识形态与话语权对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权力基础

1.关于话语权

在深入探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权力基础时,关键在于准确解析“话语权”这一概念:“话语权”是由“话语”和“权”两部分组成的复合概念,其中“话语”指的是人们以特定方式表达的语言,不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深层地反映了价值观和世界观;而“权”则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是“权利”,即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体系下所拥有的资格和地位,另一方面是“权力”,即对某事物的控制能力和影响程度。在这个框架下,话语权成为了社会中话语资源分配的体现,揭示了谁拥有制定和传播特定话语的权力,这种权力既体现在社会结构和制度的构建上,也直接关联到话语资源的实际掌控。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语境中,话语权转化为特定群体或阶级通过教育、媒体等途径传播其思想和话语的能力,这不仅仅是言语的传播,而是一种思想上的领导权,塑造了文化的发展方向和道路,体现了意识形态主导权的具体实践。因此,对话语权的深刻理解和解析是分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权力基础的关键。

2.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提出

马克思的理论虽未直接提出“意识形态话语权”这一术语,但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的论述为这一概念的理论基础奠定了坚实的基石。从这个视角出发,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权力关系,即无产阶级利用其掌握的话语资源,通过教育、宣传和传播,使得社会成员逐渐接受并认可其价值观念,并付诸实践,从而在社会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塑造社会意识形态的方向。在马克思主义框架下,这种话语权成为了无产阶级为实现阶级利益和价值追求的重要工具,不仅是言语的传播,更是一种思想上的领导力量,旨在推动社会按照无产阶级的价值观念和理想方向发展,形成具有引导性的社会立言权力。这一理论视角为深入理解和分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权力基础提供了关键的理论支撑,揭示了其在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中的深远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实现路径

1.凸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中国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指出若抛弃传统文化就等于割断了民族的精神命脉。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思想文化的快速传播和交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以“西化”“分化”为目的的意识形态渗透,对中国文化自信和意识形态安全构成威胁。面对这种形势,我国必须自觉利用新媒体等现代传播手段,及时传播和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传播方式,使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提升群众对外来异质意识形态的辨识和抵御能力。

同时,中国还需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社会发展中其他意识形态的合理元素,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上,中国不断提升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行动指南。在和平崛起的过程中,中国通过分享自身发展经验,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从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增强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和说服力。

2.促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现代变革

2.1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体系

主流意识形态如果不能及时反映和解释社会发展的变化,就可能与群众的实际经验发生冲突,导致其影响力下降。因此,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创新,关注网络热点舆情,运用马克思的立场和方法对这些舆情进行深入解读和引导,同时要了解和反映群众的真实诉求,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此外,继续挖掘和利用现有文化资源,吸收其他领域先进思想,不断丰富和更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提升对新实践、新问题的解释和应对能力,从而有效地维护和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2.2营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表达的主体关系

意识形态教育作为一种主客体之间的实践活动,依靠特定的教育目的和话语体系,传递特定的教育内容,目的在于促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产生转变。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人们的趣味性表达方式和交往特色,为转变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方式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极大降低了话语认同的语言认知障碍。新媒体的开放性、即时性和隐匿性特征,使得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发起者和传播者,教育者不再是掌握话语权的唯一主体,话语传播的渠道和路径得以无限扩张。受教育者通过网络获取信息、资源和发表观点,彰显自身的话语特色,完全突破了教育者自身的知识局限。与此同时,意识形态教育也转变为教育主体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构建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主体关系,引入主体间性的概念,将虚拟网络空间打造为映射主体生活的重要场域,打破了传统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对立关系,还塑造了一个平等而活泼的意识形态话语交流氛围,有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现代变革。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权力基础与实现路径,我们得以认识到,在当前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强化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显得尤为重要。有效地维护和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能够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世界文明进步作出有益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玉婷,任文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现实挑战与提升路径[J].文教资料, 2023(8):50-53.

[2]闫琛瑶.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时代价值及实现路径[J].商洛学院学报, 2023, 37(2):8-15.

[3]崔楠,祁峰.新时代加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现实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3(14):36-38.

[4]谢超林.习近平对构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战略思考[J]. 2021(2):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