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视角下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策略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16
/ 2

社会责任视角下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策略探究

孙大勇

淮安自来水有限公司,江苏 淮安 223001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责任理念的深入人心,国有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国有企业作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绩效审计在社会责任视角下显得尤为关键。本文旨在从社会责任的角度出发,探讨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实施策略,以推动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关键词:社会责任视角;国有企业绩效审计;实施策略

引言

国有企业绩效审计,作为一种评估企业运营和管理状况的重要工具,已经成为国有企业管理体系的不可或缺的一环。然而,随着社会责任意识的升温,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审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期望。从社会责任视角审视国有企业绩效审计,迫切需要制定更加全面、可持续的实施策略。

1 社会责任视角下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国有企业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对经济发展负有重要责任,还需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这一背景下,社会责任视角下国有企业绩效审计显得尤为必要。绩效审计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其主要目的是评估企业在经济层面的运营状况。然而,传统的审计模式主要侧重经济绩效,而忽视了企业对社会的影响。在社会责任视角下进行绩效审计,能够全面考量企业在社会层面的责任承担,从而更为准确地反映企业的整体绩效。随着社会责任意识的提升,社会对企业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国有企业作为公共资源的管理者,其在社会责任履行方面承载着更为重要的使命。通过绩效审计,不仅可以评估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还能为企业提供改进的方向,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企业的期望。社会责任视角下的绩效审计有助于提升国有企业的形象和声誉。公众对企业的认可不仅仅来源于其经济绩效,更包括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通过绩效审计,国有企业能够更加透明地展示其在社会责任履行方面的努力和成果,从而赢得社会的信任和支持。

2 策略一:明确审计目标与指标

确定社会责任的关键指标:在社会责任视角下,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第一步是明确定义社会责任的关键指标。社会责任不仅仅包括企业的慈善捐赠,还应涵盖对员工、环境、社区等多个方面的责任承担。为了确保审计的全面性,企业需要与各利益相关方进行充分沟通,了解社会期望,从而确定体现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指标。明确的社会责任指标能够体现企业在可持续发展路径上的努力,并提供实际数据支持。

建立与企业绩效关联的社会责任审计指标体系: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紧密相连,因此,在审计中需要建立一个能够与企业整体绩效关联的社会责任审计指标体系。这一体系应该能够综合考虑社会责任履行对企业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影响,确保审计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建立指标体系时,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利益相关方的需求,确保涵盖了各方面的社会责任,如员工权益、产品安全、供应链透明度等。同时,这一体系还需要与企业的整体战略和目标相一致,以确保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3 策略二:建立全面的信息披露机制

提高国有企业的透明度:在社会责任视角下,国有企业应当建立起更加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以向社会各界展示其社会责任履行情况。透明度是建立公信力的基础,通过向外界主动披露企业的社会责任举措、实际成效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国有企业能够在社会中树立起负责任的形象。提高透明度不仅仅是信息量的增加,更包括信息的质量和及时性。国有企业可以通过发布年度社会责任报告、定期与社会利益相关方沟通等方式,确保外界能够全面、真实地了解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这种透明度的提高有助于社会更好地理解企业的努力和成就,同时也能够为企业赢得社会的认同和支持。

加强信息沟通与互动:建立全面的信息披露机制不仅仅是向外界传递信息,更需要通过积极的信息沟通与互动,主动倾听社会的声音,建立更为紧密的关系。国有企业可以通过开展定期的利益相关方研讨会、社会责任项目的参与式管理等方式,促使社会利益相关方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过程中。信息沟通与互动有助于企业更好地了解社会的需求和期望,及时调整社会责任战略,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的期望。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对话,国有企业能够建立更为良好的声誉,推动企业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共赢发展。

4 策略三:加强内部控制与管理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在社会责任视角下,国有企业需要通过加强内部控制体系,确保社会责任的履行不仅在表面上有所体现,更能够内化到企业的日常运营中。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包括明确责任分工、建立监督机制、制定规范流程等方面。这样的措施能够防范潜在的风险和问题,确保社会责任的全面履行。

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需要立足于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制定相应的内控政策和程序[1]。通过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严格的数据管理体系等手段,国有企业能够更加有效地监控和管理社会责任履行的各个环节,从而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社会责任视角下的绩效审计要求国有企业不仅要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实质性工作上取得进展,同时也需要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以确保社会责任的履行在管理层面得到有效支持。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包括加强领导力培养、建设高效的团队、推动组织文化的转型等方面。通过建立有关社会责任履行的目标和绩效指标,将社会责任纳入企业的绩效评估体系,有助于引导企业管理层更加注重社会责任的履行。

5 策略四:推动利益相关方的参与

制定利益相关方参与的机制和规范:在实施社会责任视角下的绩效审计中,国有企业需要积极推动利益相关方的参与,以确保审计过程更具全面性和公正性。首先,需要制定明确的利益相关方参与机制和规范,明确不同利益相关方在绩效审计中的角色和责任。这一机制和规范的制定应当基于对利益相关方需求的深入了解,考虑到不同群体的利益差异,确保审计过程中的公平性。例如,可以设立利益相关方咨询委员会,邀请社会组织、客户、员工等代表,参与审计的规划、设计和结果的评估,以确保审计更加客观、全面。

6 策略五:建立长效机制与监督体系

设计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周期性:在社会责任视角下,国有企业需要建立长效机制,使得绩效审计成为一项常态性、系统性的工作。为此,设计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周期性是至关重要的。定期的审计能够确保企业在社会责任履行方面的持续改进和优化。周期性审计应当充分考虑社会责任的发展动态、企业经营状况以及社会的变化,以便及时调整审计的重点和内容。例如,可以制定年度或两年一次的审计计划,确保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估。通过设定明确的审计周期,国有企业能够更好地持续关注社会责任的履行,将其纳入企业经营的长期规划之中。

强化外部监督机构的作用:为了确保绩效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国有企业需要强化外部监督机构。外部监督机构可以是政府监管机构、第三方专业机构、独立评估团队等。这些机构应当拥有相应的权威性和专业性,能够对国有企业的绩效审计进行独立的评估和监督。通过外部监督,可以有效避免审计过程中的潜在偏见和失误,确保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这一机制有助于建立起社会对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信任,提高审计的权威性。

7 结语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不仅面临着经济运营的压力,还需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与各利益相关方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本文对社会责任视角下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期望这些策略可以为国有企业的绩效审计提供有益的启示。在未来,我们期待这些策略的实施能够促使国有企业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实现全面均衡发展,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曾燕.浅探国有企业绩效审计[J].中国集体经济,2020,(23):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