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改造视域下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22
/ 2

乡村改造视域下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实践

王鹏

安徽誉阳建设有限公司 安徽省合肥市 230031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乡村地区面临着快速发展和变革的压力。在乡村改造的过程中,传统村落面临着被破坏、消失甚至失去原有特色的风险。然而,传统村落作为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生态价值。因此,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村落在乡村改造中变得至关重要。传统村落保护与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课题,涉及到政策、规划、设计、社会参与等多个方面。

关键词:乡村改造传统村落保护与实践

1乡村改造视域下传统村落的特点和挑战

1.1历史文化价值

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们通常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传统聚居形态、传统产业等特点,代表了特定的地域文化和生活方式。

1.2生态环境意义

传统村落通常依托自然环境而形成,其建筑布局和生活方式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它们往往保持了相对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生态意义。

1.3人文景观价值

传统村落以其独特的建筑风貌和人文景观成为独特的旅游资源。这些村落通过保留传统建筑、传统文化活动和艺术表演等,吸引了各地游客和文化爱好者的关注。

然而,在乡村改造的过程中,传统村落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人口向乡村流动,导致传统村落面临土地使用压力。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和城市扩张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构成了威胁。许多传统村落的建筑物经历了长时间的风雨侵蚀和自然老化,许多建筑面临部分或全部的损坏。缺乏有效的维修与保护,导致传统村落的原有风貌逐渐消失。传统村落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专业的技术支持。但在许多乡村地区,资金和技术支持不足,使得传统村落保护和实践面临困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村地区面临人口流失的问题。年轻一代的流动性增加,很多传统村落的人口老龄化严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统生活方式受到了威胁。

2乡村改造视域下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实践

2.1制定政策与规划

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为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法律依据。政府部门可以制定专门的政策文件,针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提出明确的要求和具体的措施,加强对传统村落的管理和监督。明确传统村落的保护范围和保护目标,确定需要保留、修复和拆除的建筑物和场所。政府部门可以对传统村落进行分类保护,保护和修复具有重要历史、文化和生态价值的核心区域,同时允许较小程度的改造和更新。政府可以提供财政支持,通过定向资金拨款、贷款和税收减免等方式,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修复提供经济支持。此外,还可以鼓励社会资本和民间投资,引导社会资源参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建立健全传统村落的管理和监督机制,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和权力。政府部门可以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或改造办公室,负责传统村落的整体规划、修复和管理工作,加强对村落改造过程和效果的监督和评估。

2.2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

①调查和研究。进行综合调查和研究,了解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和建筑特点。通过收集相关资料、进行考古和文献研究,确定文化遗产的范围和价值,为保护和修复提供依据。②修复和保护计划。根据调查和研究的结果,制定修复和保护计划。确定修复的优先顺序和方法,平衡保护和利用的关系,确保修复工作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计划可以包括修复时间表、修复方案、资源需求和监测评估等内容。③建筑修复。对受损建筑进行修复和保护。采用适当的技术和材料,遵循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如保护原始结构和材料、尊重历史演变和风貌等。修复过程中要遵循合理可行的原则,平衡保护和现实需求。④文物保护与修复。对传统村落中的文物进行保护和修复。包括对建筑内部的文物、壁画、雕塑、器物等的修复和保护。采取措施保护文物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如温湿度控制、防火防盗措施等。⑤文化景观保护。保护传统村落的文化景观,包括传统街道、村庄布局、农田、水体等。通过修复和保护传统景观要素,恢复村落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可以采用景观设计、绿化美化等方式,提升传统村落的整体形象和环境质量。

2.3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进行全面的生态调查和评估,了解传统村落的生态环境现状和问题。包括土壤质量、植被覆盖、水资源、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评估。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明确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重点和方向。根据调查和评估的结果,制定生态修复计划。确定生态修复的目标和指标,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时间表。计划可以包括植被恢复、湿地保护、水资源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内容。通过植被恢复和保护,改善传统村落的生态环境。可以采用树木种植、草坪绿化、花卉种植等方式,增加植被覆盖度,促进土壤保持和水源保护。同时对原有的传统农田和林地进行合理利用和管理,避免过度耕种和破坏。加强对传统村落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包括合理规划水源利用、加强水土保持、建设雨水收集系统等。通过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村落的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需求。加强对传统村落周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包括湿地保护、野生动物保护、栖息地保护等。通过建立生态保护区、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和保护项目,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增强。加强传统村落的环境治理和污染防控工作。例如加强垃圾分类和处理、防止水体和土壤污染等措施。通过建立环境监测系统和加强环境监督,保障生态环境的健康和可持续。

2.4社会参与与共治

鼓励广泛的社会参与,包括乡村居民、社区组织、专业机构、NGO等利益相关方。通过开展社区研讨会、公开听证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征求大众意见和建议,共同制定政策和计划。提供充分的信息,确保公众了解乡村改造的背景、目标和进展。通过建立官方网站、社交媒体等渠道,及时向社会公布相关信息。强化与媒体的合作,加强乡村改造的宣传和报道。鼓励和支持社区组织的建设和发展,提高社区自我管理和服务能力。鼓励居民自发组织起来,参与乡村改造的决策过程,共同制定和实施乡村发展规划。建立多方合作的伙伴关系,包括政府部门、企业、学术机构、非营利组织和社区居民等。促进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和风险共担,实现乡村改造的协同效应。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社会公众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加强公民教育,培养社会责任感、环境意识和参与能力。

2.5文化教育与传承

加强乡村居民的文化教育,提高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组织文化活动、展览和演出,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项目,增强乡村居民的文化素养和自豪感。发展乡土教育,培养乡村居民对本土文化、传统技艺和乡村发展的认同感和能力。通过学校和社区等渠道,开展乡村教育课程和活动,让孩子们了解和学习乡村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技艺。利用现代传媒手段,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渠道,宣传乡村的文化特色和魅力。加强对乡村文化故事、传统技艺和民俗活动的报道,提高公众对乡村文化的关注和认同。建设社区文化中心和乡村博物馆,为乡村居民提供学习、展示和交流的场所。展示乡村的历史文化遗产,推广传统技艺和民俗艺术,打造乡村文化的重要阵地。加强对传统文化技艺和手工艺的传承人才培养。通过设立传统文化培训班、举办技艺大赛等方式,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传承乡村的技艺和工艺。

结语:

乡村改造视域下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实践,是对乡村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的重要探索。传统村落是乡村的魂和记忆,也是我们文化根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改造的过程中,保护和传承传统村落不仅仅是保护一处地域的文化遗产,更是保护和发展我们整个国家乡村文化的责任和使命。

参考文献:

[1]邱扶东,马怡冰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综述与启示[J].中国名城,2016(8):89-96.

[2]赵小龙,马炎君.建筑类学科视角下中国传统村落研究综述与展望[J].建筑与文化,2021(4):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