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诗鉴赏,品诗精髓——苏轼古诗鉴赏教学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10
/ 2

群诗鉴赏,品诗精髓——苏轼古诗鉴赏教学探索

陈华芳

福建宁德福安市实验中学

摘要:在新课标教学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以“群诗鉴赏,品诗精髓”为主题的苏轼古诗鉴赏教学活动,对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促进语文教学可持续发展起到推进作用。传统语文古诗词课程教学,注重学生对字词注释理解,以及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忽视对学生鉴赏能力培养,阻碍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和感悟能力培养。而本文以鉴赏为主题,注重对学生启发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进而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鉴赏;创新教学

引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是教师教学重点,也是学校对学生开展全面教学的重要体现。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学习差异,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构建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体系,优化教学流程,提升教师教学质量。同时,由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重在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推动学生养成鉴赏意识,为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奠定基础。

一、以字眼鉴词,体会苏轼豁达人生

林语堂先生将苏轼的作品视为人的精神食粮。教师以苏轼的诗歌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群诗鉴赏课程,让学生体会为什么苏轼的作品可以成为人们的精神食粮。以《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两首诗歌为例。教师在群诗鉴赏课程正式开始前提出问题:“学生们,你们在预习这两首诗时遇到哪些问题呢?”部分学生说道“亲射虎,看孙郎。”其他学生说道:“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查看注释,让学生清楚这两个典故的故事。教师结合学生听课状态再次提出问题:“学生们,通过预习你们探究出两首诗分别讲述什么事?”这时学生说道《江城子·密州出猎》讲述出城打猎,《定风波》讲述雨中慢走。两首词的场景和事件学生基本了解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词所表达诗人的情感。一字一世界,教师引导学生分别用一个字概括词的情感,并在词中找出依据。基于此,教师组织学生自主细读两首词并做笔记,再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观察学生所找出的字是否相同。之后,教师和学生以交流的方式共同探究用哪个字可以概括词的含义。《江城子·密州出猎》学生选出“狂”字,“千骑卷平冈”突出“场面狂”,“亲射虎,看孙郎”突出“场面狂”,“西北望,射天狼”突出“志气狂”,并且从“狂”字中分析出苏轼的豪迈进取之情。这时教师接着向学生提出问题《定风波》和《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分别用哪个字能够概括情感呢,这时学生回应道《定风波》可以用“任”字概括情感,“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一句中描写任凭风雨再大,诗人且自吟啸慢行。“微冷”结合上下句可分析出任凭春风微冷,诗人仍迎山头斜阳。下阙尾句中描写任凭风雨萧瑟,诗人依旧信不归去,“任”字表达苏轼从容乐观的情感。在学生基本理解每首词的含义后,教师引导学生从“狂”和“任”两个字中挑选一个字对苏轼的形象特点进行概括。这时学生各执己见,“狂”和“任”两个字争论不休。教师结合学生讨论情况作总结,“任”字能够对苏轼的形象进行概括。《江城子·密州出猎》任你贬我,我依旧有杀敌报国之志,《定风波》任你困难再多,我依旧泰然处之。让学生认识到这两首词虽然表达不同的情感,但是都表现了苏轼积极乐观、豁达开朗的正面形象[1]

二、以背景鉴词,体会苏轼高洁之情

挖掘古诗词创作背景是透彻分析诗篇,感受诗人情感表达的关键[2]。因此,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鉴赏教学时,从探究诗篇创作背景入手。如这首诗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团练副使。同时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讲解《东坡志林·卷一》为学生详细讲解该诗的写作背景。在学生对诗篇创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们,阅读时画出作者通过哪些实物描写,表达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诗篇,为学生指明阅读要求,促进学生开展针对性阅读,有助于学生抓住诗篇主旨,加强学生对诗篇的中心思想进一步了解。在学生阅读完毕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问题抢答活动,以教师提出的问题为出发点。此时学生抢答道:“诗篇上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一句,通过对‘孤鸿’形象描写,表现了作者的孤独和落寞。”另一位学生争先抢答道:“诗中‘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一句,通过‘惊起’、‘回头’、‘有恨’等词语,表达害死人内心的不平和幽怨。”学生在上述抢答中通过抓住诗中的词进行分析,教师结合诗篇的修辞方式为学生进一步讲解,深入分析作者的中心思想。如诗人通过反衬和比喻的修辞方式,深刻表达对自由生活的向往。“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一句,通过描绘缺月、疏桐、漏断等清冷的意象,反衬出作者内心的孤独和落寞。而“缥缈孤鸿影”则是通过比喻表达作者内心的孤独和落寞,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因此,教师组织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诗篇进行鉴赏,体会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进而提升学生鉴赏能力。

三、以意象鉴词,体会苏轼爱国情怀

群诗鉴赏不仅要以教材中的古诗为主,还要结合诗篇内容适当引入其他古诗,拓展教学内容,现将《念奴娇·赤壁怀古》引入教学,并从意象的角度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江城子·密州出猎》通过哪些意象描写表达苏轼的爱国情怀。教师组织学生鉴赏这两首词时,可以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两首词[3]。因此,教学环节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如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们,你们在预习环节遇到哪些环节?”这时部分学生说不清楚“意象”的含义,为促进师生进行有效交流,教师引导其他学生回答问题,使学生明白意象是指客观物象和主观情思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形象。之后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们,《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哪些意象描写,表达苏轼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并且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通过整合、探究、总结、提炼得出结论。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词中的“大江”象征着历史长河,东去的江水象征着时间流逝和历史变迁。苏轼借大江表达对历史和英雄人物的敬仰和缅怀。词“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中的“赤壁”象征历史的见证,也象征英雄人物的舞台。苏轼通过对赤壁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和人物的思考。词中“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虽未写周瑜字样,但文中用“羽扇纶巾”描绘出周瑜人物形象。周瑜的形象展示了年轻有为、才华横溢、建功立业的英雄形象。苏轼通过对周瑜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才华和成就的追求。学生对《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意象有基本的了解后,教师组织学生对《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意象描写进行分析。通过师生交流及小组讨论学生得出结论《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词句描写狩猎场面,象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建功立业的向往。“黄”和“苍”分别指黄狗和苍鹰,象征着勇猛和力量。同时,也暗示了苏轼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有着一颗年轻狂放的心。 “亲射虎,看孙郎”描绘孙权的“壮士”形象,象征勇猛善战、气势如虹,间接表达苏轼驱除敌人之愿,报国之心。最后,教师引导学生作总结问道:“学生们,这两首词的意象描写分别表达苏轼怎样的情感?”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回应道:“《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意象描写主要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回顾,引发苏轼对人生进行思考,表达苏轼报国之情。《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意象描写通过描述打猎场景和引用典故,也表达苏轼报国之情。虽然两首词描绘的意象不同,但都表现苏轼的爱国情怀。”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苏轼古诗词进行鉴赏,对提升学生鉴赏能力,促进学生综合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应用现代化教学方式,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教学,调动学生发散性学习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但是鉴赏教学方式仍存在教学不足,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优化教学模式,促进语文教学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溶冰.初中古诗教学的优化策略[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21(03):12-13.

[2]武俊英.初中语文古诗鉴赏教学策略探究[J].当代教研论丛,2020(10):40+50.

[3]韦晓晨.浅议初中语文古诗鉴赏的教学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0(09):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