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人文关怀护理新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22
/ 2

儿科人文关怀护理新进展

刘瑶 苏洁【通讯】

西安市儿童医院  泌尿外科  陕西西安  710000

摘要:现代医学不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逐渐丰富且多样化,基础生活质量的提高促使现代人们对于自身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人们在到医院接受诊断治疗时,除了对医学技术水平有更高的要求和标准以外,还会额外注意就医过程中的护理水平和质量,特别是儿科护理工作,考虑到儿童与成人之间存在的本质差异,护理体系的建立也需要综合多种实际。因此,为了更好地满足现代人们需求,提高儿科的护理水平,目前尝试将人文关怀应用到儿科护理工作当中,目的就是扩大儿科护理效益,获得家属信任,从而积极配合后续工作。文章主要针对儿科人文关怀护理新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儿科;人文关怀护理;进展分析

儿童在家庭乃至社会发展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目前患儿家属对于儿科的护理质量也极为重视,再加上儿科患者大部分年龄较小,身体和心智发育均不成熟,生活自理能力也比较低,对此,怎样提高儿科患者的护理质量已成为目前临床研究和思考重点。再加上人文关怀理念在儿科护理中的融入,需要对儿童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保障护理水平提高,做到所有护理工作开展都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而在护理实践当中,则主要体现在对患者生命健康、权利与需求、人格与尊重等方面的关注,所以在儿科护理中融入人文关怀,既是坚持护理服务的规范人性化、优质化原则,同时也是提高护士素养与品格的途径,这样可以更好的适应时代发展,丰富整体护理内涵的实践与创新[1]

1、提高护患沟通技巧,建立良好护患关系

很多患儿在进入到医院之后,因为环境的变化会导致心理情绪紧张,甚至部分患儿会展现出恐惧心理,再加上疾病的折磨,导致其心理状态一直无法平静,经常会展现出哭闹、陌生、害怕、恐惧、紧张不安等不良情绪。对于这种情况,护理人员要保障自身态度的亲切、热情,多接触、拥抱患儿,或者是用玩具逗他开心等,也可以介绍同病室的儿童相互认识等,这样会减少患儿以及家属的心理压力,有效缓解紧张情绪,可以消除患儿与护理人员之间的陌生感与恐惧感,获得儿童与家属的信任,更好地配合后期治疗。医护人员在对患儿进行治疗时要注意语气的温和度,并用简单的语言向其解释,注意语音语调,注意观察患儿情绪变化,做好安慰与沟通,消除不良情绪[2]

2、创建温馨护理环境

结合疾病治疗实际情况,按照儿童心理特点,护理人员可以着装儿童习惯的色彩,对于学龄前儿童,可以在儿童娱乐室设置活动园区或者是故事角等,在病区的走廊上悬挂一些色彩丰富的卡通人物或者是图片字表等,这样可以活跃病区的气氛,充满童趣[3]。也可以将主管医生、护理人员或者是护士长等照片、便民措施、住院规则,按照彩色图片等形式张贴在病房的门口,然后护理人员可以对新入院的患儿进行制度和环境介绍,同时配上图文进行讲解。其次,可以将治疗、饮食、检查等注意事项制作成卡通图片等悬挂在输液架上面,或者是张贴在病床上,对家长起到提醒作用。

3、母爱以及对患者家属进行人文关怀

在进行护理工作时,要注意沟通交流,特别是与患儿家属的交流,可以更好的了解患者和家长的习惯、性格、心理特点,这样可以在护理人员与患儿接触时,能尽量模仿家属,减少患儿的陌生感,拉近距离,让其获得亲切感[4]。或者是可以尝试通过一些游戏活动与患儿进行密切接触和交流,这样可以将亲切感或者是依恋感转移给护理人员,帮助其更好地开展后续护理工作。还可以选择一些新鲜事物或者是儿童感兴趣的事物转移患儿注意力,比如可以讲述一些故事、一同做游戏等;在夜间巡房的时候,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帮助患儿做好保暖措施,防止其着凉,特别是检查患儿衣裤是否尿湿等,要及时更换。要适当的与患儿进行皮肤接触,因为人类以及所有的热血动物都具有相互接触或者是抚摸的生理需求,这就是生物学常说的皮肤饥饿,所以护理人员适当的对患儿进行轻拍、抚摸、搂抱等能更好的满足患儿皮肤饥饿现象,可以减轻患儿身体疲劳以及心理压力等,帮助其恢复到更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5]

4、提高护理技术水平

儿科的护理人员要提高自身基本功,并定期接受培训和学习,以此提高儿科头皮针穿刺技术,因为在儿科当中,超过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患儿都会采用静脉留置针,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有效减少患儿穿刺的痛苦,降低跑针的概率,同时还可以增加静脉输液的安全性。也会减少家属或者是患儿对跑针的担心概率,这样就会提高家属信任度,可以更好的将精力放在照顾患者方面,更好地满足其生活需求[6]。所以,护理人员在进行穿刺时,必须要做到工作的合理安排,做到一次穿刺完成多项功能,比如在患儿新入院之后,在对患儿进行第一次穿刺治疗之前,要先抽血,如果条件支持的话,可以一次完成,这样既保留了留置针,也完成了所有抽血项目,减少患儿痛苦[7]

5、总结

患儿家属是否满意护理工作是衡量服务质量的唯一标准,人性化的护理工作可以更好地融洽护患关系,提高患儿和家属满意度,同时还会减少护理事故、投诉、护理不足等问题的发生。再加上当前医学模式的改变,为护理对象提供物质到精神的优质服务,保障护理效果的安全、可靠、舒适、准确,是护理人员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在儿科护理实践当中,强化人文关怀的服务思想和理念,积极构建出人文关怀式的护理服务模式,对于提高患儿及家属满意度,促进高质量护理工作发展有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颜辉.评价人文关怀护理对儿科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心理月刊,2019,14(1):108-108.

[2]刘霞.人文关怀护理在儿科病房护患沟通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261-262.

[3]谭媛.人文关怀理念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2018(7):175-175.

[4]李雪丽,罗伟丽,邓永灵.人文关怀在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21):48-48.

[5]秦成美,谭嬿,杨亚琼,等.人文关怀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43):121-122.

[6]曹凤珍,李力,金婷,等.医务社工在儿科血液病房人文关怀护理中的实践[J].护理学报,2019,26(3):56-58.

[7]张雁,王保侠.基于人文关怀儿科护理对门诊患儿输液疼痛、家属心理状态及满意度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6(7):17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