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护理在脑梗塞康复期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09
/ 2

早期康复护理在脑梗塞康复期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分析

舒巧

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 610030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在脑梗塞康复期患者中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2月脑梗塞患者70例作为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35例)和观察组(n=3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梗塞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更有利于促进患者肢体及言语功能的恢复,预后效果明显,获得患者及家属的肯定,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脑梗塞;早期康复;肢体功能;言语功能

脑梗死是由于大脑血液循环异常,脑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部分坏死或软化,从而产生临床上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的表现。患者出现麻木、头晕、意识障碍、瘫痪甚至脑疝、脑死亡危机生命[1]。大多数脑梗死患者治疗后都有不同程度的语言、肢体功能障碍,其预后康复效果不理想,为了患者语言及肢体功能的更好恢复,本研究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2月脑梗塞患者70例作为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龄(47-80)岁,平均(62.73±3.58)岁;观察组35例,男22例,女13例,年龄(46-79)岁,平均(64.19±3.24)岁。

1.2 方法

对照组: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做好患者的日常饮食、用药护理及预防压疮和跌倒等措施,同时指导患者简单的康复运动。

观察组:实施针对性的早期康复护理措施,(1)心理康复护理,患者由于疾病原因行为能力暂时障碍甚至丧失,心理难以接受产生抑郁、焦虑、悲观的心态。患者入院后,即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心理疏导,耐心讲解疾病知识和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定期评估患者心态并及时予以鼓励和正向引导,提高患者主动参与康复锻炼的积极性。(2)卧床康复,指导患者床上保持患侧肢体的良肢位的摆放,对患侧进行髂关节、肩关节垫高,患肩尽可能前伸,避免受压和后缩,患侧下肢防止外展、外旋,并指导患者进行主-被动活动。每两小时翻身一次,以防止患者出现皮肤压力损伤,同时通过热敷、冷敷交替敷设毛巾方式刺激肌肉收缩功能。当患者病情稳定时,可指导患者行桥式运动和Bobath式握手用健侧带动患侧练习上下肢运动,并对患侧肢体进行轻柔按摩、拍振、摇动、摩擦、揉捏等促进血液循环。按摩患者的咬肌,以身效仿指导患者伸舌、鼓腮的动作,同时指导患者从发音-单字咬字-语言纠正-读字-简单字句练习,并鼓励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用语言表达。由被动锻炼逐步过度到主动锻炼,慢慢练习坐起、进行穿衣、屈伸练习。(2)离床康复,首先对患者进行坐位耐力训练,继而进行坐位及站立平衡训练,再到步行训练及上下楼梯,循序渐进。同时加强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训练,包括进食、个人卫生、穿脱衣裤鞋袜、床椅转移、洗澡等,并持之以恒。

1.3 观察指标

(1)FMA评分。采用Fugi-Meyer(FMA)评分量表从50个维度分别对患者的上肢、下肢功能进行评定,评分越高说明肢体运动能力越好[2]

(2)护理满意度比较。采用我院自行编制的护理满意调查表,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

1.4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3.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行χ2检验,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采用(X±S)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FMA评分比较

观察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FMA评分比较(分,X±S)

组别

例数

上肢

下肢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对照组

35

41.02±2.31

54.25±3.38

35.96±3.14

58.56±2.85

观察组

35

41.21±2.55

68.67±3.18

36.07±3.24

70.44±2.69

t

/

0.748

8.569

0.157

9.428

P

/

0.214

0.000

0.948

0.000

2.2 两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满意度比较[n(%)]

组别

例数

非常满意

满意

不满意

满意度

观察组

35

18(51.43)

15(42.86)

2(5.71)

33(94.29)

对照组

35

10(28.57)

18(51.43)

7(20.00)

28(80.00)

X2

/

8.246

P

/

0.001

3 讨论

脑梗塞患者梗死部位的神经功能基本无法恢复,但其梗死部位周围有缺血性半影,如果及时恢复血液供应,神经细胞将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临床研究发现患者发病后1个月内机体自我修复能力最好,因此早期的康复护理可以促进脑侧支循环的构建,加强脑细胞或邻近组织的补偿或重组,促进脑组织的“可塑性”[3]。本研究对我院患者从心理康复、卧床康复、离床康复三个阶段进行系统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有效调动周围神经细胞让脑功能重新塑造促进肢体功能及语言功能的恢复,结果显示观察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患者由于疾病的原因经常产生消极心态,治疗的积极性及依从性较差,为了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及护理效果,本研究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心理康复护理抓住机会给予患者积极的激励,促进患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护理质量,从而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获得患者及家属的认可,结果显示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脑梗塞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能够有效锻炼肢体及语言功能的恢复,预后效果明显,获得患者及家属的肯定,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凌清.早期康复护理在脑梗塞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03):70-72.

[2]唐学梅,王瑜,李彦.早期康复护理在脑梗塞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NIHSS评分影响评价[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25):87.

[3]陈洁,宋佳.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梗塞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2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