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思路初探

/ 2

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思路初探

张钟耀

身份证号:330281199507231315

要:

农田水利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有助于提高农田灌溉水平,因此,结合位于新疆地区南部的灌溉管理大田常规节水百亩实测区的实际情况,在灌溉业务指导下,讨论高效节水灌溉的实施方案,并提出优化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管理模式、强化节水灌溉技术应用、完善高效节水灌溉运行机制等策略,旨在提高农田水利高效节水灌溉效果。

关键词:农业;农田水利;节水灌溉;

水利工程作为保障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对农业发展发挥着巨大作用。虽然农田水利工程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资源紧缺问题,但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致使一些传统的水利工程不能满足农业的正常发展。同时,传统的水利工程存在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消耗量大、浪费多的现象,须对其进行改良与创新。为了实现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目标,节水型灌溉方式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基于此,本文就如何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进行了探讨。

1发展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意义

1.1较高的社会效益

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现代化农业的基本特征之一,与传统的灌溉方式相比能够创造较高的社会效益。利用节水灌溉技术可以在保证农业用水的前提下尽可能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极大地缓解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也可以增强农业用水地区广大民众的节水意识;还可以提高耕地的利用率,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1.2良好的生态效益

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农业用水量,有助于节约水资源。同时,还可以利用这些技术在戈壁、荒漠等地区进行灌溉,使荒漠变绿洲,既能增加我国作物种植范围,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变农业产业布局,又能改变当地的生态状况,提高植被覆盖率,保护生态环境。除此之外,利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进行浇灌不会对土壤造成不利影响,不会造成水土的水肥流失、次生盐渍化等现象,具有极好的生态效益。

2 水利建设中灌溉技术面临的困难

2.1 群众节水意识淡薄

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农民的节水意识薄弱。同时,经济飞速发展导致对物质生活过度追求,农民在种植中只关注农田的经济效益,并没有考虑采用什么方式进行灌溉,通常采用以往大水漫灌的方式进行灌溉作业,灌溉效率低下,也导致水资源严重浪费。虽然我国在大力推广农田节水灌溉技术,但可能由于推广人员自身专业素质较低,没有将技术介绍清楚明白,或者农民对待新技术内心存在抵触,不愿意进行尝试,众多因素导致推行效果较差。

2.2 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在农业发展道路中,我国一直在对相关的农田水利工程项目积极开展工作,但在管理工作时过度重视工程的建设以及施工过程,忽视了水利工程完工后的具体应用。在进行水利工程项目的预设和施工过程中,管理人员更加重视施工现场的管理,但在工程项目完工后,在实际的水利工程应用中缺乏专业的管理。农民在进行使用高效节水设备时,缺乏相关专家的指导,使用过程中会出现操作不规范、不标准的情况,导致实际灌溉的效果并不理想。农民会对该方式产生抵触心态,或者并不使用,出现水利工程设备闲置的现状,并且由于缺乏维修护理人员,出现机械老化破损,造成水资源的浪费以及劳动力的严重损失。

2.3 技术水平较为落后

农田水利技术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化生产的关键,需要先进的灌溉技术和专业的理论基础,虽然我国一直在积极探索节水灌溉技术,但由于我国农业生产技术相对薄弱,同时农田生产机制依旧是责任制,这种机制下多为一家一户,种植规模较小,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无法做到统一。另外,由于每个种植区的具体情况都不相同,同时节水灌溉技术有很多种操作方式,针对不同的环境采取不同的节水灌溉方式,在推广中无法套用一套方式,不利于技术的推广。

3 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思路

3.1 将农业发展与优化水资源配置相互结合

在整个农田水利工程运作的进程中,有效节水灌溉已然成了关键点。为此,一定要采用更加积极的管理手段加以运用。这样操作的最大好处是能够运用农田水利工程本身的优点来开展工作,确保在总体上不会产生恶性循环的现象,而且也十分利于农业未来的开发。关于自然资源的合理分配,首先要管理好自然资源的数量,然后再根据合理分配原则加以配置,以确定每一片田地、每一位人民所需求的灌溉用水量,并采用数据规范的方式对自然资源实行了科学合理的配置与控制,将现代农田水利工程与高效节水灌溉建设的政治思想和客观现实相结合,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现代化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同时解决当地人民对农业的需求。

3.2 加强灌溉技术的学习

在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对高效节水灌溉的研究早已变成了重点。(1)在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要聘请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做出必要的引导,制订出良好的建设规划,同时向一些经济发达快速发展的地方学习,运用当地的先进科学技术,努力克服传统工程的技术缺陷。

(2)在实施有效节水灌溉思想的实践过程中,应将新技术结合自身农田水利工程的实际综合状况加以比较考虑,看掌握的新技术是不是可以在自己耕地进行比较有效的应用。

(3)积极掌握灌溉技能,促进农田建设的完善,为一系列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4)在掌握农业灌溉技术的过程中必须保证连续性,不得发生间断性的状况。

(5)通过科学智能的方式来改善灌水的有效性,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监测土地含水率和作物的含水率,以方便确定是否缺水,同时将准确数据的控制中心化,经过大数据分析,决定灌水指标。

3.3 推广水利工程

一些地方在实施有效节水灌溉的过程中,应加大水利工程的推广。值得注意的是,在实施水利工程的过程中,要对农田水利工程的主要功能、工程特点、运行技术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3.4 树立节水灌溉意识

农民的节水意识与理念将对节水灌溉推广和应用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此,在进行宣传教育时,可以全面利用多种宣传渠道,包括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抖音、快手等多个平台,也可以深入到农村,组织农民参加节水灌溉知识讲座活动、座谈会,利用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方式扩大受众群体。在宣传过程中,要详细讲解高效节水灌溉的重要性、必要性,具体阐述节水灌溉对农作物生长和生态环境的好处,从而改变农民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提高农民对节水灌溉的认知水平。

3.5 加强资金扶持

节水灌溉工作的有效落实离不开相关技术和设备,如果相关部门不提供资金支持或者资金支持力度太小,那么农民就需要自费购买各种设备,这对于以农业生产为主要收入的农民来说,无疑加重了他们的经济负担,在综合权衡下大部分农民就不再愿意购买设备,严重影响了节水灌溉的应用推广,也就无法达到预期的节水成效。在节水建设上,要从宣传、基础设施建设、节水灌溉技术等多方面予以扶持,以保证节水灌溉工程的顺利实施。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逐年增加,水资源日益短缺。因此,须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节水灌溉技术的生产力与科技水平,强化灌溉工程管理与维护。相关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农田节水灌溉的控制,通过实地考察农作物种植环境及生长需求,合理调整种植结构,使节水灌溉工程能发挥其应有作用,通过提高灌溉技术水平,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及灌溉效率,最终实现降低成本、农作物增产、农民增收及农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宇民.农田水利工程中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发展分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0(22):96-97.

[2]张振华.农田水利工程中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发展策略[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4):126-127.

[3]吕晓丛,赵金山.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发展与应用[J].农业与技术,2015(2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