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机车车辆维修的相关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18
/ 2

铁道机车车辆维修的相关探讨

苏伟玥

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摘要:技术总是随着社会发展产生的需求不断进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传播逐渐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而交通运输也随之迎来全新的挑战。铁道机车车辆维修已经不仅是决定机车状态的因素,还涉及到人们的需求和经济建设的需求能否被满足。而机车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并向着更加复杂、性能更加优越的方向发展。因此,机车维修值得研究。本文针对铁路机车车辆的维修进行分析,希望可以对机车维修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铁道;机车车辆;维修

1铁道机车车辆维修内容

1.1预防性维修

预防性维修的作用是尽可能排除列车在运行中发生故障的可能性,有效降低铁路运行中的事故。安全检查是保障预防性维修的重要环节,机车的预防性维修周期由列车的数量和速度决定。通常情况下,两次预防性维修中,机车能够行驶大约10000km。以某列车的预防性维修周期为7天为例,该列车的运行速度保持在132~143km/。维修周期定为7天,主要是鉴于其运行速度造成的使用强度所设定,以配合其重量上的数据。预防性维修在不和列车运行发生冲突时要及时进行处理,如某些零件的更换等,而一旦发生时间上的冲突,可以适当推迟,但需保障列车的状态良好。若是发现问题,只能让列车暂时停用。

1.2正确维修

正确维修是保障列车突然出现故障时及时得到有效处理的关键。因此,铁道部门建立了专业的团队,随时进行调整。通常情况下,一个站点会配置两名专业的技术人员,保障机车一旦出现突然性故障时的维修,而故障发生后列车工作人员会向检查中心进行汇报,节约维修团队的反应时间。不同的情况,将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第一,列车发现故障必须要立刻维修,应进入特定的维修区。第二,列车发现故障但可以维持运行,这种情况需根据故障的具体状态,适当延缓维修,等待列车结束工作后进行维修。第三,适当情况可以将出现故障的车厢进行单独维修。维修工作相对灵活,也具备相对的流动性。维修团队作为保障铁路正常运行的重要人员,需要在最短时间内确认列车故障,并在最短时间内进行处理。

2机车车辆维修理论

2.1可靠性工程和维修性工程

可靠性、维修性是作为装备维修行业的两种原则,涉及到维修质量的检验。其中,可靠性理论是近代维修理论的基础。在机车车辆维修领域,这两种理论都颇受重视。在机车的制造阶段,要参考维修性和可靠性。

2.2以可靠性为中心理论

维修中,工作人员逐渐积累出一些经验。维修次数太多,机车的零部件就会因多次拆卸和安装而出现磨损,造成更多故障。因此,如今的维修理念注重可靠性,这已经逐渐成为维修理论的中心。在如今的机车维修工作中,这种理论也得到了技术人员的肯定和支持。

2.3技术经济学理论

在经济方面能够有所融合,也是因为如今经济建设的影响。对于任何行业来说,维修都是一项有关经营成本的投入。维修的方案将会决定企业或者组织的投入成本,也间接影响着经济效益。因此,技术经济学理论是机车的维修的重要内容。维修方案、费用上限等,都是应用这一种理论而出现的。

2.4维修组织管理理论

维修工作以团队方式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也是影响维修效率的关键。这种理论的实际意义就是能够让机车的维修尽可能达到更快、更合理、更经济的标准。

3铁路机车设备维修制度

3.1状态预知维修制度

状态预知其实就是预防为主,也就是故障排除。例如,在进行某设备维修工作中,将有可能发生故障的因素进行详细检查和预防。而在铁路部门,这种制度则是机车运行状况的监督。故障发生前,要尽可能杜绝。在所有制度中,该制度具有比较明显的特点。维修的实际工作量是最小的,有时候甚至是零,却是最重要的。避免故障的发生,就能够节省相当一部分经济投入,是科学维修制度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但是,制度比较详细,收集的信息和数据也比较多。相对来说,要想针对每一种机车类型是不可能的,只能选择一些经济投入比较大的项目。

3.2计划预防维修制度

这种制度的存在意义是要对机车的检修工作制定一个合理计划。通常情况下,不同的设备要制定不同的维修计划,形成不同的等级。这种检修一般最耗时,也最常见。这种制度最早出现在前苏联,主要的内容依据是要根据机车不同的预防性修理周期以及其他系数。相比于其他修理方式,这种制度最严格、最规范。在实际检修中,工作人员经常要对机车的零件磨损进行分类,再决定其维修的等级,然后根据不同的等级制定相应的计划。

3.3定期检查状态

在段修中主要采取定期检查状态维修的方式。与状态修是看工作状态是否拆卸零部件不同,定期修是按规程必须拆卸相关部件。全世界各国铁路维修维护主要采用的是定期检查维修。然而德国、美国等先进技术国家部分采用状态维修,比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比如亨廷顿机车大修厂改用状态维修后,每台机车的维修成本下降了近12万美元。在我国,机车维修主要采用计划预防定期维修。但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各个地方的铁路局也开始慢慢实践状态维修方式,更有的地方为了配合状态维修,把机车维修费用按机车公里数进行核算。这样明显降低了维修率,就是降低了维修停时,增加了机车的使用率,同时还节约了人工成本,并达到保障机车质量不下降的目的。但目前在技术和管理体制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总结经验,创新方法,进一步完善,才能推广到全国去使用。

3.4寿命管理

作为以可靠性为中心维修的另一个方面,寿命管理在最近几年的铁路机车维修中引入了电动机轴承和轴箱轴承的寿命管理,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世界一些先进国家的铁路机车车辆其他的重要零部件也进行寿命管理。我们需要努力去研究机车零部件的可靠性相关指标,确定其寿命限值。这样我们就必须针对零部件进行全流程跟踪监控,并作出相应可靠性分析报告。此项工作的基础就是机车车辆的履历信息。然而彻底了解车辆履历信息存在以下问题,零部件来源于不同的制造厂、不同的机务段,甚至经过了不同的大修厂,而这些部门之间信息各异,加上有些部门的基础信息不完善,导致收集所有零部件履历信息困难重重。

3.5事后维修制度

事后维修制度是针对机车出现故障后的的维修。机车作为高频率的运行设备,以如今的交通运输来说,即使预防性维修做得再好,突发性故障也不可避免。因此,事后维修制度也至关重要。这种检修因其本身的特点导致其具有滞后性,即进行处理时机车已经出现了问题,某些设备已经出现了损伤。执行这种制度就意味着铁路的经济损失已经不可避免,维修成本也不可避免。且由于突发情况往往难以预料,维修成本往往较大,工作量也是所有维修工作中最多的。但是,它是尽量挽回损失的重要措施,决定着一旦发生故障,能够节约经济开支的程度是否能够达到最理想状态。

4结语

铁道机车车辆的维修是维持如今运输效率的关键,是列车正常运作的关键。铁路行业是交通运输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以现在经济对物流的依赖性,在未来很漫长的一段时间内,铁路都是维持经济发展的关键。只有不断提高机车车辆维修工作效率,才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交通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建军.铁道机车车辆轮轨的摩擦磨损与节能降耗[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

[2]曾根康友,张芳.铁道车辆轴承润滑脂的润滑寿命与维修技术[J].国外机车车辆工艺,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