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30
/ 2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观察

刘绍云

河北省隆化县医院  河北承德 068150

摘 要针刺神经引起的异常感觉是用来定位周围神经系统的,但受个体差异、麻醉师内注射操作的技术水平和与患者的配合程度的影响,不仅会导致异常穿刺和多次穿刺检查,这不仅加重了患者的困难,还造成了周围神经阻滞不完全等问题。随着超声波科学技术的进展,超声波在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运用也日益广泛, 通过超声波显像直接识别出神经和周围结构,在引导下穿刺,直接地看到局部麻药的弥散状态,提高麻醉疗效。应用于超声诱导可以对臂丛神经阻滞产生有效的作用,也能够减少麻醉持续时间,从而延长麻醉作用的持续时间,从而有效防止了并发症,因此有着良好的临床使用意义。

关键词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

引言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患者上肢术后治疗中最常见的麻醉方式之一。在传统的治疗方式中,麻醉师一般按照病人的解剖标志确定,多选用肌间沟入道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但因为病人的个体差异以及腹腔内注射麻醉医生的技术, 每一次穿刺的成活率都相对较低。在多次穿刺的过程中,由于病人所受到的疼痛相对较多。将超声引导术运用在双臂丛神经麻醉时,就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减少这些问题,从而减少了因为病人的个体差异以及麻醉医生的技术的不同,所造成的多次穿刺后给病人造成的疼痛。本研究还分析了在超声诱导下给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疗效,结果报告如下。

第一章 麻醉方法

1.1超声引导组麻醉方法

用碘伏彻底消毒穿刺部位,以无菌的封套包裹探针,探头与穿刺部位接近,后根据病人实际状况调整探针,通过对扫面的深度调节,使臂丛神经清晰地反映在图像中,必要时还可给予耦合剂涂于探针表面, 使探针与皮肤之间的空气完全排净,在超声下对穿刺针的直达臂丛神经部位加以控制,并予以麻药溶液注入,在药液完全将臂丛神经表面遮盖后停止药剂输注,予1%利多卡因和0.375%的罗哌卡因混匀输注18 mL左右

1.2神经刺激器引导组麻醉

常规消毒后,神经丛刺激针自腋窝顶与腋动脉成45°方向进针,连接Stimuplex HNS12外周神经丛刺激仪,将神经刺激器电流设置为0.8mA、频率1Hz、脉宽0.1ms,调整针的方向,分别引起桡神经、尺神经、棘皮神经、正中神经所支配肌肉规律性收缩,调整电流至0.4mA,仍可见肌肉规律性收缩时分别注入0.375%盐酸罗哌卡因5ml,神经束被局部麻醉药浸润后,通过神经丛刺激针置入导管,使其超过针尖1.5cm,完成下臂丛神经旁置管。

第二章观察指标

分别观察并记录了病人腹腔注射麻醉前、注射药后5min、手术进行时、手术中30min、以及手术毕的平均动脉压力、心率。记录腹腔注入麻醉操作时限开始穿刺至置管完成的时间、阻滞起效时间注药后至痛觉开始减退的时间、腹腔注入麻醉疗效,记录术后8122448hVAS评分和镇静疗效评价,同时记录了二组患者术中、术后应用的止疼药物情况和术后四十八小时内PCA的按压次数, 以及记录术中、术后合并症的状况等。

2.1局麻药使用量

超声引导组麻醉:给予利多卡因 1% 和 0.375% 罗哌卡因混合注射(18 mL 左右);

神经刺激器引导组麻醉:0.375%盐酸罗哌卡因5ml。

2.2麻醉效果评定

对手术刺激无明显反应,且手术中无须镇痛药

神经阻滞尚未完成,须以小剂量止疼药才可进行治疗

较差镇痛欠佳,不能进行治疗,须使用其他麻醉手段或加以其他形式的阻滞。

2.3并发症

包括血肿、神经损伤(术后麻醉镇痛消退后皮肤感觉或功能异常、局麻用药中毒、术后置管处感染等。

2.3.1局麻药急性中毒

局部麻药中毒,是指一种由于在短时间内将局部麻药大量进入血液中,使血液中的局部麻药含量骤然增加而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发生了相应的中毒反应,在各种精神阻滞患者中都可以出现。其原因主要是将局麻药物直接注射人血液中或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浓度过大吸收集中的原因。

2.3.2中枢神经毒性

反映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齿舌和口唇麻痹、头痛眩晕、眼鸣、视力模糊、注视困难,甚至双手发抖、言语不清、语无伦次、意识不清、痉挛、昏迷、呼吸停止。局部麻醉药物所致的抽搐,是由不平衡的肌肉抽搐导致的全身强直阵挛性抽搐。由于血浆中较高浓度的局部麻醉药物同时限制了循环系统的一般功能,这也会引起大脑血流量下降和低氧血症,从而间接地影响了脑部功能。

2.3.3心脏毒性反应

通常,局部麻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害先于心肌重构毒,但布比卡因的心肌重构毒显然大于利多卡因。但同样浓度的西罗哌卡因的毒小于多布比卡因。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的毒性都是剂量依赖性抑制,因为利多卡因毒性直接和心率有关,即心率越快,毒性就越大。布比卡因更易发生不可逆的心血管衰竭、室性严重心律失常和致死的心室颤动,而严重酸中毒和缺血又会提高布比卡因的心脏收缩力毒性,这使康复过程更加复杂化。

2.3.4过敏

局部麻药过敏中,酯类的局部麻药相对较多,而酸胺类化合物则极少,故目前较多应用于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酞胺类的局部麻药。当使用低剂量的局部麻醉剂时,患者会出现早期的毒性反应,因此应考虑是否过敏。一旦发现应立即终止给药,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而迁延性过敏则多以接触性皮炎的形式发生。它常在施行神经阻滞

小时候发生,有可能忽略了局部麻药或其原因。

第三章 结束语

臂丛阻滞麻醉是上肢手术最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通常,神经阻滞麻醉的主要目的是使溶液迅速扩散到手臂。在传统的临床实践中,麻醉科医生在进行内灌注麻醉时,往往采用解剖检查的方法,这种方法往往依赖于麻醉科医生的实践经验,容易堵塞和不完整。在常规针刺麻醉中,因为医务人员临床经验不同,采用了传统神经的反复穿刺方式,因此常常治疗效果并不完全甚至不成功。但是,近年来由于超声引导神经阻滞的存在,人们已经能够更加清晰地观察图像,并且还能够及时监控局部麻醉的状况,使臂丛神经阻滞变得更加简便、可靠臂丛的相关信息也能够在图像中变得更加清晰可见,使麻醉的药物也变得清晰可见,并且能够反复了解穿洞深度和药液的扩散状况,从而有效降低了臂丛伤害本实用新型技术不但增加了多次或重复穿刺的准确性,也同时降低了用药量,从而取得了不错的麻醉疗效。在臂丛神经阻滞周围运动中,建立了局部麻醉对臂丛神经运动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菲.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1,27(22):87-89.DOI:10.15971/j.cnki.cmdi.2021.22.036.

[2]段玉屏.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21,25(11):1594+1610.DOI:10.19435/j.1672-1721.2021.11.061.

[3]张祺文.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观察分析[J].心理月刊,2020,15(13):181.DOI:10.19738/j.cnki.psy.2020.13.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