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中小学生家长心理焦虑困境与纾解——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19
/ 5

“双减”政策下中小学生家长心理焦虑困境与纾解——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分析

胡古雪 王翔宇邵诗可冒张泽芮心雨

341024200203298721  320311200211026136  330602200212071019     320682200308211743      320282200307194863

摘要:“双减”政策能够有效缓解中小学生家长的择校焦虑和过程焦虑,但以学业成就为最终导向的教育结果焦虑进一步扩大,亟需对我国中小学家长的心理焦虑问题进行纾解。以江苏省1174位中小学家长为研究对象,评估中小学生家长心理健康状况,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中小学生家长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双减”政策下,大部分中小学家长都存在教育焦虑问题,其中部分家长处于重度教育焦虑状态;(2)焦虑的内容主要包括孩子的升学、学习、管教、未来发展四个方面,;(3)教育信心对中小学家长心理健康有显著正向作用,社会环境对中小学家长教育理念有显著正向作用。建议如下:细化“双减”,促进政策落实;扭转对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健全家校协同育人机制。

关键词:“双减”政策;中小学生家长;教育焦虑;影响因素;结构方程

基金项目:江苏理工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双减”政策下中小学生家长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KYX23032)

我国中小学生家长对基础教育极其重视,教育观念已从原来的“放任自流式培养”转向“社会精英式培养”。然而“起跑线”焦虑、择校焦虑、过程焦虑、升学焦虑始终萦绕在中小学生家长心头,同时校外培训机构紧紧拿捏中小学家长“七寸”,为“教育内卷”添柴加火,不断“贩卖焦虑”,“剧场效应”进一步加大,在教育资源集中且稀缺的情况下,部分中小学生家长疯狂抢夺教育资源导致其他家长被迫卷入争夺教育资源的队伍中,焦虑状态日益增加。许多中小学家长为了能让孩子在“剧场舞台”上大放光彩,不惜投入大量精力与财力,但也有部分中小学家长表示对天价补习班感到力不从心,进一步导致焦虑心理。我国教育部门及时发现这种社会现象,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称“双减”政策),持续规范校外培训,有效减轻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然而,以中高考为代表的学业成就依旧是我国选拔人才的主要考核方式,结果导向的考核机制倒逼学生和家长不得不依旧在原有学习方式的轨道上“内卷式”学习,中小学生家长的教育结果焦虑和培育过程性焦虑进一步加大,亟需对我国中小学家长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测量评估,并寻求纾解之道。

1.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对家长心理焦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焦虑原因、教育焦虑舒缓两方面。从教育焦虑原因角度。耿羽[1](2021)表示中小学生家长过度注意孩子的成绩会产生一定的教育焦虑,当下学习机构正是抓住中小学家长的教育焦虑心理,通过跟风攀比等手段增加市场竞争机会,同时,培训机构的大肆宣传将家长和学生都“绑架”了。崔孝凯[2](2022)表示,家长的教育焦虑不仅源于个体因素,还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同时家长的教育焦虑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成方琪[3](2019)表示当中小学生家长自身的知识储备知识水平无法与自己所需要承担的个人角色相匹配时便会产生教育焦虑。因此家长自身的知识水平与时间有限性也会导致教育焦虑。他们需要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指导和陪伴,孩子的学习问题也越来越多地需要家长的指导和解答,这可能加重中小学家长的焦虑情绪。从教育焦虑舒缓角度,司晓宏、王桐[4](2021)认为纾解家长教育焦虑,家长要树立正确的科学教育观和成才观。王洪才[5](2012)表示父母应该正确地调整教育期望,减少过度横向比较,并正视自己的教育动机,给予孩子适当的鼓励和表扬,让孩子有自信和动力去学习。胡珊珊[6](2023)指出最好的教育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良好的家庭氛围利于积极情绪的产生,建立积极地情绪模式是应对教育焦虑的有效方法。蔡晓玲[7](2023)指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们不可分割、互相影响。加强家校联动,协同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通过家校合作,家长能够对孩子的了解更加透彻,便能帮孩子制定明确的学习计划。

家长教育焦虑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且教育焦虑的评价量表逐渐成熟。关于教育焦虑的影响因素研究,其理论研究趋于成熟,但量化分析仅揭示了教育焦虑的水平和现状,没有深层次的对教育焦虑的产生及影响机制进行全面地探讨。本文以量化分析为基础,对教育焦虑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度探究,以丰富中小学家长教育焦虑的研究内容。

