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系统治理思维下的海绵型公园绿地建设经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16
/ 2

探讨系统治理思维下的海绵型公园绿地建设经验

郑琳琳

昆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云南 昆明 650000

摘要:海绵型公园绿地建设是注重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新型城市规划理念。在海绵型公园绿地建设中,关键经验包括雨水收集利用、透水铺装材料的选择、植物配置与生境营造、耕地和绿地结合,以及社区参与与教育。这些经验的目标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并提高水资源管理效率。海绵型公园绿地通过创造多功能的绿地空间,能够减轻城市排水压力并改善洪涝风险,同时提供优美的休闲场所。社区参与和公众教育也是成功建设海绵型公园绿地的重要因素,可以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和水资源管理知识。这些经验不仅使城市更加宜居,还为未来城市规划提供了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系统治理;海绵型公园;绿地建设

海绵型公园绿地建设是一种前卫而可持续的城市规划理念,旨在改善城市的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创造具有多功能性的绿地空间,海绵型公园不仅能够美化城市景观,还能有效收集、利用和处理雨水,减轻城市排水压力,并提供宜人的休闲活动场所。其核心理念是将城市转变为一个“海绵”,实现雨水的自然循环,同时增强城市的韧性,以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冲击。通过科学规划、合理设计和社区参与,海绵型公园绿地建设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与自然亲近、享受生态红利的机会,推动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世界各地城市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海绵型公园绿地建设正逐渐成为未来城市规划的创新范式。

一、综合规划

综合规划是海绵型公园绿地建设的关键环节,其目的是将城市的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改善纳入整体规划中,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进行综合规划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水文地质条件:了解城市的地形、地貌和地下水位等水文地质条件,确定地区的水源涵养能力和径流情况。这些信息可以帮助确定合适的公园绿地位置和布局,以最大程度地利用自然水文条件[1]

气候特点:考虑城市所处地区的气候特点,如降雨量、季节性变化和频率等。这有助于确定合理的绿地设计和排水系统,以应对不同季节和降雨事件下的水文挑战。

城市发展需求:在规划公园绿地时,需要考虑到城市的发展需求,包括人口增长、产业发展和土地利用等因素。公园绿地的选择和布局应与周边的城市功能和设施相协调,以最大限度地提供人们的休闲娱乐空间,并为城市提供生态服务。

生态系统连接性:综合规划还应考虑公园绿地与周边生态系统的连接性。通过保留或恢复自然生态廊道、湿地和水系等,可以促进物种迁移和生物多样性,提高城市的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回应能力[2]

多功能设计:在规划公园绿地时,应注重多功能设计,将其作为水资源管理、洪水调控、水生态保护、社区亲水活动和环境教育等多种功能的综合体。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和城市居民的需求,并提供灵活的空间利用模式。

二、高效水资源利用

绿地应当具备蓄水、渗透和净化功能,能够收集雨水并储存利用,减少径流冲击,增加土壤保水能力,并提供自然的水循环过程。

1.蓄水功能:绿地设计中应考虑蓄水设施,如雨水花园、蓄水池等,可以收集和储存雨水。通过有效的蓄水系统,将雨水留在绿地内部,延缓径流并减少洪水冲击。

2.渗透功能:绿地应采用透水材料或建造透水铺装,以增加土壤的渗透性和透水面积。这样可以促进雨水的渗入地下水层,补充地下水资源,并减少地表径流的数量。

3.净化功能:绿地可以通过植物根系和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对雨水进行自然净化和过滤。植物吸收有害物质,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有机污染物,从而提高雨水的质量。这有助于减少城市径流对水环境的污染。

4.水循环:绿地的设计应保持自然的水循环过程。在雨水收集和利用后,余下的部分应允许渗入地下水或自然流入周边水体,维持水资源的自然循环和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3]

通过具备蓄水、渗透和净化功能的绿地,可实现雨水的合理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洪水和污染物对城市的影响。这不仅有助于保护水资源,还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三、水生态系统恢复

水生态系统的恢复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改善水质和增强自然环境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实现水生态系统恢复的一些措施:

1.湿地恢复:湿地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的重要栖息地,也是保持水资源平衡和净化水质的关键。通过修复退化的湿地生态系统,包括沼泽、湿地草地和红树林等,可以重新建立湿地生态功能,为水生物提供理想的栖息环境。

2.河流和溪流修复:河流和溪流是水生态系统的动脉,对于维持水体健康和水生物迁徙至关重要。通过采取措施修复河流生态,如河岸植被保护、水流管理和水质监测等,可减少非法捕捞和污染物的输入,提高水质和鱼类等水生生物的数量和多样性[4]

3.湖泊修复:湖泊是重要的淡水储存和调节器,并提供了丰富的生态服务。通过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加强湖泊周边土地的环境管理,并实施湖泊水质治理工程,可以改善湖泊的水质,恢复湖泊的生态平衡。

4.水域和陆域生态连接:为了促进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需要建立水域与陆域之间的生态连通性。通过修建鱼类迁徙通道、建设湿地廊道和保护河岸带等措施,促进不同生境之间的生物迁移和物种交流,增强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四、抗洪排涝措施

在建设海绵型公园绿地时,采取有效的抗洪排涝措施对于减少洪水对城市的影响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抗洪排涝措施:

1.构建雨水花园:雨水花园是通过设计和建造具有排水功能的景观空间来收集、储存和利用雨水。它通常包括植被覆盖的下渗区域、雨水收集池和渗流床等,能够有效减少雨水径流并提供自然的排水和蓄水功能。

2.湿地污水处理设施:湿地是天然的过滤系统,可帮助净化污水和降低洪水风险。在海绵型公园绿地中,可以构建人工湿地或增强现有湿地的处理能力,将污水引入湿地进行生物和物理处理,从而改善水质并减缓洪峰的形成。

3.可渗透铺装:可渗透铺装材料具有较高的渗透性,能够让雨水直接渗入地下水层或下渗到土壤中。在公园的道路、人行道和停车场等区域采用可渗透铺装,可以减少雨水径流并增加土壤的含水量,有助于降低洪水峰值和提高排水效果。

4.河道和水沟疏浚:定期清理河道和水沟的淤泥和杂物,确保水体通畅流动,减少水流阻力,提高排涝效率。同时,合理规划和设计河道和水沟的断面和横截面,以增加其容积和水流速度,有利于快速排出雨水和降低洪水风险。

这些抗洪排涝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洪水对城市的影响,并为城市创造更具生态和可持续性的发展环境。在建设海绵型公园绿地时,需要综合考虑自然环境、水资源管理和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因素,使抗洪排涝措施与城市的整体发展目标相协调,实现更好的洪水防治效果。

结束语:

总而言之,系统治理思维下的海绵型公园绿地建设经验需要注重多元合作、尊重生态系统、整体规划和创新技术的应用。只有在政府、企业、社区和公众的共同努力下,海绵型公园绿地才能有效发挥其抗洪排涝和生态恢复的作用,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凤.浅析海绵城市理念在公园绿地建设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2022(09):401-402+407.

[2]冯娴慧,王琳婷,叶劲枫.华南湿热多雨地区城市绿地雨水管理设计研究——以深圳前海自贸区门户公园设计为例[J].南方建筑,2021(06):124-131.

[3]张卫.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公园绿地建设与思考[J].绿色科技,2020(01):70-71.

[4]刘飞,林国和,戴大方.无锡市海绵城市工程建设现状调查与研究[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8,20(02):40-42.

作者简介:郑琳琳(1982年7月生),女,汉族,云南通海人,风景园林高级工程师,在昆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工作,主要从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