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超声技术在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20
/ 2

远程超声技术在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应用

杨静

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医院  上海市  201418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医疗领域也响应国家号召,推广采用“互联网+医疗健康”平台,以为更广大居民提供优质医疗服务。超声技术具备很好的医疗工作性能,在急诊科、产科、儿科、心血管内科等得到广泛应用,通过信息化、互联网、AI、云计算、5G等技术,实现医疗数据管理、远程会诊、后台分析、反向操控等功能。本文以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医院为中心的心脏超声会诊中心远程医疗服务平台搭设为例,通过现有政务专网,实现社区超声影像系统与上级医院诊断平台的网络连接。重点阐述了远程医疗服务体系设计原则、系统建设内容及架构、模块功能设计等、实现远程医疗服务体系会诊流程设计等。希望本文可为广大医疗信息化工作者提供参考帮助。

关键词:远程超声;远程医疗;医疗服务

随着“互联网+医疗健康”推广,国家不断鼓励医疗机构应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拓展医疗服务空间和内容,支持医疗卫生机构、符合条件的第三方机构搭建互联网信息平台,促进医院、医务人员、患者之间的有效沟通。而远程超声具有快速、无创、无辐射的特点,应用领域广泛,使用频次高,称为“未来听诊器”,借助互联网及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远程超声技术逐步成为远程医疗重要的应用场景,进一步实现医疗资源共享。

1.远程超声和远程医疗

1.1远程医疗

远程医疗指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等与医疗技术相结合,在降低诊疗速度和开支、提高诊疗水平的基础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保健需求的跨越空间的医疗服务。远程医学诊断平台的建设打破了时间、空间、地域上的限制,更好地发挥二级、三级医院超声医学专家的作用,远程医疗依托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在进一步深化卫生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对优化现有医疗资源配置,实现离散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提升检查科室效益,降低病患开支,实现区域卫生机构协同高质量发展。

1.2远程超声技术

远程超声技术临床应用范围广,既可应用于院前急救,也可应用于院内远程超声会诊和远程监护等,常应用于急诊科、产科、儿科、心血管内科等科室,借助信息化、互联网、AI、云计算、5G等技术,将超声设备上的图像传输至远距离的服务器或云端,在远距离通过调阅数据实现数据管理、远程会诊、后台分析、反向操控等功能。

1.3网络新技术应用

5G技术具有高速率、低延迟、大连接等特点,随着5G技术在医疗系统的应用,通过基层医师或急救车内医务人员将患者信息、医疗设备所采集的数据及影像学图像实时上传至会诊端,实现院外急救和院内治疗的对。而云计算是一种虚拟化资源,可以实现档案的电子化储存、网络信息传输、档案调度,从而达到各医疗机构之间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2.远程超声的实现模式

1.1异步模式

异步模式是收集、存储数据,然后发送给会诊端专家进行解释。由于条件限制,远程端医师和会诊端医师间并非实时交流。在该模式下,可以下载、存储图像、音频和文本,专家在会诊端进行会诊。异步模式运作成本较低,可以改善经济状况欠佳或技术基础设施落后的偏远地区的医疗保健服务。其优点是工作灵活,不受时间限制;其缺点是诊断时间可能延时,延误治疗,对储存数据和所获检查图像有较高的要求。就目前而言,该模式在远程超声的研究和应用最广泛。

1.2同步模式

同步模式是远程端和会诊端同时在线进行交流,会诊端专家实时指导远程端操作医师进行超声检查,以获取专家所需要的超声画面,从而给出准确的诊断和诊疗方案。该模式的优点是能够获得专家满意的检查图像,并能与操作医师实时交流,获得较准确的诊断结果,并进行及时诊治;其缺点是操作医师可能无法获取会诊专家要求的图像而导致误诊,且需要会诊专家实时在线指导和解释。该方法工作效率有所降低,但同步模式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可为偏远地区患者带来更好的医疗服务。

3.远程超声技术的应用

3.1设计任务

根据浦东新区卫健委统一部署要求,需要建设一个区域级的远程诊断平台,连接本区域4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心脏超声远程诊断工作,以有效提升区域内社区医院服务水平。浦东新区搭建的政务专网具有高速率、低延迟、大连接等特点,依托政务专网,本区域内各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合当前成熟的网络和远程音视频技术,对接上级医院超声远程诊断平台。通过基层医师或急救车内医务人员将患者信息、医疗设备所采集的数据及影像学图像实时上传至会诊端,实现院外急救和院内治疗的对接,同时,社区患者信息及超声检查影像传输至远程诊断平台,供平台专家进行诊断。