2.中小学家长心理焦虑困境

2.1“教育落后”的恐慌

中小学家长存在教育落后的恐慌,究其原因是因为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传统和人际攀比心理。贯穿孩子整个教育阶段的对 “教育落后”的恐慌,具体表现为家长争先恐后给孩子就读于重点学校、重点班。在进入大学的高考竞争中,重点中学的学生具有明显优势。然而重点中学又倾向于录取重点小学的学生,这样的教育高选拔性导致家长们陷入了对“教育落后”的恐慌。因而,在面对“双减”政策后,面对许多的补习班被取缔后,中小学家长对“教育落后”产生了恐慌,存在心理焦虑。

2.2“教育重负”的压力

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投资有很多种方式, 如购买“学区房”以获取优质的学校教育资源。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 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已经不能满足城镇父母的需要, 越来越多的父母将目光投向市场化的教育服务机构, 他们对“学而思”、“新东方”之类的校外兴趣班和辅导班趋之若鹜, 期待从中获取更多优质教育资源,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进而在教育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随着教育资源的经济竞争愈演愈烈,家庭教育费用逐渐由校内转嫁到校外,“学校之外”正成为教育竞逐的主要场域。近些年,家庭除了支付子女正常的上学费用之外,还要负担择校费、购买学区房、参加各种名目的课外辅导班、补习班、兴趣班等费用,造成“校内减负、校外增负”。

为了避免出现上述中小学生家长教育焦虑状况,本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中小学生家长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对影响中小学家长教育焦虑因素进行分析,以期得到教育信心对中小学家长心理健康有显著正向作用,社会环境对中小学家长教育理念有显著正向作用的结论。

3.基于熵权法构建中小学家长心理健康状况评价指标体系

3.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通过阅读大量文献资料以及“双减”政策后家长的访谈资料,发现该政策实施后存在政策认知偏差、课后服务资源短缺造成的家校不信任等问题。根据现有问题,本次研究最终将评价指标确定为3个层次,分别是: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其目标层为:心理焦虑;准则层为政策认知、教育信心、教育理念、教育焦虑、社会期望。同时,这些指标的确认,来源于实践生活和文献资料,能形象反映心理焦虑这一抽象指标,有利于确保本次调查所收集的数据的针对性,准确把握各指标与心理焦虑之间的关系,得出关于中小学家长心理健康的科学有效结论,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中小学家长心理健康状况评价指标体系

准则层

指标层

政策认知

对双减政策的了解程度

对双减政策的支持程度

对双减政策的信心程度

对“双减”政策在改善家庭氛围方面发挥作用的信心程度

教育信心

对自身的家庭教育能力水平的信心程度

对孩子学习能力的认可程度

教育理念

把自己孩子的成绩和其他孩子比较的频繁程度

对以个人意愿为孩子制定学习目标行为的认可程度

对孩子进行超前课程学习安排的支持程度

社会环境

对学校摒弃“唯分数”论,减少学业测试次数等方式缓解竞争压力行为的支持程度

对老师授课的内容和方法的满意程度

对老师关注孩子进步情况的满意程度

教育焦虑

对孩子自控力的认可程度

其他孩子进行课外补习对中小学家长的影响程度

对孩子升学的担心程度

熵权法是用熵值判断指标的离散程度,熵值越小,指标的离散程度越大,该指标对综合评价的影响就越大。为此,在测度中小学家长焦虑时,采用熵权法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再将评价指标数据与权重相乘,得到新的数据,并根据该数据的得分,确定中小学生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

3.2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确定与测度结果

表2 各指标对家长心理健康所占权重

内容

信息熵值e

信息效用值d

权重(%)

对“双减”政策的了解程度

0.7

0.3

7.193

对“双减”政策的支持程度

0.664

0.336

8.055

对“双减”政策在减轻中小学生学业负担方面发挥作用的信心程度

0.725

0.275

6.586

对“双减”政策在改善家庭氛围方面发挥作用的信心程度:

0.753

0.247

5.920

对自身的家庭教育能力水平的信心程度

0.722

0.278

6.660

对孩子学习能力的认可程度

0.722

0.278

6.657

把自己孩子的成绩和其他孩子比较的频繁程度

0.733

0.267

6.380

对以个人意愿为孩子制定学习目标行为的认可程度

0.729

0.271

6.489

对孩子进行超前课程学习安排的支持程度

0.760

0.240

5.755

对学校摒弃“唯分数”论,减少学业测试次数等方式缓解竞争压力行为的支持程度

0.690

0.310

7.430

对老师授课的内容和方法的满意程度

0.744

0.256

6.130

对老师关注孩子进步情况的满意程度

0.731

0.269

6.439

对孩子自控力的认可程度:

