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大型城市公服设施发展研究及建议——基于国际比较视角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2-21
/ 3

粤港澳大湾区大型城市公服设施发展研究及建议——基于国际比较视角

唐媛媛1

(1.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纵观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日本东京湾区等世界一流湾区,城市基础设施服务是湾区发展动力和成长活力的重要来源,对提升湾区国际影响力、经济贡献力和社会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字:大型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粤港澳大湾区、都市圈、生活圈

作者简介:唐媛媛(1995—),女,湖南省衡阳市,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工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公共服务设施、土地政策研究等。E-mail:1197849495@qq.com。

0 引言

在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公共服务设施逐渐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特别是服务辐射力较强的城市级大型公共服务设施,更是区域竞争中彰显城市能级与综合实力[1]关键一环,包括科教文卫体等综合性场馆。区别于普通型公服设施,大型公共服务设施通常布局在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人以上的I型大城市,呈现出高规格、多功能、大流量等复杂性特征,是城市群或都市圈中公服体系的主要节点[2-3]。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立足全局的区域经济战略,对内整合城市资源,对外形成发展合力,辐射华南、带领全国在全球化背景中获得竞争优势,推动完善湾区公共服务体系是支撑世界一流城市群建设的首要之义[4]。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通知》,需依托超大特大城市及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核心城市,加快培育现代化都市圈及统筹布局新建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对标先进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凝聚核心城市发展合力支撑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本文选取文化展演、体育赛事、科研教育、医疗养老等四类大型公服设施对照分析,为大湾区后续完善公服体系、统筹布局大型公服设施提出策略建议。

1 融汇国际一流湾区先进经验

1.1 东京湾区

东京湾区围绕东京湾及“一都三县”(东京都、琦玉县、千叶县和神奈川县),形成了明显的多中心多圈层城市功能体系。东京湾区是世界产业、港口、商贸和消费中心,被称为“产业湾区”。据统计,湾区面积3.6万平方公里,其中大型文体教卫设施建设量约927.2万方,占湾区公共建筑总量的4.9%,城市化率超过80%。

湾区城市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体育健体方面,湾区的体育产业非常发达,形成了“体育娱乐+体育赛事”的发展特征,东京奥林匹克主体育场、东京巨蛋等大型体育场馆与国际型赛事活动享负盛名。文化展演方面,湾区文化气氛浓厚,各类美术馆、博物馆将近六千家,代表性设施有东京都现代美术館、东京国立博物馆。科研教育方面,湾区拥有263所大学,包括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等22家世界百强大学,高等教育资源在全国占比达到29%。医疗养老方面,湾区集聚了东京大学医学部、顺天堂大学、日本医科大学等大量医学机构,医学类专业院校与国际医疗对接资源非常丰富紧密。

1.2 纽约湾区

纽约湾区由纽约州、康涅狄格州、新泽西州三大服务枢纽组成,下联动28个县组团,形成了以纽约为中心,以波士顿、费城、华盛顿和巴的摩尔四个城市为次中心,构建了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中小城市的塔尖式城市综合服务格局。据统计,湾区面积约3.7万平方公里,大型文体教卫设施建设量约2052.5万方,占湾区公共建筑总量的6.1%,城市化率达90%。

湾区以“金融湾区”著称,繁荣的商务金融业及通达的交通网络促进公服完善,体育健体方面,湾区汇聚了包括NBA总部等的五大美国职业联盟总部,依托麦迪逊广场花园、纽约大都会球场等代表性场馆,形成了国际体育总部+体育赛事+体育服务生态体系。文化展演方面,湾区艺术、娱乐及休闲科目占全国同类的12.36%,中央公园、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具有世界影响力。在科研教育方面,湾区坐拥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15家世界百强大学、20多所著名科技研究型大学。医疗养老方面,集聚了纽约长老会医院、纽约大学医学中心等26家著名的研究机构和医学中心,175家医院和实验室。

1.3 旧金山湾区

旧金山湾区以旧金山、奥克兰和圣荷西三个区域中心,共9个县、101个城市,区域整合优势较强,内湾城市协同治理的绩效较好。据统计,湾区面积1.8万平方公里,大型文体教卫设施建设量约150.51万方,占湾区公共建筑总量的3.6%,城市化率达87%。旧金山湾区以 “科技湾区”闻名,以硅谷为代表地,集聚了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及尖端人才。