3.2远程医疗服务体系设计原则

3.2.1先进性和安全可靠性

遵循目前国际和国家的相关标准或规范,以先进成熟的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手段进行组网。同时,将安全可靠性应作为系统建设的首要出发点,选用高可靠性的产品和技术,充分考虑现有业务的实际情况和系统可能出现的情况,提高整个系统的应变能力和容错能力,确保整个系统的安全和可靠。对某些信息资源的使用要进行一定的权限划分,并对信息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

3.2.2实用性和可管理性

本系统造价较低可在周浦医院及社区医联体的普及与推广,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医院诊疗工作的需要,一方面计算机系统应实现基础数据共享,为相关的应用系统调用,另一方面各种系统应提供使用于各个层次计算机知识水平的人员及其管理人员,系统的报表定制,参数设置等便利直观和个性化。系统提供良好的应用操作维护界面,维护操作简单,系统对网络连接、硬件设备、软件进程、日志记录等提供实时监控管理,能提供工具对中心的服务工作进行数据化的管理。对信息资源可考虑有条件、分层次共享,使信息既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又符合内部信息的保密要求,要保证所有相关信息能导入现有通用办公软件。

3.2.3开放性及可扩展性

通过构建灵活、开放的体系结构,保证现有数据库的数据移植被有效利用。同时为系统扩展、升级及不可预见的管理模式的改变留有余地,并为后期建设的平稳过渡打下基础;同时,充分考虑到未来移动可能出现的新业务和可能出现的一些变化,在解决现有业务实际需要的前提下,可灵活扩展本系统,使系统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

3.3系统建设内容及架构

建立以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医院为中心的心脏超声会诊中心;通过现有政务专网,实现社区超声影像系统与上级医院诊断平台的网络连接;在指定的二、三级医院建设远程诊断中心,诊断中心具备相应的网络条件及存储服务器资源;可根据需要扩展建设大屏幕显示终端及业务中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信息科配合网络调试;超声科诊间安装多媒体语音通讯设备、视频采集设备、远程诊断工作站软件。

 

 

图1系统建设架构

3.4模块功能设计

超声远程会诊系统:会诊功能,包含(数据搜索、打包和下载服务);支持语音、视频等多种会诊功能;支持远程审阅超声图像;中心示教室功能,支持远程文件播放;分中心预览功能,支持文件播放,语音视频读取。

超声质量控制系统:实时评估观测超声图像、实时观测机器使用状态、支持显示第三方报告系统。

超声数据存储系统:可对采集的超声图像进行距离、面积、角度等测量;可对系统采集的超声图像进行文字和箭头标注;对同一病人的历次检查图像可以进行同屏幕对比;软件具有图像后处理功能。具备数据检索功能,支持以特殊字符组成的名字,机器型号,病人年龄等关键词对数据进行检索;检索规则可以长期保存;数据库可对单独机器分类显示。具备智能检索功能,支持以特殊字符组成的名字,机器型号,病人年龄等关键词对数据进行检索;数据库可对机器数据单独显示。

超声数据采集系统:管理多路超声机或DICOM医学影像源,供超声影像DICOM原始数据导出的连接服务,防拥塞;原始数据临时存储、中继转发到科内数据库,防拥塞。

4.远程医疗服务体系会诊流程

本项目基于浦东新区搭建的政务专网,提供了快速稳定无卡顿的网络服务,在此基础上,在多终端上成功实施快捷、简便的高质量会诊。目前,基层医师师遇到疑难病例时,仅需简单的“一键唤醒”,医学专家利用移动终端“一键接入”,便可同步快速进入“超声投射+音视频多媒体在线”的实时会诊场景,降低了会诊发起的复杂程度,大大提高会诊使用频次。双方及患者均可在上述模式下切实获益。

图2 会诊流程示意图

5.结束语

远程超声是资源贫乏地区和偏远地区患者的理想检查工具,随着政务专网、5G技术和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出现,网络普及和会诊中心的建设将更加快速,高速的网速和云平台将代替延时的网络和会诊中心,也能降低网络和会诊中心建设的成本,从而降低医疗经济压力,最终使远程超声应用于更多的临床科室,改善偏远和农村地区患者的预后,实现医疗资源共享。对于患有重大传染病或重症感染患者,远程超声同样值得推广,在传染病就诊时,可在与患者隔离的情况下完成超声评估,专家通过远程实时指导住院医师和护理人员进行超声检查,并作出诊断,减少了感染传播的机会。远程超声优秀的执行能力,不仅能够实现各级医

院医疗资源的互联互通,还能使优质医疗资源覆盖到更多地区,促进国家分级诊疗格局的形

成。

参考文献:

[1]刘义灏.5G超声时代来临:远程超声应用的现状及进展[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2019,16(4):241-243.

作者简介:杨静(1978年4月)男,汉族,大学本科,上海市浦东新区,工程师,从事医疗信息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