0.724

0.276

6.596

其他孩子进行课外补习对中小学家长的影响程度

0.690

0.310

7.430

对孩子升学的担心程度

0.742

0.258

6.180

计算可得权重分别是:政策认知有27.9 %,社会环境占比20.0%,教育信心达到13.3%,教育理念有18.6%,教育焦虑达到了20.2%,由此可见,其政策认知对中小学家长的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中小学生家长教育焦虑程度划分成4个阶段:0-3分表示没有焦虑,4-6分表示轻度焦虑,6-8分代表中度焦虑,8-10分表示重度焦虑,利用Excel得出了问卷教育焦虑人数表。

表3 调查所得中小学生家长教育焦虑分布

没有教育焦虑(0-3分)

轻度教育焦虑(4-6分)

中度教育焦虑(6-8分)

重度教育焦虑(8-10分)

218

78

836

13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81%的中小学生家长存在教育焦虑,其中重度教育焦虑的有13人,占比1%;中度教育焦虑的家长有836人,占比73%;轻度教育焦虑有78人,占比7%。由此可见在“双减”政策下虽然重度教育焦虑的家长极少,但大部分家长还是存在教育焦虑问题,但教育焦虑原因仍不清晰,接下来本文将会深入挖掘导致教育焦虑原因。

4.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4.1研究假设

绝大多数的中小学生家长会对子女教育产生焦虑情绪,且程度处于中高水平。焦虑的内容主要包括孩子的升学、学习、管教、未来发展四个方面,其中中小学生家长在孩子未来发展上的焦虑程度最高。调查显示在社会期望过高的环境下,教育焦虑已经对家庭、孩子、家长自身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且社会经济地位一般的家长更为焦虑。为此本文将从学校教育情况、政策实施对社会产生效果出发并预测,社会期望可能会影响中小学生家长的教育理念。

H1:社会期望正向影响教育理念 

实施“双减”政策是对一系列教育观念的纠偏。调查显示以前家长们的教育大多只关注孩子的作业是否完成,孩子的成绩是否达标,而对应的就是利用作业和辅导班来捆绑孩子,追求“神通”的塑造,而“双减”政策的实施的根本目的是希望家长摒弃“唯学习论”,多方面发展孩子的实际能力,着重培养孩子的习惯和认知。为此本文预测政策认知可能会影响教育理念。

H2:政策认知正向影响教育理念

“双减”政策是因人而异的,中小学生家长应该尊重教育的共性以及个性,同时“双减”政策并非只进行减法,当社会上大多数的中小学生家长对于教育政策的了解程度不断加深之后,“减法”便会变成“加法”,家长会更加注重教学的质量而不再是以前的数量。为此本文预测中小学生家长的政策认知会对社会期望产生影响。

H3:政策认知正向影响社会期望

在单一的评价体系之下,低分孩子的家长会对孩子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对自己的教育能力不自信。在“双减”政策下,学校建立对孩子多方位的评价机制,家长更加关注孩子的个人成长,不再以批量化的制造“神童”为目标,而是个性化的培养一个普通孩子。为此本文预测教育理念可能会对教育信心产生影响。

H4:教育理念正向影响教育信心

家长对自己的教育能力越有信心,对政策的认知程度便会越高从而降低教育焦虑的程度。家长在看到身边朋友或其他家长的孩子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时,担忧和焦虑便会充斥着家长的心,认为教育给他带来的挑战正在不断地击溃他的信心,这种高强度的压力不得不让有些中小学生家长思考自己自身的能力是否能和现在的教育压力相抗衡或相匹配。为此本文将以对孩子的认可度、对教育能力的认可作为依据,预测中小学生家长教育信心可能影响教育焦虑。

H5:教育信心反向影响教育焦虑

社会期望或社会满意度是衡量教育成败的一个根本性标准,而对教育的不断整治也在不断的希望社会可以与之相呼应,而社会期望的不断提高也犹如“皮鞭”一样不断强制的推动中小学生家长对教育投入的心血。随着社会越来越多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高强度教育越来越普遍化、低龄化,社会上也对处在教育阶段的孩子抱有极高的期望。为此本文将以学校方面、教师支持来进行合理性预测,高强度的社会期望可能影响教育焦虑。

