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营养不良患者肠内营养护理干预的有效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12
/ 2

老年营养不良患者肠内营养护理干预的有效性

周瑜

昆山市第二人民医院 江苏 昆山 215300

摘要:目的 评价肠内营养护理干预应用于老年营养不良患者护理中的有效性。方法 我院收治老年营养不良患者82例为研究观察对象,2021年10月10日~2022年12月30日患者采集时间,随机数字表法分对照组(予以常规饮食指导)、观察组(予以个性化肠内营养护理),观察两组营养指标、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血清白蛋白、总蛋白、血清前白蛋白水平较对照组高,差异显著(P<0.05)。护理后进行2组护理满意度比对,观察组较对照组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 肠内营养护理应用于老年营养不良患者护理中,明显改善患者营养状态,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肠内营养护理;老年营养不良;护理满意度;血清白蛋白

营养不良是一种常见疾病,主要指因为营养摄入过量、不足或营养比例异常出现的一类机体营养需求失衡的疾病,发病后导致患者精神状态、身体状态下降,包括营养过剩与营养不足两类[1]。老年住院患者,受疾病、治疗等影响,经常性出现营养不足情况,表现为微量营养元素或者能量-蛋白质不足。营养不良发病后,影响患者临床结局,增加老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感染等风险。针对老年营养不良患者予以营养护理,可以改善患者营养状态。本文研究以我院收治老年营养不良患者为观察对象,分析肠内营养护理干预的作用,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老年营养不良患者82例为研究观察对象,我院2021年10月10日~2022年12月30日收治,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对照组(予以常规饮食指导,纳入患者41例)、观察组(予以个性化肠内营养护理,纳入患者41例)。对照组患者分布情况男:女=23例:18例,年龄65~86岁(70.71±2.15)岁。观察组患者分布情况男:女=21例:20例,年龄65~84岁(70.68±2.26)岁。此次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核准。对两组患者进行性别、年龄数据统计处理,无差异(P>0.05)。所有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所有患者均为营养不足。

1.2方法

对照组 予以常规饮食指导,告知患者饮食原则为少食多餐,选择高蛋白、高热量,容易消化的食物。可选择瘦肉、牛奶、鸡、鱼等食物,注意适当搭配其他营养物质,包括新鲜果蔬。禁食生冷辛辣、油炸、肥肉等。

观察组 予以个性化肠内营养护理,采用微型营养评价量表对患者营养状况进行评估,结合患者饮食偏好、饮食习惯等制订患者肠内营养支持计划。根据患者每日能量需求,计算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比例,指导患者适度饮水,保持低饱和脂肪、低脂肪、低胆固醇膳食。对反式脂肪酸摄入量进行控制,摄入量不可高于总能量的1%。按照鼻饲管、胃肠道插管规范进行操作。持续观察患者营养状态改善情况,阶段性调整食物种类。观察患者情绪变化,给予安抚,介绍成功案例,鼓励患者看电视剧、听音乐等。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营养指标(包括血清白蛋白、总蛋白、血清前白蛋白)、护理满意度情况。

1.4统计方法

研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s)表示、t检验进行组间对比分析,计数资料n(%)表示、检验进行组间对比分析,P<0.05,差异显著,统计工具选择SPSS 24.0软件。

2结果

血清白蛋白、总蛋白、血清前白蛋白水平进行护理后2组对比,观察组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后营养指标情况(±s)

组别

白蛋白(g/L)

总蛋白(g/L)

血清前白蛋白(mg/L)

观察组(n=41)

32.52±2.12

70.01±3.14

98.45±5.40

对照组(n=41)

31.12±2.33

65.65±4.26

94.44±5.42

t

2.846

5.275

3.356

P

0.006

<0.001

0.001

护理后进行2组对比,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7.56%(40/41),对照组护理满意度80.49%(33/41),观察组较对照组高(=6.116),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老龄化问题逐渐突出,老年住院患者因为多种因素影响出现营养不良的风险更高,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国外相关研究表明,老年住院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约22%。老年住院患者容易出现营养不良的原因多样:(1)因物质条件较差导致的长期饥饿,继而导致营养不良;(2)消化系统疾病、帕金森病、脑卒中等非炎症性疾病引起的营养不良;(3)疾病导致炎症引起的营养不良,如慢阻肺、恶性肿瘤、心力衰竭等[2]

老年住院患者,由于身体机能减退、卧床等影响,肠胃功能下降,常规的饮食指导所能发挥效果有限,很难实现快速改善患者血清白蛋白指标的目的。肠内营养支持可以通过管饲方式胃肠道插管等方式,为老年患者提供营养物质,尤其适用于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改善患者营养状态,提高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血清白蛋白、总蛋白、血清前白蛋白水平较对照组高(

P<0.05)。个性化肠内营养护理充分尊重患者个体差异,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对营养液进行调配,满足每一位患者营养需求,确保营养干预效果。肠内营养支持通过胃肠道向患者机体提供营养物质,可以让患者胃肠道黏膜的屏障功能维持在正常,确保患者营养物质吸收效果[3]。个性化肠内营养护理干预期间,配合营养治疗干预,观察患者躯体状态改善情况,予以患者心理护理,帮助患者疏导不良情绪,坚定患者治疗信心,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此次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进行2组护理满意度比对,观察组更高(P<0.05)。

综上所述,针对老年营养不良患者,护理方案选择上可选择肠内营养护理,护理后患者血清白蛋白、总蛋白、血清前白蛋白水平明显升高,让患者对护理服务更满意,可推广。

参考文献

[1]段云卉,贾凯,宋新,等. 早期肠内营养干预对老年COPD患者营养状态和免疫功能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21,41(6):1204-1207.

[2]丁奇. 肠内营养混悬液治疗老年痴呆营养不良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 医药前沿,2021,11(17):49-50.

[3]袁伟,李娟,杨小娟,等. 肠内营养对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伴营养不良患者营养状况、肠黏膜屏障功能和肠道菌群的影响[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2,22(14):2658-2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