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监督效果中的主观因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2-22
/ 2

内部审计监督效果中的主观因素分析

伍传霞

宣城市烟草专卖局(公司)  安徽 宣城 242000

摘要:取得审计监督实效是开展内部审计监督的主要目标,影响取得审计监督实效的因素多种多样,既有内外部环境因素,也有审计工作过程中的人为因素,通过分析人为因素在审计项目开展全过程中的作用,寻求激发人为因素积极作用的途径或方法,促进审计监督实效有效达成。

关键词:内部审计;  主观因素 ;  监督效果

取得审计监督实效是开展审计监督的主要目标,取得审计监督实效影响因素多种多样,既有内外部的环境因素,也有审计工作过程中的人为因素。近年来,笔者在审计工作实践中,通过观察人为因素对审计项目开展的各个环节的影响,对多个审计项目达成监督效果进行综合比较,发现有效发挥人的作用,对达成审计监督效果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总结调动各类人员积极性的具体做法,重点探讨如何在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激发人的积极作用,提升审计项目质量,提升审计监督效果。

1项目计划阶段

内部审计部门应根据职责和权限,结合自有审计资源状况,在做好经济责任审计等常规审计项目的同时,进一步借助组织内部其他力量,通过优选年度其他各类专项审计项目,助力审计监督聚焦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重点、难点和关注点,不断拓展内部审计监督领域,延伸内部审计范围,持续拓展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推进审计全覆盖。

1.1征集意见和建议

组织全员参与审计监督,激发全员参与审计监督热情,有利于提升内部审计公信度,征集意见和建议应结合企业组织管理特点和具体人员状况,选择合适的方式、恰当的时间,最大化收集年度项目计划意见和建议。

1.1.1调查问卷运用

调查问卷是相对简单、便利的征集方式,在调查问卷设计中既要考虑调查问卷运用效果,也要充分考虑方便被调查者填写。可根据人员管理层级和岗位特点分类设计调查问卷,增强调查问卷与调查对象的匹配度;可用列举分类法将审计项目列明,简要说明各个项目检查内容,运用勾选法减少被调查者的工作量。信息化程度较高的组织可采用线上问卷方式进行,调查期间一般是年度审计计划申报前一定期间,也可根据需要,常态化开展审计项目调查,实时收集员工意见和建议。

1.1.2日常交流沟通

内部审计部门应熟悉本单位业务及管理情况,审计只有与业务深度融合,才能真正发挥提质增效的保障作用。审计人员应注重与各业务部门日常沟通,并及时收集与开展审计监督相关的信息,通过再处理,在开展审计项目进行运用,从审计项目计划开始增强审计工作的目标导向。笔者所在单位,审计人员通过党建活动、巡视检查、日常工作走访等方式收集广大干部员工意见和建议,借助“大家”的才智让审计监督的视角关注到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和经济业务事项各领域,有效避免了审计部门在编制计划环节尬唱“独角戏”,取得了较好效果。

1.2强化信息分析

审计人员应有意识地识别、收集与项目开展相关的组织内部信息,提升项目计划的科学性,提升审计资源投入的有效性。

1.2.1分析管理需求

分析组织内部各个层级的信息需求,为各层级提供对提升组织运行质效的有用信息。研究决策层对企业内部管理的总体部署及信息需求,特别是决策层出现人员调整或是分工调整后,对信息需求发生的变化;研究企业经营管理发生的新变化,查看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经营业务事项是否发生了变化,如果存在变化,应及时将这种变化对审计监督的需求纳入到项目计划中来。

1.2.2分析管理现状

有限的内部审计资源投入取得相对高效的审计监督成效是内部审计监督追求的目标之一,将是否取得实效作为判断审计监督成败的标尺,从项目计划阶段就应聚焦风险领域、管理疏漏环节,为监督取得实效奠定基础。审计人员可通过参与各类监督活动自主查找风险领域和管理疏漏,从审计实践来看,审计人员适度参与到经营管理业务中去,加强审计与企业经营业务的融合,能增强审计监督的靶向性性,进一步提升审计监督有效性;审计人员要善于利用单位内部的办公网络、各类会议等收集企业经营管理相关信息,从审计监督视角对信息进行筛选加工,获取有助于开展监督活动的有用信息。

2项目实施过程

项目开展过程是审计资源持续投入的过程,如何高效组织审计资源投入提升审计项目质量的重要一环,在审计工作实践中发现,结合项目实施需要组织审计资源,争取良好的审计项目实施环境,让项目相关人员理解内部审计的服务目标,赢得相关经办人员的密切配合,为项目有序高效开展打牢基础。