H6:社会期望正向影响教育焦虑

4.2结构方程模型的路径分析

使用AMOS进行数据分析,检验模型路径图以及标准化拟合参数如图所示。

图1 检验模型路径图

表4 模型拟合指标

χ²

df

P

卡方自由度比

GFI

RMSEA

RMR

CFI

NFI

NNFI

-

-

>0.05

<3

>0.9

<0.10

<0.05

>0.9

>0.9

>0.9

116.032

84.000

0.002***

1.381

0.987

0.018

0.020

0.998

0.993

0.997

模型的拟合参数如表所示,X²/df值小于3,RMSEA值小于0.08,RMR值小于0.05,符合要求标准,模型的拟合参数GFI 、NFI 、 NNFI、CFI均大于0.90,整个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

表5 变量分析表

路径

Estimate

S.E.

C.R.

P

社会期望<---政策认知

0.760

0.022

25.549

***

教育理念<---社会期望

0.914

0.039

23.301

***

教育理念<---政策认知

0.090

0.022

3.011

0.003

教育信心<---教育理念

0.986

0.030

32.669

***

教育焦虑<---社会期望

0.363

0.171

2.095

0.036

教育焦虑<---教育信心

-0.651

0.171

3.726

***

教师授课<---社会期望

0.813

对孩子关注<---社会期望

0.822

0.030

33.078

***

学业竞争<---社会期望

0.820

0.031

32.964

***

孩子比较<---教育理念

0.826

超前学习<---教育理念

0.814

0.030

34.078

***

制定计划<---教育理念

0.875

0.030

33.367

***

政策了解<---政策认知

0.896

对家庭影响<---政策认知

0.898

0.023

43.892

***

促进成长<---政策认知

0.896

0.024

44.109

***

政策支持<---政策认知

0.896

0.024

43.868

***

受其他孩子的影响<---教育焦虑

0.819

升学担忧<---教育焦虑

0.819

0.030

33.755

***

能力认可<---教育焦虑

0.805

0.031

32.979

***

家庭教育能力<---教育信心

0.818

孩子自控能力<---教育信心

0.817

0.030

33.104

***

结果表明,社会期望对教育理念有显著正向作用B=0.914,p<0.001,假设H1成立;教育理念对教育信心有显著正向作用B=0.986,p<0.001,假设H4成立;教育信心对教育焦虑有显著负向作用B=-0.613,p<0.001,假设H5成立;政策认知对社会期望呈显著正向关系B=0.760,p<0.001,假设H3成立;政策认知对教育理念有显著正向作用B=0.090,p<0.05,假设H2成立;社会期望对教育焦虑有显著正向作用B=0.363,p<0.05,假设H6成立。

5.结果分析与讨论

5.1教育信心对教育焦虑的影响

家长教育信心对家长教育焦虑心理的影响最大,其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651,该路径系数在p=0.05的水平上显示反向的统计显著性。这表明,家长对孩子学习能力的认可程度和家长自身教育能力水平的紧密联结能够对家长的教育焦虑提供有效纾解方法。就教育信心影响因素而言,家长对孩子学习能力的认可程度指标的负荷系数最大,为0.817,表明家长对孩子学习能力的认可对家长教育焦虑测度最具有解释力。由此表明,家长对孩子学习能力的认可的程度对家长教育焦虑心理的影响最为直接和显著。

5.2社会期望对教育焦虑的影响

社会期望对家长教育焦虑心理的影响较为显著,其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363,该路径系数在p=0.05的水平上显示正向的统计显著性。这表明,家长对于社会上的“唯分数论”、家长对教师授课内容的满意度和教师对孩子学习的关注程度和家长教育焦虑紧密联结,同时,也可以在社会期望方面为家长的教育焦虑提供有效纾解方法。就社会期望影响因素而言,家长对教师授课内容的满意度指标的负荷系数最大,为0.822,表明家长对教师授课内容的满意度对家长教育焦虑测度最具有解释力。由此表明,家长对教师授课内容的满意度对家长教育焦虑心理的影响最为直接和显著。

5.3社会期望对教育理念的影响

社会期望对家长教育理念的影响最大,其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914,该路径系数在p=0.05的水平上显示正向的统计显著性。这表明,家长对教师授课的内容和方法的满意度、老师对孩子学习的关注度和社会“唯分数论”理念的减少对家长教育理念的健康形成有显著影响。就社会期望影响因素而言,家长对教师授课的内容和方法的满意度指标的负荷系数最大,为0.841,表明家长对教师授课的内容和方法的满意度对家长教育理念测度最具有解释力。由此表明,家长对教师授课的内容和方法的满意度对家长教育理念的影响最为直接和显著。

