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音乐艺术精神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启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27
/ 2

浅析中国音乐艺术精神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启示

赵方晨

陕西师范大学

摘要:中国古代音乐深深的扎根于中国文化中,受有机宇宙观、儒家、道家等主

流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中国音乐艺术精神,这种精神对于塑造人的品性与人格有着重要的作用,故中国音乐艺术精神对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极为重要,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且在中国音乐艺术精神的浸润下,有利于中国音乐思维的建构和我国传统音乐艺术的传承发展。

关键词:中国音乐艺术精神;音乐教育;核心素养

一、中国音乐艺术精神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亦是一种语言,这种艺术形式有别于其它,作用于听觉感官。而中国的音乐有其独特性,且在有机宇宙观、儒家、道家等主流思想的滋养浸润下,中国的音乐艺术有别于他国,形成了中国的音乐艺术精神并有独特的文化意义,这种精神对于塑造人的品性与人格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有机宇宙观

中国音乐与我国的哲学有着千丝万缕分不开的关系,始终受哲学有机宙观(宇

宙由气、道、阴阳、五行构成)的支配和操控。中国哲学将艺术视为一种有机生命体或生命系统,而作为中国哲学之“原点”的《易经》,则为中国音乐艺术演变的实质(如旋律线性、音乐文体、创作心理方式等)提供了哲学方法论的依据。五音“宫、商、角、徵、羽”分别对应着五行“金、木、水、火、土”,也对应着我们的五脏“脾、肺、肝、心、肾”;在我国的古琴艺术中,也讲究“弹琴要调气。气者,与声合并而出者也。气调则神暇,一切局脊之态自无矣”。故在有机宇宙观下,医学古籍《内经》中有用音乐治病的记载。

(二)儒家音乐美学思想

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是我国音乐艺术的精神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的音乐

审美态度“和”符合其中庸的哲学思想观念,主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要求音乐的情感有所节制,适度不过分,其乐教思想重视审美感情的培养及其美育作用,通过乐的审美情感活动成就人生之乐的人生境界,并强调乐教知行合一的实践性,发挥音乐“兴、观、群、怨”的作用,通过音乐陶冶人的情操,修身养性。儒家的音乐美学代表著作《乐记》也强调“和”的美学思想:本质是不同事物之间关系的和谐平衡,在此关系中人内心产生的内在心理协和感受,包括了音乐构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之和、音乐审美活动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之和等。

(三)道家音乐美学思想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道家音乐美学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老子和庄子。老

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主张“大音希声”,充分肯定不被听觉感知的音乐,他所处的时代正是享乐主义盛行的时代,对社会上过分追求感性的声色之乐作出否定。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并进一步全然抛弃了感性的把握,强调在完全的精神冥想状态中去体验领悟“无声之乐。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中也讲究“和”,“和”是世间万物发展的源泉,提供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是促进事物不断发展的对立因素的统一。

总的来说,我国音乐艺术精神植根于我国传统音乐艺术之上受“宇宙有机观”、“儒家道家”等主流哲学思想的影响这对于人格心性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故中国音乐艺术精神不止是一种精神,更是代表着我们的文化内核。

二、中国音乐艺术精神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启示

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版)》中均强调了核心素养目标,中国音乐艺术精神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虽然在中小学音乐教材中中国作品的数量超过半数,但仍受西方音乐体系(作曲技法等)影响,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学习以及对学生中国音乐艺术精神的培养极度缺乏,所以我们应先从思想上转变,以中国音乐艺术精神来滋养我们的音乐教育,从而塑造具有中国品性的学生。

(一)“审美感知”目标

在音乐教育中,对学生审美感知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美、感知美,提升审美情趣。审美意识是人在美的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包括在美的实践中形成的感知、体验、兴趣等,建立在人的生理、心理基础上的美感现象,在《乐记》中有“乐者,乐也”,音乐审美所追求的是一种超越生理性快感满足、具有精神上愉悦快乐的审美境界。这种审美意识反映出对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以感官愉悦为审美情趣特征的一种超越,提出音乐审美的最高境界在于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快乐。庄子说:“无声之中,独闻和焉。”音响的高亮,令人神思飞动,如碧云四起,感到壮美。这些都是从听乐里得到的感受。它使我们对于事物的感觉增加了深度,增加了纯净。所以我们要重视音乐听觉的训练,使学生将音乐听进去,从而体验和感知音乐的美。

(二)“文化理解”目标

文化理解是对特定文化情境中艺术作品人文内涵的感悟、领会、阐释能力。中小学音乐教材的每一单元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所要求感知学习的文化内容。以人音版一二年级唱游阶段的音乐教材为例,其授课内容含有动物、大自然、跳舞、家园、节日等,这些内容符合该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简单易理解,同时授课单元的主题与授课时间对应;初中教材每册书的第一单元设置主要以爱国为主线,第二单元以不同的音乐体裁形式的逻辑设置,第三单元是对我国各地域民歌的学习,第四单元主要以世界各国经典音乐、他国民歌为主线设置,第五单元是对我国汉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包括戏曲、国乐、汉族民歌等;高中教材现有7本必修教材,6本选择性必修,其中音乐鉴赏教材囊括了音乐要素、歌唱艺术、民族音乐、世界音乐、各种艺术形式、音乐风格流派、音乐体裁等等内容,其中中国作品的比例超过了一半,对于我国的音乐作品来说,在学习中应浸入中国音乐艺术精神,领悟我国文化情境中的艺术作品人文内涵的感,从而更好地塑造学生的人格心性。对于外国音乐作品我们也应以“和”的音乐态度来看待。

(三)“艺术表现”目标

艺术表现是在艺术活动中创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展现艺术美感的实践能力。《毛诗序》中有“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我们在教学时,不应以让学生完成“艺术表现目标为目的,应该引导学生在音乐中动情,从而情不自禁的歌唱、演奏,进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培养。

(四)“创意实践”目标

创意实践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中,有单独的创造模块来实现创意实践的目标。我们国家的传统音乐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和可变性,这与我们课标中创造性的性质和创意实践的核心素养目标相符合,对于学生即兴编创、即兴表演的训练是极有效的,西方一直追寻的即兴表演能力是我们本具备,本身就有的,故我们应该重视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建构中国音乐的思维,从而实现创意实践这一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

三、结论

中国音乐艺术精神对于塑造人的品性与人格有着重要的作用,故而中国音乐艺术精神在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并有利于对学生核心素养目标的培养。且在中国音乐艺术精神的浸润下,有利于中国音乐思维的建构和我国传统音乐艺术的传承发展。所以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应将中国音乐艺术精神渗透始终,跳出西方音乐体系,使学生在中国音乐艺术精神中感受中国音乐的魅力,同时也以“和”的音乐审美态度接纳外国音乐文化。

参考文献

[1]管建华.魂系东方——中国音乐艺术之精神[J].中国音乐,1994(04).

[2]欧阳聪.试论中国古代音乐的艺术精神[J].文艺生活,2016(11).

[3]杨和平.基于古代音乐文献的中国艺术精神研究[J].音乐探索,2022(02).

[4]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8.

[5]杜宏斌.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