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和公平的含义和关系新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2-20
/ 2

效率和公平的含义和关系新探

陈风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北京   100037

效率-公平是人类各个社会形态都追求的两大社会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政策的调整和社会制度的演进都是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平衡过程。公平与效率二者兼得是最佳选择,但它们现实上又存在着矛盾,在公平与效率两难选择中,最终的价值取向到底是什么? 本文希望整理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加上自己的一些想法,填补有关方面的叙述空白。

一、哲学上的含义

1、含义

效率:  是对一个事务而言的,是人的活动所达到的目的和实现这种目的所使用和消耗的手段和方法的量的比例。就是这个事务从发生到完成这一阶段的内在的价值,这个事务发生的产出投入之比是多少、结果比起成本有多大、终点和起点差的高低有多少。

 公平:公平的内容是历史的、相对的,不是永恒的,任何公平的内容都和一定的历史阶段相联系。但同时,公平又有确定性,人类始终不渝地追求着公平,公平的内涵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仍含有相容的含义,说明公平有着相对稳定的内涵,成为自古至今人们不懈追求的价值内容。任何时代,公平始终与正义、同一尺度、正当联系在一起,始终是理想性的道德内容。通俗地讲,公平就是从多个事物的外在的地位而论,它们是平等的、均等的、一样的 。

2、关系   

公平是目的,效率是手段和方法。前者是首要的决定性方面,后者是次要的被支配性方面。有人把公平想象为是在未来的瞬间生成的,这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抹杀了当下追求公平存在的合理性、现实性和必要性。人类对公平的追求贯穿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虽然公平的内容、形式、水平、状态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

二、经济学上的含义

  1、定义

 效率含义:注重资源和生产力的有效利用。指对资源利用的有效性,从宏观层次上看,是指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即经济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合理分配、社会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一种状态;从微观上看,是指经济活动的有效性,包括劳动生产率和各种生产要素的使用率。

公平含义:强调资源利用的机会和权益的分配均等。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机会公平;二、收入分配的规则公平;三、收入分配的结果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是分配结果公平的基础。

2、关系:

*和谐方面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直接推动生产力发展。

公平促进效率,有利于效率的实现,只有分配公平合理,才能使各个阶层的劳动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公平是对效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保护和激励。

*矛盾方面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了追求效率,可能会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以牺牲一定的公平为代价。有时候为了达到公平,要以牺牲一定的效率为代价。效率虽然能把蛋糕做大,但不保证蛋糕的切分合理。

公平虽然能激发各阶层劳动者的积极性,但单纯地追求绝对的公平,会助长平均主义,侵蚀个体的激励机制,损害效率。绝对平均主义确实可以在短时间内拉平收入差距,但其结果会更严重影响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3、现有的效率-公平理论和它们在实际的运用

(1)现有的理论

关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公平优先论”,认为公平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法则,当公平与效率发生矛盾时应当强调公平,政府应该运用行政手段实现结果的绝对公平,社会财富或福利的分配应当均等化。

第二种观点是“效率优先论”,认为在只有机会的公平和法律面前的平等才是真正的公平,而社会产品分配结果是否公平并不重要,在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时只有效率得到了提高才能更多地体现公平,因此他们主张效率优先。

第三种观点是“公平与效率并重论”,该观点认为在处理公平与效率时强调公平与强调效率的价值目标同等重要,既不应该用公平取代效率,也不应该用效率代替公平,应该用最小的效率损失换取最大的公平或者用最小的不公平换取最大的效率。

(2)实际运用的情况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们的社会关系是互相排斥的,像在丛林里面竞争,

起点就不公平,至于各个人以勤劳、技能和知识努力工作,倒是符合事实。至于结果如何分配,也主要是依据勤劳、技能和知识产生的结果的多少来分配的(当然还存在剩余价值没有分给劳动者,这里是不公平的),当然也依据各人出的资本要素来分配。如果人为地强行调整和改变丛林里起点不公的状态,必然会遭到各个竞争者的反对,从这点看,公平和效率是矛盾的。

近几十年,中国经济实行的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其中,做大“蛋糕”自然解决论,认为财富增长必然能够解决好收入分配问题,其实质是将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联系起来。这是针对当时根深蒂固的平均主义色彩的公平观所采取的一种策略方式,是历史的可能性和合理性的自然发生。随着其所针对的具体状况的消失,两者的关系应该还原为应当的、正常的关系。

三、对效率-公平理论的新的探讨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实践证明,经济增长并不会自发消除分配不均与贫困问题,高度不平等会损害经济可持续增长与减贫效果。新的理论认为,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不是不可兼得的零和博弈,不宜进行先发展后分配的阶段划分。公平并非是物质条件达到某种程度后突然生成,故不可在现阶段放松对公平的价值追求。而要在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目标指引下,对两者统筹兼顾、双向赋能。

   1、 “效率与公平并重”观点是对的。

    2、 牺牲效率的公平不成其为公平,没有公平的效率不成其为效率。努力用最小的不公平获得最大的效率,以最小的效率减少换取最大的公平。

   3、 效率与公平并重的具体内容:

         公平:

    *   起点公平:教育、环境、机会、规则。

    *   过程公平:各尽所能、各市场主体合理有效利用资源进行生产。

    *   结果公平: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效率:

    *   做到了起点、过程、结果的各个方面的公平,也就做到和提高了从起点、过程到结果的全链条的、广义的、宏观的、全局性的、社会的总体的效率。

    *   做到了过程的各尽所能和各市场主体合理有效利用资源进行生产,就做到了微观上的效率追求。

4、中国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的社会关系是和而不同。“和”是和谐共生、和平相处,“不同”是指各个人的勤劳、能力、知识不同,创造的价值就不同。而且,社会主义鼓励各尽所能,因此,从起点看,因为“和”是起点,所以人们的起点是公平的,加上各尽所能,因此过程也是公平的,至于结果,是按劳分配,结果也是公平的。另外,“各尽所能”的过程也孕育和意味了效率的提高和重视。所以,社会主义制度下,理论上不会出现效率和公平的你升我降的矛盾情况。所以,社会主义制度下,可以运用“效率与公平并重”的做法。

5、在运用“效率与公平并重”的做法中,对于效率,在某种意义上说,一方面,所追求的共同富裕,首先应当是富裕基础上的“共同”,而非“共同”基础上的富裕。另一方面,“效率”并不意味着可以通过非法手段获得财富,也不意味着要有意留下体制缝隙,而是要进一步完善法、健全体制。

对于公平,也不意味着要劫富济贫,一味追求结果的绝对均等。在个人能力禀赋存在差异的现实社会中,绝对平均主义就是典型的平等但不公平现象。因为它抹杀了个体差异。尽管从结果上看貌似平等,但对于那些有创新能力和辛勤劳动的人们则是不公平的。如果有创新能力的人不再创新,辛勤劳动的人不再勤劳,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就会陷入停滞甚至倒退。

生产力的发展只是为公平的实现创造了物质条件,能否实现还要靠合理的社会制度使其由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以及社会主义经济物质条件的丰厚,为真正意义上公平的实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