6.结论与建议

6.1结论

第一,双减”政策下,大部分中小学家长都存在教育焦虑问题,其中部分家长处于重度教育焦虑,绝大多数的中小学生家长明确表示会对子女教育产生焦虑情绪,且程度处于中度水平。焦虑的内容主要包括孩子的升学、学习、管教、未来发展四个方面,其中中小学生家长在孩子未来发展上的焦虑程度最高;第二,教育信心对家长心理健康有显著正向作用,社会环境对家长教育理念正向影响较为显著。在内生潜变量中,家长教育信心对家长教育焦虑心理的影响最大,其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651,该路径系数在p=0.05的水平上显示反向的统计显著性。这表明,家长对孩子学习能力的认可程度和家长自身教育能力水平的紧密联结能够对家长的教育焦虑提供有效纾解方法;在内生潜变量中,社会期望对家长教育理念的影响最爱大,其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914,该路径系数在p=0.05的水平上显示正向的统计显著性。这表明,家长对教师授课的内容和方法的满意度、老师对孩子学习的关注度和社会“唯分数论”理念的减少对家长教育理念的健康形成有显著影响。

6.2建议

6.2.1细化“双减”政策内容

面对大量以“应试”为导向、加重家庭经济负担的校外培训被取缔的现象,中小学家长应增强信息甄别能力,理性解读“双减”政策。也就是说,相关部门可以细化“双减”政策的内容,加强对学生评价方式的变革、破除“唯分数论”的建议,出台具体的等第划分指导方案,以等第代替分数,采取综合素质评价的方式,全面客观的评价学生,让家长更加清楚的认知孩子的能力,降低因“双减”取缔课外补习班所导致的焦虑

6.2.2扭转家长对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

实施“双减”政策,从本质上说,是对一系列教育观念的纠偏。调查显示以前家长们的教育大多只关注孩子的作业是否完成,孩子的成绩是否达标,而对应的就是利用作业和辅导班来捆绑孩子,追求“神童”的塑造,而“双减”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是希望家长摒弃“唯学习论”,多方面发展孩子的实际能力,着重培养孩子的习惯和认知。研究表明社会期望正向影响教育焦虑,即家长超脱实际的教育期望与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观直接加剧教育焦虑。因此消解家长的教育焦虑,首先要对家庭教育加强指导和引导,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6.2.3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实现上述转变必须要建立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合力。中小学家长对学校减少作业的担忧,主要是因为父母对孩子在学校具体情况不了解以及对孩子自律的怀疑。大多数家长对学校减少作业的担忧,究其根本是因为家长在该阶段过度重视孩子成绩,他们认为文化课的成绩远比兴趣的培养更重要。为此,一方面学校可以积极举办亲子活动,加强家校互动,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让中小学家长在学校的专业支持下,获得育儿效能感,促进双减政策落实的同时,助力孩子的进步成长。另一方面,中小学家长应明白家校共育的内涵及其重要性,提升中小学家长参与家校共育的积极性。平时,中小学生家长可以加强与教师的线上和线下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和家庭中的心理变化、行为表现等等,从而为家校合作,共同商讨合适的育人方法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耿羽.莫比乌斯环:“鸡娃群”与教育焦虑[J].中国青年研究,2021,(11):80-87.DOI:10.19633/j.cnki.11-2579/d.2021.0167

[2]崔孝凯.父母教育焦虑与中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D].青岛大学,2022.DOI:10.27262/d.cnki.gqdau.2022.001040

[3]成方琪.父母教育焦虑的产生、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9.

[4]司晓宏,王桐.“双减”之下:教育焦虑现象的纾解与治理[J].中小学管理,2021,(10):39-41.

[5]王洪才.教育失败、教育焦虑与教育治理[J].探索与争鸣,2012(02):65-70

[6]胡珊珊.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对初中生家长教育焦虑缓解的个案研究[D].湖北文理学院,2023.DOI:10.44305/d.cnki.ghbwl.2023.000020

[7]蔡晓玲.家校联动协同守护[J].上海教育,2023,(Z1):152.

基金项目:江苏理工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双减”政策下中小学生家长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KYX2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