湾区借助高科技赋能公服建设,体育健体方面,以里维斯智能球场为首构建了体育科技+体育赛事的发展体系。文化展演方面,湾区文化多元艺术丰富,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亚洲艺术博物馆等知名场馆坐落于此。科研教育方面,湾区有18所高等院校,拥有世界著名高等学府包括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医疗养老方面,优质的教育资源、高端的科技服务进一步支撑医疗服务的繁荣发展,布局了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斯坦福医疗中心等国际顶尖机构。

1.4小结

综上可知,三大湾区的公服发展形式虽各有侧重,但也呈现一些共性经验,主要表现在经济实力、基础设施、人才资源和文化特质。首先,雄厚的经济实力吸引了全球众多的市场主体和高端资源集聚,促进了湾区“公服+产业”协同高质量发展;其次,合理的城市发展格局是保障湾区协同、优势互补的基础,推动资源要素高效流动;再次,三大湾区均为全球知名院校及高等院所的重要聚集地,高素质人才为湾区提供了人力支持;最后,三大湾区普遍是国际化、多元化和开放包容的形态,城市间不存在体制机制的隔阂,区域联动顺畅。

2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公服设施特征

粤港澳大湾区总面积约5.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7000万,致力于构建“金融+科技+产业”的梯队湾区,与其他湾区与城市群不同,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深化“一国两制”建设实践示范区,面对“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税区”的复杂形势,各类城市发展要素的流动交换,对大湾区既是优势,也是挑战,需要从宏观调控来避免出现同质化竞争和资源错配。

1)赛事体系逐渐完备,但体育设施多而不强。大湾区已逐渐形成了国际知名赛事、区域品牌赛事和群众体育赛事齐头并进的赛事体系。据统计,内湾1.8万座体育馆2个、内湾重要体育馆21个,代表性场馆有广东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香港大球场、深圳湾体育中心等,但两万座规模仅2个,为宝能国际体育演艺中心、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体育中心。

2文化资源丰富鲜活,缺乏国际影响力的文化设施。大湾区既有海洋文化、侨乡文化等历史文化,又有岭南文化、广府文化等地缘文化,同时具备岭南宗祠、庙宇厅堂等物质资源,呈现出多元共生的文化面貌和精彩纷呈的文化形态。虽有深圳滨海演艺中心、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广东省博物馆等知名场馆,但依旧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设施和展演活动,目前同时接待1万人以上的场馆空缺且对外服务能力较弱。

3)有一流教学资源和科研院所,但综合型强校强院较少。大湾区有高校150余所,全球排名前100名的高校有5所,均为香港高校,强院高校主要为香港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华师附中、清华湾区附中等,优质教育资源虽主要集中在四大核心城市,但湾区整体水平欠缺,还未布局国内外顶尖的院校及研究所,且一般城市的普惠化教育资源配置依旧较弱。

4)医疗机构大多为公立三甲,缺乏国际顶级医疗资源。大湾区最佳医院80强的医院基本集中在广州、香港和深圳,其中三甲资质及专科医院广州市有255家,深圳市有125家,香港有54家,对标一流湾区,每千人口拥有的床位和执业(助理)医师数与广州市平均水平相比存在巨大差距,同时,诸如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医院、深圳前海人寿幸福之家等代表性的医疗机构面向国际服务还较为欠缺。

3 对标优劣分析

3.1 湾区城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从湾区形成机制上来看,三大湾区大多自发形成,湾内城市虽有主次之分但总体联系紧密,而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政策推动下形成的“9+2”的城市群,核心城市与一般城市的发展水平差距较大。首先,湾区城市呈现三大发展梯队,广州、深圳、香港、及澳门四市在综合实力及公服建设均在第一梯队,集聚了大部分的大型城市公服资源,但因空间受限影响后续布局;佛山、珠海、东莞和中山为第二梯队,承接了核心城市部分外溢的公服功能,但城市服务能力相对欠缺;江门、惠州和肇庆三地位于第三梯队,在湾区协同发展中成效相对薄弱,难以吸引高端要素布局。其次,对标一流湾区,大湾区的民生设施存在短板,国际化服务设施不足,大湾区内陆城市的服务设施品质与港澳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制约粤港澳合作,其中承办顶级赛事的大型体育场馆及大型高端文化艺术设施较少,高端医疗康养及教育资源衔接布局不够,在对接港澳服务中短板明显。

