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问题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31
/ 2

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问题研究

姓名:吴铁男 身份证号码:432503198309102238

摘要:随着建筑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BIM+装配式”成为近年来建筑业发展的新动向。然而,BIM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却一直存在争议,针对装配式建筑的BIM应用效益的研究就更加缺乏,这也制约了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推广。因此,本文通过质性研究的方式,构建一个具有两级指标的装配式建筑BIM技术应用效益指标体系。

关键词:BIM;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

引言

装配式建筑作为新兴的一类建筑,与传统建筑相比,极大地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缓解了建筑业因劳动力老龄化扩大而导致的人工减少的问题。

1相关技术简介

1.1 BIM

随着建筑工程项目生产需要的日益增多,传统的2D图纸和文件已成为制约效率提升的瓶颈。为解决这一问题,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诞生了一系列基于3D模型的协同工作平台概念。伴随着相关技术在90年代的逐渐成熟,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这一概念由Autodesk公司在2002年首次提出,其定义为:BIM技术是开拓性的思维方式与工作方法,达到设计与施工管理方法的创新性集成,改变以文本和图纸为主要信息传递载体的传统建设模式。

1.2云计算

根据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的定义,云计算是分布式处理、并行处理和网格计算的发展,是一种利用互联网实现随时随地、按需、便捷地访问共享资源池的计算模式。按照部署方式可分为私有云、公有云和混合云。其中,私有云可以作为独立的信息化平台,为使用方提供资源的虚拟整合和弹性调度等服务,其数据安全性能高,但是投资大。公有云即第三方为用户提供的云,用户将其所有的应用都部署于公有云上,优点是用户对云计算的投资低,缺点是数据存储在第三方,且无法确保公有云的可用性,数据存在安全风险。

2 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应用的优势

2.1 BIM技术用于明确责任制

BIM技术与装配式建筑都是以构建体系为基础,在装配式建筑的智慧管理中利用BIM技术,将会有效地提高管理效果。在装配式智慧建筑的施工中,通过将BIM技术与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相互连接,进而对现场相关设备、材料等详细信息进行记录分析,比如通过条形码等智能化手段,对施工现场的各个构件进行处理,满足现代装配式建筑智能化的需求,最大程度地降低了人为因素的干扰,明确了质量责任。在所建立的数据共享平台查询所需的数据信息,并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案,通过BIM技术对建筑中加工厂与施工现场相互结合,帮助各个参建方的现场施工管理,提高建筑施工的效率。

2.2 BIM技术增强了管理的效率

在现代装配式建筑的智能化施工过程中,利用BIM技术进行深入分析,对施工项目的运行进行维护,将设计方案与施工效果图相比较,并将实际施工效果与BIM技术相对比,保证现场施工与设计方案的一致性。同时,营造一个BIM技术的应用环境,提升建筑管理的智能化,进一步强化装配施工过程。基于BIM技术建立模型数据共享库,相关管理人员对建筑材料、相关设备的采购时间和渠道进行收集,将建筑施工的相关信息共享在数据平台中。在建筑装配式施工中,如果施工现场出现变化时,相关人员应及时对数据共享平台信息进行更改,同时根据建筑相关信息建立最新的建筑模型。在建筑装配式后期运维阶段,通过BIM技术的可视化优势,对建筑尺寸等相关信息参数进行收集储存,并根据所收集的数据在建筑模型体现出来。

3 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应用

3.1 三维建模

在该项目中,设计人员需要先结合工程实际设计出二维平面图纸,而后经由 BIM 中心,建立设备、管线等模型,这里主要使用的是 Revit Architecture 和 Revit MEP。在实际构建模型的过程,需要明确建模顺序。首先,需要建构出建筑结构模型,包括整体轮廓、出入口、通风口等重点区域。其次,构建管道、设备模型,按照二维图纸的要求,将管道和设备布置在对应的位置上。最后,呈现出三维整体模型效果。在 BIM 技术作用下,可以通过虚拟模型实现工程整体可视化,有助于实现建筑整体的任意角度分析,对相关人员挖掘隐蔽工程具有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在三维可视化模型基础上,也促进了业主、设计、施工等各方的参与、沟通,对工程项目设计效果起到积极影响。

