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产更新改造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10
/ 2

工业遗产更新改造策略研究

田安峰

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沈阳 110168

摘要:在存量发展的城市更新的背景下,工业遗产作为城市演变的历史见证,又因其独特的空间特征,正逐渐成为城市存量更新的的焦点。工业遗产的特殊性既包括其蕴含的文化、历史价值,也包括其特殊的结构和空间特征,为应对这些挑战,通过引入可持续建筑设计原则、灵活的空间规划和社区参与等策略,能更好地平衡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城市更新的需求,实现工业遗产的可持续转化。

关键词:工业遗产、更新策略

1.引言

在中国的城市建设趋势已经从增量发展转化为存量发展以及城市范围扩张的背景下,工厂迁移到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导致原本位于城市边缘的废弃工业区囊括在新城市范围内,体量庞大的废弃工业区是城市历史的见证者,在城市扩张过程中使其逐渐过渡到城市的中心位置,不仅有独特的文化价值[1],更有特殊的空间属性以及更好的区域效应。因此如果能充分利用好城市中的工业遗产,探讨如何在改造设计的过程中实现工业遗产与城市环境的共生,提出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的改造方案,为其他地区工业遗产的改造提供借鉴和参考。

2.工业遗产概述

“工业遗产”这一概念最初源自英国。2003年7月,在工业遗产保护国际会议上通过了《工业遗产下的塔吉尔宪章》,该宪章首次清晰定义了工业遗产。工业遗产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工业建筑、生产场所和工具、生产工艺、运输设备、储存建筑等与生产活动相关的遗迹;以及与之相关的居住建筑、生活区域、教育、医疗、宗教等与社会活动紧密相关的历史场所。国内的工业遗产研究不仅关注工业文化的物质遗存,同样十分关注工业的精神文化以及场所记忆。工业遗产在历史、文化、经济、艺术等多个方面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但是同其他文化遗产一样,工业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重复性。

3.工业遗产改造策略

3.1工业建筑改造的特殊性

工业建筑因其独特的结构和功能而具有特殊的空间特色,这在改造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设计资源。首先,工业建筑通常使用坚固的结构,设计中对于原有结构的保留和使用,可以创造出独特的结构美学。第二,工业建筑的通常拥有宽敞的开放空间,为多功能空间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可创造出适应不同需求的空间,包括办公、居住、文化活动等多种功能。

“遗产最重要的不是关乎过去,而是我们与现在、未来的关系”[2]。工业遗产的衰落是多角度的原因。其中,功能是唤醒旧区域、旧建筑最关键的步骤之一。工业建筑在空间上有着大跨度、层高高、方正无柱、承重与屋墙分离的特点,使得工业建筑改造设计较为灵活,有多种可能性[3]。同时,工业建筑承载在一个区域人的记忆,该建筑的重新改造对周围生活的人有着强烈的虹吸效应。因此改造工业建筑的功能应选择能提供更多人共享的能力,例如大型展厅、特色商业、文艺活动和多功能办公空间等。另外,特殊的工业设备也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改造可能。

工业遗产具备的不仅仅是“物”的属性,更涵盖了解释工业文化、展现时代精神、反映城市历史文脉层面的特质。最为关键的价值在于传承卓越的工业文化和工业精神的教育意义[4]。在工业遗产改造设计中,不仅仅只关注工业建筑的空间、材质等方面的调整,还应更加关注工业遗产内在精神内涵,为其注入新时代的生机。

3.2工业遗产改造的可持续性

可持续性是当代建筑学的核心理念之一,而在工业遗产改造中,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更显得至关重要。工业遗产改造应该致力于提高能源效率,减少对非可再生能源的依赖。采用节能技术、高效绝缘材料以及智能能源管理系统等策略,以最大程度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并实现在长期内的经济和环境效益。同时,工业遗产改造应当考虑到对周边生态系统的影响。可以通过绿化空间、植被恢复以及水体处理等手段,实现对自然环境的积极贡献,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可持续性的实现还包括社会层面,特别是社区的可持续性。通过社区参与、文化保护和社会责任感,确保工业遗产改造不仅仅是对环境友好,同时也能够推动社区以及建筑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3.3工业遗产改造的在地性

一个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常蕴含着该地传统文化中最深的记忆,保留了该地文化的原生状态,以及该地人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5]。对工业遗产进行改造,首要是对当地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挖掘当地的文化特色,以发展本地的卓越文化为核心。工业遗产改造不仅仅是建筑的保留,更是当地历史文脉的一种延续,若建筑失去了独特的地域符号,就难以为大众所接纳。这要求对工业遗产进行改造设计时需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不能随波逐流[6]

3.4工业遗产改造的公共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来就是公共对于当地文化的集合,工业遗产的改造不仅需要公众参与,更要紧贴民众生活。因为工业遗产的特殊性,让人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继承的活动中成为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首要问题。不仅是设施上、行为上、使用上积极引导参与者融入空间,与空间形成互动,更要为周边辐射文化气息,为打造城市文脉,从而与城市生活形成良好互动,使得使用者和建筑产生互惠关系

[7]

3.5工业遗产改造的科技性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可运用高科技手段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数字视听等。例如,采用全息影像技术将实体空间与虚拟场景结合,产生虚实结合的独特视觉效应,显著增强游客体验和代入感[8]。在宣传方面,可以借助互联网,同时在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相关宣传活动;另可开发旅游软件和小程序,随时推送相关活动信息。运用智能化管理系统,例如智能机器人、二维码扫码讲解、绘制趣味电子游览地图等。

4.结语

文章分析了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工业遗产改造的城市更新新模式,这标志着城市更新方面的积极探索。工业遗产改造应通过保留工业遗产空间特色、挖掘独特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现代技术,最终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工业遗产改造的融合,实现了历史与现实、工业与城市的有机统一,推动了工业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崔茜.工业遗产建筑的空间改造研究 [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18.

[2]罗德尼·哈里森.文化和自然遗产:批判性思路 [M].范佳翎,王思渝,莫嘉靖,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3]张敬军.地域性视角下的工业遗产厂房保护与再利用设计策略研究 [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20.

[4]陈婧娉.“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手工技艺及其建筑空间环境保护研究 [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9.

[5]严鹏,陈文佳.工业遗产:传承优秀工业文化的载体 [J].经济导刊,2021(02):54-58.

[6]周虹谷.文化旅游开发视角下工业遗产建筑的改造研究 [J].工业设计,2022(01):114-116.

[7]王亚敏.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22.

[8] 徐健,颜心文,孙红月.情景再造式非遗展示空间设计研究――以制瓷工艺展示空间为例 [J].工业设计,2019(04):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