2.1 整合审计资源

审计资源是一切能加以利用的审计力量,包括组织拥有的各类资源和组织内部形成的能推动审计工作高效开展的有力因素。

2.1.1 借助外部力量

扩大审计力量,在审计业务开展中需要积极获取领导层及管理层支持,让企业拥有的资源尽可能向审计部门开放。笔者层参与劳务用工审计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审计人员把握不准的用工法律概念,审计人员得知单位通过购买服务,签约了法律顾问,当即借助法律顾问的力量,对相关概念和劳务用工知识进行了进一步厘清,进一步强化审计人员劳务用工法律知识储备,为项目的有效实施奠定重要基础。

2.1.2 集聚内部力量

审计监督是一项识别组织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管理疏漏和风险的业务活动,熟悉和了解组织内部运行的人员可为审计人员提供大量的信息,因此审计人员还可以通过各类经办人员了解管理现状和具体业务流程。在审计实务中,可运用座谈、走访等方式,通过引导性的“开放式”问答,获取相关信息。在沟通过程中,要注意采用适当的措施消除沟通对象的顾虑,将审计监督服务企业生产经营的服务属性凸显出来,让沟通对象积极配合审计项目开展,为审计项目开展赢得配合的内部环境。

2.2强化源头分析

深入分析才能探究问题主因,才能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各类人员解决经营管理中的实际难题,为审计监督取得实效提供最有力支撑。

2.2.1共同确认成因

笔者在审计实践中发现,问题被认可程度越高,问题整改的主动性也就越强。在发现问题点后,审计人员应清晰辨明问题,注重沟通方式方法,强化沟通效果。审计人员可先在组内会议上对沟通内容进行讨论,确保有效、精准表达,既让沟通对象知晓问题定性依据“原文”,又让其明白制度、政策等规范要求如何实现或执行,当下问题症结在哪里,不但让其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沟通目的可由问题被认可上升到对政策、制度、管理的宣贯,进而为下一步整改奠定基础。

2.2.2合理定性问题

问题定性应依据充分,实事求是,在实践中审计人员应学会多观察、了解,细致辨别执行层面主观故意和偶然失误之间的区别,特别是某些特殊情形下发生的不规范事项。在审计实践中,以问题产生背景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考量,保护经办人员破解难题做事的积极性。笔者曾检查出一笔小额外省办案车辆在外地高速服务区发生补胎费用,由定点修理厂代开发票报销的问题,经细致了解、综合考虑该事项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经办人留存的证明资料,最终将问题点落在了控制程序有待完善。

3.推动整改闭环

问题整改是审计的后半篇文章,是取得审计监督实效的关键,审计人员应在助力问题整改上不遗余力,推动问题整改实改。

3.1加强协调

充分考量各问题项整改的复杂及难易程度,对问题整改涉及的组织分工予以明确,让整改事项和职能职责相匹配。如笔者所在单位,车辆维修由市局办公室统一管理,维修合同签订等都由办公室统一组织,在检查中发现维修合同缺漏项较多,需对合同进行补充等问题,审计部门积极牵头组织办公室和各使用单位共同研讨,再次整理审计底稿中的常用维修配件清单供其作为增补配件参考,既让办公室承担起整改的主体责任,也让存在维修问题的各单位为问题整改提供实践层面的例证;对车辆维修多收费用追回问题,审计人员耐心向各类管理人员和经办人员讲解规范的业务流程,制作检查要点,向具体经办人员传授查账技巧与方法,协助责任单位及时追回损失。

3.2强化督查

审计部门不仅应持续强化自身对问题整改督查力度,还应积极协助组织内部承担监督、归口管理的其他部门强化对问题整改的监督检查。审计人员可根据整改时限要求,实时对整改实效进行追踪认定,确保整改到位,可运用评分法等细化整改标准,让责任主体进一步把握问题整改的实质性要求,运用绩效考核等方式推动问题实质性整改。审计部门应通过信息共享等方式及时将审计发现问题推送给相关督查部门、管理部门,将审计问题整改完成情况纳入到巡视巡擦、各类检查中,进一步强化管理部门的日常督查作用,形成督查合力,持续推动组织规范高效运行。

结论:实践证明,通过调动审计实施过程中的各有利因素,能推动审计监督效能实现,最终推动组织规范高效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