3.2 优化施工设计方案

在完成项目三维模型构建基础上,项目设计人员可以应用 Revit 软件,将对应的项目信息加入其中,例如,结构构件的材质、详细尺寸、具体位置等,而后需要针对其他的安装口、人防密闭门、通风口、通风设备、应急逃生出口等方案内容,构建相应的模型,实施仿真分析,并演示出实施后的效果,进一步分析、优化设计方案。

3.3 设计冲突检测

在该工程项目施工图设计中,其中涉及了很多设备管线,如果设计不合理,管线之间或管线与结构构件之间,则会非常容易发生碰撞,导致施工受到影响,造成返工等情况。对此,相关管理人员可以将 BIM 三维模型导入 Navisworks 中,通过当中的 Clash Detective 模块实施碰撞检查,通过检查后生成报告,直接反馈至设计单位,相关设人员对图纸进行进一步优化,防止出现管线碰撞而返工,增加施工成本的情况。经过全面的检查,施工设计合理,从而使得工程项目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成效,在规定工期内尽早完工。

3.4 可视化施工技术交底

在以往的工程施工中,无法深入分析、设计一些复杂、危险的施工节点,而引入 BIM 技术后,可以构建出三维可视化模型,利用 Navisworks 软件的 Animator 模块,能够针对危险、复杂的施工方案进行深化设计,实施预演,这样可以更好地明确具体的施工顺序,实现施工交底可视化,同时,结合当中一些潜在的危险问题,制定出安全预防控制措施,从根源上防止出现施工危险。此外,在工程管线安装时,在施工现场对应点位可以粘贴基于 BIM 系统自动生成的二维码信息,当工程管理、施工人员到达现场时,可以通过扫码获取施工信息,并结合实际信息实施现场施工指导,有效评估具体安装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纠偏,有效提高工程施工质量与安全性。

3.5VR 虚拟漫游

借助虚拟现实平台 Fuzor 软件,导入 BIM 模型,而后借助 VR、AR 技术进行模型渲染,将具体的人物对象放置其中,并进行人物高度、活动属性的具体定义,运用第三人行走模式,最终呈现出模拟后的真实工作情景,管理人员只要手持终端设备,在室内就可以进行实景漫游,全面地检查工程实况,检查其与工程后期运营、维修等方面的需求是否相符。除此之外,设计单位可以提前与建筑应用方进行预先沟通,对一些大型的设备安装过程进行模拟,从规定的间距要求、设备安装空间等方面查看是否符合实际需求,确保管线布置合理,做好管线位置预留工作。

3.6 施工信息化管理

工程相关人员可以利用 BIM 模型分解工作结构,利用Project 软件编制具体的工程施工进度计划,而后将二者导入工程施工可视化分析平台 Navisworks 中,经过空间信息与时间信息的整合,最终可以得到 4D 模型,在此模型中,可以更加直观、精确地反映出具体施工过程虚拟进度。4D 施工模拟技术的应用,能够从施工计划、施工进度方面进行合理调控,通过设置“实际开始”和“实际结束”日期,随着工程施工状态的变化,对应的施工进度条就会表现出不同的颜色。如果实际施工早于计划开始日期,以蓝色状态显示,而实际结束晚于计划日期,则以红色状态显示,在正常日期区间,以绿色状态显示。当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出现较大差距时,会发出预警提示,此时,管理人员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3.7 施工项目协调

项目组织协调涉及了施工单位内部,还有与业主、设计单位、监理等外部单位的项目协调。以 BIM 模型为中心,可以促使业主方、设计方、监理方、施工方等,经由统一的平台实施协同管理,分析 BIM 模型情况,并作为工程进度、结算、工程变更等情况的主要参考依据,增加有效沟通,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减少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损失,确保工程项目得以顺利推进。

结语

通过基于BIM的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EPC工程建造一体化管理可以实现对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装配全过程的采购、成本、进度、合同、物料、质量和安全的信息化管理,最终实现项目资源全过程的有效配置。

参考文献

[1]丁少华.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项目管理模式研究[J].建筑经济,2021,42(08):67-71.

[2]曹新颖,晏阳芷,暴颖慧,等.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信息协同研究[J].建筑经济,2019,40(09):85-89.

[3]邱海玥.基于BIM技术的PC构件信息集成及应用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