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肾内科疾病临床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19
/ 2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肾内科疾病临床效果分析

杨佳林 金华通讯作者

延边大学附属医院 吉林省延吉市 133000  

摘要目的:分析治疗肾内科疾病患者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应用和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1月-2023年11月本院接受治疗的肾内科疾病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入常规治疗联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的研究组和常规治疗的参照组,统计结果并比较。结果:统计治疗效果、肾功能恢复正常率后发现,研究组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不良反应数据比较两组无较明显区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肾内科疾病采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能够有效地提高临床效果,安全性较高,有应用价值。

关键词:肾内科疾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效果

引言:为了分析肾内科疾病治疗过程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应用及效果,本研究选择部分患者开展对比试验,记录相关结果后对以下报道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22年11月-2023年11月本院收治的肾内科疾病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联合治疗的研究组和常规治疗的参照组,所有患者最低年龄62岁,最高年龄89岁,平均(71.38±8.56)岁,资料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参照组患者治疗过程中采用肾内科常规治疗方法,选择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阿司匹林(国药准字H13023635,规格:25mg/100s)进行口服治疗,每天口服1次,每次100mg。药物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为患者提供连续半个月的治疗。

研究组患者接受治疗的过程中除了采用以上方法外,还联合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选择哈药集团制药总厂生产的喹那普利(国药准字H19990330,规格:10mg/7片)口服治疗,每天1次,共10mg;同时选择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苯那普利(国药准字:H20000292,规格5mg/14s),口服治疗,每天1次,共5mg;选择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西拉普利(国药准字H19990344,规格2.5mg/16片)口服治疗,每天1次,共2.5mg。选择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卡托普利(国药准字H31022986,规格:12.5mg/20片)口服治疗,每天1次,共12.5mg。选择扬子江药业集团江苏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依那普利(国药准字H32026567,规格:5mg/16s)口服治疗,每天1次,共10mg;选择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贝那普利(国药准字H20030514,规格:10mg/片)口服治疗,每天1次共10mg,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药物的调整,为患者提供持续半个月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

1.3.1临床效果分析

对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依据治疗情况和肾功能指标恢复情况完成三个等级的划分,对患者进行治疗后肾功能指标恢复且症状消失为显效,对患者进行治疗后症状和肾功能指标改善为有效;对患者进行治疗后症状和指标无变化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20例×100%。

1.3.2肾功能情况分析

记录肾功能正常的例数,并计算比例,统计数据后进行组间的分析和对比。

1.3.3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

患者常见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头晕乏力、皮肤过敏和嗜睡,统计发生例数并计算所占比例,数据确定后进行组间对比和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23.0计算机统计软件完成相关数据的记录和分析,研究中共包含计量资料(x±s)、计数资料n(%)两种类型的资料,资料统计后完成对比分析,比较时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的检验分别使用“X2”、“t”完成,如果比较过程中有较大的差异,则说明(P<0.05)。

2 结果

2.1两组临床效果比较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发现效果较高的小组为研究组,参照组效果相对较低,组间数据比较存在显著差异和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比较两组临床效果(n/%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研究组

20

15(75.0)

5(25.0)

0(0.0)

20(100.0%)

参照组

20

8(40.0)

8(40.0)

4(20.0)

16(80.0%)

X2

10.135

P值

<0.05

2.2两组患者肾功能情况比较

统计肾功能恢复正常率,发现研究组恢复正常率高于参照组,组间有差异和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对比两组患者的肾功能情况(n/%

组别

例数

肾功能正常

肾功能异常

肾功能恢复正常率

研究组

20

18

2

18(90.0%)

参照组

20

13

7

13(65.0%)

X2

15.235

P值

<0.05

2.3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后发现两组数据无较大区别,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n/%

组别

例数

恶心呕吐

头晕乏力

皮肤过敏

嗜睡

发生率

研究组

20

1

0

1

0

2(10.0%)

参照组

20

0

1

1

1

3(15.0%)

X2

0.297

P值

>0.05

3 讨论

肾脏疾病是临床中常见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生率。肾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一旦发生病变就会对身体健康造成直接的影响,不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1]。有研究分析得知,临床中进行肾脏疾病治疗时,采用常规治疗的同时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对患者的肾功能改善效果明显。就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而言,其在肾脏内科中的应用较为广泛,该药物使用后具有降血压的作用,从而降低人体肾小球毛细血管床压力[2]。另外该药物使用后期作用可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中发挥,小动脉由血管紧张素Ⅱ介导的情况下使用该药物可逐渐降低,同时对肾小球系膜张力、肾小球高滤情况和肾小球高跨模压起到降低作用。此外,药物对血管紧张素Ⅱ的合成有抑制作用,人体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外基质能力和增生能力均可得到降低。最后药物使用后人体的血肌酐浓度升高的速度和幅度均能够降低,使患者的非血液透析治疗时间得到一定的延长[3]。本研究对肾脏内科疾病患者中的研究组采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结果发现患者的临床效果高于参照组,肾功能恢复正常率高于参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说明该药物的应用不会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针对肾内科疾病患者采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联合常规治疗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临床效果,值得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梁金碧.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肾内科疾病临床效果观察 [J].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2, 20 (02): 50-52+59.

[2]李红林.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辅助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观察 [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1, 14 (13): 104-105.

[3]张磊. 肾内科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应用分析 [J]. 继续医学教育, 2020, 34 (11): 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