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法治意识照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15
/ 2

让法治意识照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

柯飞跃

晋江市南湾中学  福建晋江  523627

摘要:弘扬社会正能量、构建文明和谐的法治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以及国泰民安、民族发展的重要保障,这也就直接决定了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培养学生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方面的基本职能。初中学生正处于思想观念、道德品格、价值理想、心理健康养成的关键期,但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出现的多元信息和意识形态对于初中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造成了极大阻碍。因此,以法治意识的培养为导向来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改革极为重要。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法治意识;渗透

引言:作为当前性质极为恶劣的重大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事件层出不穷,这既反映了青少年法治意识淡薄、道德素养偏低、价值观念扭曲的现实,同时揭示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培育学生法治意识方面的不足。而以法治意识培养为导向来组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将有效培养初中学生自觉参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热情,并为祖国建设培养一批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新青年。具体来讲,确保法治意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有效渗透与落实,主要可从以下环节入手:

一、转变教学思想,提升法治素养

根据陶行知先生的观点,学生学好的基本前提在于先好好学习。同时,新课标也对教师的法治知识储备、法治素养提出了全新要求——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升自身职业能力与素养,这充分表明了教师在培育学生法治意识方面的重要导向作用。

同时,新课标的核心教学思想在于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在这一思想指引下,教师就需要对班内学生的法治知识基础、法治意识水平以及家庭生长环境等进行客观分析和全面把握,及时与学生交流法治思想动态,解决学生的法治现象困惑。同时,在法治意识培育过程中,要落实分层思想,即针对法治基础薄弱、周边环境复杂的七年级学生,采用形象直观的信息化教学方法,强化其法治教育的视听印象;针对渴望独立又具有依赖性的八年级学生,采用体验式教学方式,增强其法治观念;针对理解和自控能力较强的九年级学生采取深度学习或自主探究方式,充分保障其自主成长空间。

二、整合教学资源,丰富法治内容

丰富法治教育内容是实现法治意识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有效渗透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接受法治教育的动力来源。在教育改革以及教育信息化形势下,对当前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主要内容进行整合,就需要教师在充分挖掘教材中隐性法治内容的基础之上,要合理开发教材外的法治教学资源。

一方面,整合跨学科法治资源。新课标强调打破学科局限,整合多学科内容来服务于单一学科的教学活动,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学效果的深刻性和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法治意识,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们思考其他学科中的法治素材,如语文学科中《韩非子》提到的“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历史学科中涉及的商鞅立木为信、刘邦约法三章历史典故等,通过向学生们讲解这些历史典故及蕴含其中的法治思想、权利意识等,来帮助学生对我国法治发展历程建立系统认知,同时深入体会法治与人的道德品格、社会长久发展等之间的内在联系。

另一方面,整合社会化法治资源。现行的道德与法治教材经过层层把控、教材内容经过精雕细琢,但社会处于实时变化发展过程中,法律政策、法治案例也实时更新,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的停滞性。因此,在相关知识点教学时,教师还需要借助信息教学媒介来整合社会化法治教学资源,以确保学生能够接受最具时效性和针对性的法治教育,实现法治意识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真正落地和深度融合。

三、拓宽教学方式,激活学习热情

法治意识的培养与渗透离不开枯燥乏味法律条文的讲解,而初中学生正处于敏感、耐心不足的青春期,倘若无法保障教学方式的多样性、趣味性,而是单纯传统理论知识讲解的课堂组织方式,就会使其失去学习兴趣。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凸显学生主体性、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新课改形势下,教师可尝试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式:

首先,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道德与法治教育应用最为普遍的教学方法,其核心要义在于将与教学内容关系密切的真实案例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来丰富学生们的学习体验、激活学生的学习与探究兴趣,从而获得法治意识的培养以及用法能力的提高。在法治教学案例的选择上,除了沿用教材中现有的教学案例外,还应当遵循以下三个原则来精选社会真实案例:①适用性,即所选择的社会真实案例必须与本节课教学内容密切相关,要具备可分析与讲解价值;②易懂性,即所选择的社会真实案例必须符合初中学生的知识与认知水平、思维与理解能力,尽量减少难懂法律知识的渗透,以确保案例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振;③生活性,即所选择的案例要能够带给学生以生活启发。

比如,在“依法行使权利”教学时,教师可以融入山东辱母伤人案例,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案例素材、法院审判视频等,而后让学生们结合所学知识来思考以下问题:

①案例中的催债人员侵犯了苏某某的什么合法权利?

②于某用刀捅伤催债人员4人,并致杜某某休克死亡,于某侵犯了催债人员的什么合法权利?

③对于上述公民享有的合法权利,法律进行了怎样的规定?

④针对案件审理结果和所学知识,分析当自身合法权利受到侵害时,以暴制暴的方式是否可取。

这一案例取材于学生们现实生活中的电视新闻,同时与所学内容紧密结合,引导学生们以法治视角来看待法律案件,并以法治思维来分析、探究,既促进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帮助学生树立了学法、懂法、合理使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法治意识。

其次,辩论教学法。辩论教学法指的是教师围绕社会热点话题、学生日常生活困惑或存在较大争议的现象、行为等来设置主题,由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辩论持方选择、辩论素材收集整合、辩论言稿编写等辩论准备工作,最终各抒己见的教学方法。相较于传统被动化的知识接收型学习方式,以辩论教学法来培育学生的法治意识更加凸显了新课标强调的学生主体思想,对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互动性、思辨性具有重要意义。

比如,在“尊重自由平等”知识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借用某选秀综艺节目引导粉丝利用指定品牌牛奶瓶盖中二维码获取额外投票机会,为偶像投票,但造成大量牛奶浪费的案例,让学生们围绕“法治是否限制自由”主题进行辩论。首先,学生们需要分析案例中的行为是否存在违法性质,而后需要搜集《食品安全法》、《反食品浪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等内容来获取理论支撑。经过双方辩论,教师需要给出结论:自由需要在法治范围内行使,法治既规范自由,也保护自由。

结束语

总之,以法治意识培养和渗透为导向来组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是落实立德育人教学使命的重要要求,是培育新一代有责任、有担当、有理想、有信念青少年的重要实践。因此,初中教师应当考虑时代发展形势以及人才强国战略要求,深刻认识自身在学生成长与成才、社会稳定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丰富课堂内容、创新教学模式,以确保全方位培养与渗透法治意识的实现,以及初中学生法治意识的增强。

参考文献

[1]唐婕.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融入学生生活——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一课教学为例[J].求知导刊,2022(17):92-94.

[2]汪广虎.注重教材资源开发,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素养[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7(18):232.

[3]殷竹钧.高校学生网络法治意识的现状、要义及培育和提升路径[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21(06):126-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