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文旅背景下的历史街区更新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05
/ 2

新型文旅背景下的历史街区更新策略

朱宇宁

中社科(北京)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新疆分院 830000

摘要:历史街区是城市历史的缩影,对于城市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新型文旅背景下的历史街区更新是城市规划和设计领域的重要议题,关系城市的历史传承、文化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本文从新型文旅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了的历史街区更新策略,并为此提供了一系列有益的思考和建议。通过平衡本土文化、现代需求以及可持续发展目标,能够制定更为全面和可行的策略,确保历史街区在变迁中保留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另外,政府、规划者、设计师和街区居民应通力合作,共同推动这些策略的实施,使历史街区在未来焕发新的活力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型文旅;历史街区;更新策略

引言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以及新型文旅模式的出现,历史街区更新有了新的时代要求。将城市历史街区更新和新型文旅模式相结合,既符合当下的城市发展趋势,有利于城市旅游的发展,又有利于提升城市活力,扩大城市知名度,促进经济发展。另外,历史街区的改造效应影响着中心城区的综合服务功能,代表着城市文化服务业和地方特色商贸的发展,历史街区的商业化更新与其保护更新不是形成对立面的根本,在尊重历史保护要求的基础上合理进行商业开发,使之遵循现阶段城市商业、文化旅游市场的商业规律和市场规律,才能使以文化旅游为主的历史街区进行良性运转,更好地实现历史街区借助商业化保护更新产生其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及经济价值。

1新型文旅背景下历史街区更新现状

1.1片面追求规模和速度向高质量转更新变

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一直过分追求更新速度和开发规模,忽略与城市整体发展的关系。城市空间的新旧交替日益增多,振兴城市过程中如何以健康可持续的方式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目前众多城市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历史街区更新运营方式与传统房地产增量开发市场有着巨大差异,不再是对比速度、规模,而是注重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宜居性和便利性,注重生产、生活和生态的融合,更是注重提升城市综合运营的软实力,这将是一条城市提质升级和重焕活力的突围之路,也是一条加速城市发展全产业链条联动的崭新赛道。历史街区更新实施要做好顶层设计,通过合理判断城市规模和人口密度,对城市布局进行优化,对城市功能进行完善,提升人居环境质量。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和城市灵魂。同时加快建设和改造以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通过调整城市结构和功能、改善生态环境、重建城市形象等方式,保持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步伐,有效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实现更高效、更公平、更安全和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新维度。

1.2忽视民众关注向人民为中心城市更新转变

以往我国大部分历史街区更新项目较少建立与市民沟通交流的平台,缺少市民参与机制,缺少收集民众意见的过程,政府、开发商和市民之间的沟通不足,导致各方之间存在误解,甚至冲突。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更新措施难以获得公众的接受与支持。政府、开发商和居民之间的信息和权利存在不对称,居民的要求没有得到有效的满足和实施。市民内部组织不成熟、认知外部力量与适当利用的能力不足,面对矛盾与不解时陷于被动,不能持续跟进。历史街区更新改造涉及到千千万万普通市民,关系到其切身利益,因而必须大力推进公众参与,让市民参与到整个城市更新过程中去;充分重视发挥社会功能,进行民意调研和民意沟通工作。设立相应的社会机构进行长期专业的调研、互动、公众参与工作。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满意。群众和利益相关者能够与规划者、设计师和政府部门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制定适应街区需求和利益的更新策略。这种共同决策的过程可以促进利益的平衡和决策的共享,确保更新策略符合街区的整体利益。

2新型文旅背景下的历史街区更新策略

发掘城市文化底蕴,把握好增强文化自信的着力点,以历史为脉络,以文化为元素,以创新为引领,以品质为根基,塑造街区的风貌和业态,打造城市的人文客厅。

2.1以历史为脉络,擦亮街区主题定位

历史街区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遗产,了解文化街区的起源和发展,找到其独特之处,能够更好地定义其文化特色和价值,使其在城市中更具辨识度,避免同质化现象的出现,通过深入研究街区的历史文化,以其历史价值为核心表现力,在历史街区更新中营造场所的精神和延续地方的文脉,点亮街区的主题和定位。

2.2以文化为元素,走出文旅融合之路

通过收集和整理街区的历史文化资料,包括建筑、文物、传统工艺、历史故事、环境要素、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挖掘提炼出街区独特的文化元素,将这些元素融入文化街区的场景营造和业态落位中,增添街区活力,营造场所精神,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街区的历史背景和文脉。

2.3以创新为引领,满足游客味蕾需求

在历史街区更新中,街区在外观上保持历史风貌的统一,同时做到场景及业态新方式、新手法输出,融入年轻化的元素及消费方式,为文化街区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意,打破传统街区的边界,连接人与街区的纽带,打造创新融合、互动沉浸的街区空间。老坛装新酒,在保持历史风貌统一同时,突出老街区文化韵味的特色,并从历史中攫取灵感,推出体验感、互动感十足的文化IP,不断丰富场景及网红店铺、节庆活动、互动表演、夜间经济等业态模式,增强街区的吸引力。

2.4以品质为根基,提供高效优质服务

优化街区的空间布局,完善街区市政基础设施、公共配套设施提升,不断推进街巷空间品质提升的工作。根据历史建筑的尺度、比例和布局,改善交通流线,组织多样慢行交通流线,增强街区内部的连通性和可达性,扩大公共广场和绿地,以提高街区的宜居性和可访问性。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引入现代技术,打造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在街区更新中融入数智化技术,帮助实现文化遗产保护和街区管理的现代化。采用生态景观设计原则,引入植被、雨水收集系统和自然通风,以改善空气质量,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并增加绿色空间,提供休闲和生态功能。

结语

中国的城市发展已迈入存量时代,历史街区更新既是建筑规划时代更迭的机遇,也是符合经济民生发展的趋势。历史街区见证了一个城市的发展和演变,承载着一座城市的发展记忆,记录着城市肌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和保护意义。然而,在城市发展和现代化的冲击下,许多历史街区面临着保护与更新的难题,如何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满足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成为城市规划者和设计师需要面对的挑战。因此,可以向街区居民传达历史街区的重要性和保护价值,加强其对地方特色和身份认同的认识,提高公众保护历史街区的意识,增强支持和参与,有助于增强居民身份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建立周边居民和游客与文化街区的情感连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街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所以,在新型文旅背景下加强历史街区更新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熊艳,胡小艺,姚博龙.基于新地域主义理念的荆楚风格建筑设计:以宜昌市龙泉古文化街为例[J].华中建筑,2017(10):100-103.

[2]裴立东,徐永利,李旻昊,等.新地域·旧传统:苏州古城悬桥巷五宅更新保护项目的探索[J].当代建筑,2022(11):92-95.

[3]汪丽君.广义建筑类型学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3.

[4]李洋.浅析新地域主义及其设计实践[J].城市建筑,2019(3):185-187.

[5]王建国.历史街区适应性保护改造和活力再生路探索——以宜兴丁蜀古南街为例[J].建筑学报,2021,(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