3.2 湾区公服格局体系尚不完善

湾区城市公服设施体系共建粤港澳大湾区的关键,在于促进湾区优质资源要素的全方位流动和全球化配置,相较于三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没有明显的核心城市,经济呈现多极化趋势,既没有“一极独大”的区域龙头,又未形成“多极互联”的发展格局。广州、深圳、香港、及澳门四市,除面临着区域竞争与比较外,如何协调港澳与内陆城市合作也是重难点。虽然前海、南沙、横琴等自贸区、合作区的政策利好不断,但湾区公服设施发展仍呈现散而不强,多而不精、专而不高的特征,高端优质的设施资源还未统筹布局,普惠均等的设施服务还未公平配置,亟需从湾区层面进一步完善公服发展格局及发展体系。

3.3 湾区公服发展水平还有差距

从公共服务水平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其他三大湾区;其中医疗人力资源层面,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每千人拥有的医师数量为2.54人,与东京湾区相近,但远低于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每千人拥有的注册护士数量为3.47人,不足排名第三的东京湾区的一半;每千人拥有的病床数量为4.19张,也不及东京湾区的一半。从公众文化生活来看,粤港澳大湾区每百万人拥有的图书馆、博物馆数量全部垫底,而且与表现较好的湾区存在数量级的差距,百万人图书馆拥有量相当于纽约湾区的1/15,百万人博物馆拥有量更不及1/30。

4 未来发展策略

4.1 推动完善湾区公共服务体系

构建“两核+两引擎+七枢纽”的湾区公共服务体系。粤港澳大湾区目前已实现2小时交通圈,需进一步瞄准前海、横琴、南沙合作自贸区发展机遇,以广州、深圳两市为湾区公服发展核心,依托香港、澳门两市为湾区公服发展引擎,牵动中山、珠海、江门、东莞、佛山、肇庆、惠州等七个城市区域枢纽,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建设中探索主动强化关联、空间激活重组的共同开发模式和地方治理转变。

4.2 统筹湾区城市空间组织格局

构建湾区城市公服资源链接新中轴。针对粤港澳大湾区核心湾区空间组织相对分散、五大都市圈与东西两岸之间缺乏链接的特点,构建由广州中心城区-南沙新区-东莞滨海湾新区-深圳大前海新区-香港北部都会区-香港中心城区的核心湾区空间组织中枢,沟通香港、深圳、广州作为“三体”的核心城市联系,统筹东岸内湾重要空间节点,强化自贸区对西岸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面向国际、服务整个湾区的科技创新、现代服务等高端功能不断交换,推动空间组织中枢形成支撑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功能价值中枢。

4.2 推动湾区公服水平协同提升

促进湾区公共设施服务均衡配置。粤港澳大湾区内部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且体制机制存在差异,需进一步促进核心城市与一般城市的资源共享与公平配置。增强体育对外服务能力,瞄准自贸区空间发展机遇,因地适宜补充区域战略型、城市发展型体育设施;立足国际视野,汇聚湾区历史文化与地缘文化底蕴力量,统筹布局综合型文化场馆;均衡匹配湾区三级梯队城市科研教育资源,探索跨区域强院高校共建,鼓励港澳院校与欠发达城市互联互通;推进综合三甲医院跨区域建设,扩大二三线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供给,统筹布局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吸引高端人才来湾区服务就业。

展望未来,粤港澳大湾区未来需发挥多中心湾区的城市支撑优势,对标国际一流湾区,持续推动湾区公共服务体系与空间格局完善、机制规则对接融合、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公共服务融合共享、促进人才流动,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参考文献

[1] 方创琳,王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超大城市群的特殊性与行动路径[J].城市与环境研究,2022(01):55-67.

[2] 李灵芝,袁竞峰,张磊.城市大型公共服务设施运营韧性的理论阐释与案例解析[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20,37(01):93-100+105.

[3] 马向明,陈洋,黎智枫.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规划的历史、特征与展望[J].城市规划学刊,2019(06):15-24.

[4] 卢庆强,龙茂乾,欧阳鹏等.区域协同治理与契约协同型规划——都市圈治理体系重构与规划理念变革[J/OL].城市规划:1-8[2024-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