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编舞在小学舞蹈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05
/ 2

少儿编舞在小学舞蹈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朱嫒璇

深圳市宝安区弘雅小学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艺术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少儿舞蹈作为中小学教育中重要的艺术教育之一,不仅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还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气质与形体。但目前在小学舞蹈课堂中仍旧存在着课程没有统一教材,内容单一,缺乏灵活性,男同学较难接受等情况。本论文以少儿编舞在小学舞蹈课堂教学的运用为方向,从课堂实践各个方面为小学舞蹈课堂教学寻找一条道路。

【关键词】少儿编舞,小学舞蹈课堂教学,编创

由于儿童在表达感情中的思维活动和动作语言的提炼、运用以及表达方式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表现出与成人舞蹈有较大的差异。这些特点的形成,是由于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及儿童动作的发展规律和接受能力所决定的。传统的舞蹈教学,多数是教师找一个音乐,编好舞蹈动作,再用几节课的时间,将动作教给孩子。但此措施在实践中会产生以下几个问题:一、教授的动作内容偏女性化,部分男同学不愿意接受;二、老师设计的动作过难,学生难以掌握;三、传统的教授及动作模式磨灭了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等。

因此笔者认为,在小学舞蹈课堂中实施少儿编舞教学的实践,让学生愿意创编、懂得创编、喜欢创编到最后的善于创编,或许是一条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在日常的舞蹈常规课堂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注意学生主体性的作用,在弘雅小学二年级6个班的形体课上,做了将少儿编舞的权利完全交给学生的尝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兴趣。期末总体效果良好,极大地吸引了孩子们学习舞蹈的兴趣,也激发了他们创作的积极性。接下来笔者将从以下几点讲解具体的实施步骤。

一、编舞歌曲选择

歌、舞、戏、话相结合,表现形式多样性,是儿童舞蹈形式的特点。儿童由于受到思维能力、生理机能、表达能力的限制,单独靠舞不能完整地、尽情地表达出他们的情感。儿童在做动作中,常常嘴里哼着歌;在唱歌时,也经常情不自禁随着音乐手舞足蹈。他们经常用语言补充和指导自己的行动,推动自己的思维。所以,选择编舞的音乐非常重要,节奏要鲜明,形象要突出,动作要与音乐密切结合。创编动作前,学生必须先将音乐反复唱熟,才能根据音乐的速度、力度、情绪、节奏等编动作。

为此,笔者在课前充分了解二年级学生的音乐学情,选择有一定的熟悉度,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创作的欲望的歌曲。

最后,笔者选择了花城版一年级的歌曲《海娃变油娃》和二年级的《卖报歌》,作为少儿编舞的选曲。熟悉的旋律能调动起学生的参与欲望,也能减轻学生在编舞过程中记忆歌词、节奏、旋律的负担。

二、年级赛事激励

为了激发全年级学生的参与度,笔者在年级中设立了编舞比赛活动。先让一个接受程度较好的班级进行了编舞尝试,并将编好的舞蹈录下来给其他班级的同学观看。并让各班选择是直接学习这个班编排好的舞蹈动作,还是自己编创一个独一无二的、只属于自己班级的舞蹈。无一例外,在举手表决中,90%的同学都选择了自己编排舞蹈。这一举措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激发了部分男生的小“斗志”,解决了部分男同学不愿意接受舞蹈课的难题。

三、创编方法的教授

儿童的心理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认识事物比较依赖于生动、鲜明的形象,思维也比较简单、单纯。因而少儿舞蹈的内容也比较浅显、清晰、简练。老师首先应降低少儿舞蹈编创在儿童心中的难度,强化少儿舞蹈的创造性,弱化技巧性。用简洁的语言将它变成简单的事情,建立孩子的自信心,鼓励创新。

首先,老师引导学生对生活动作与舞蹈动作进行观察比较,识别其中的艺术要素。然后引导学生从歌词入手,根据词意想出动作,用现有的生活经验去试着编创。再带领学生将动作“夸张”化,并在“夸张”中保留舞蹈的美感。接下来再引导学生,根据歌曲的节拍、节奏确定动作的律动次数和力度。最后再融入歌曲的情感,加上相对应的表情。一连串的课堂设计都在不断地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脑力劳动。当学生逐步地解决小难题,掌握了创编的基本方法后,舞蹈编创就不再是难事。

四、动作的挑选和整合

儿童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为主,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刚刚萌发,他们的注意力易转移,好奇心强,易幻想,喜欢模仿。但是“喜欢模仿”这一特点,也成了学生尝试编舞路上的一个“绊脚石”。很多学生会不自觉地模仿周围的动作而放弃了自主思考、创新的机会。

此时,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求“异”。一个班的学生根据1小节编出了属于自己的动作后,笔者会分4组进行检查,在小组中挑选少见、特别的动作。老师对该动作造型特点、运动轨迹、力度非配、大小幅度等方向进行点评。带领学生了解动作的形成及评价方式。然后每组将挑选出的特别动作进行集中展示,由全班同学投票选择自己喜欢的动作。接下来由创作的学生当小老师,将动作教给全班同学。最后,老师再带领学生歌曲的节奏来连接所有动作,确保动作衔接要流畅,四肢能协调配合。

五、课时分配

就《海娃变油娃》歌曲来说,全曲共有12个小节,时长为30秒。按照40分钟一节课的时间,二年级的学生在2个课时就能将所有的动作编完,并能够边唱边跳地演绎出来。为了使效果更加的完美,也让同学体验舞蹈的别样美感。教师可以再运用1至2个课时用各班的动作进行卡农艺术处理及队形变换的尝试。

而《卖报歌》的旋律具有重复性,三段歌词都有不同的情绪。笔者先运用了一个课时,带领学生体验第一段开心的段落,再让学生自主编创第二段伤心的段落。最后学生们都能够在听赏歌曲《卖报歌》的过程中,根据相关歌词、情绪编配相应的基本舞蹈动作。

六、期末考核与调研

在进行少儿编舞在小学舞蹈课堂教学的实践时,需要充分的考虑舞蹈教学行为是否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学生是否有意愿继续进行新的编创尝试。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在日后的教学中持续性的得到开发。

于是,在期末考核中,笔者让学生在本学年已学过的自编舞蹈《海娃变油娃》《卖报歌》,学习舞蹈《马兰谣》《闪烁的小星》《老爷爷赶鹅》《老鹰捉小鸡》中选择其中一个进行展示。在300名同学中,有80%以上的同学都选择了自编舞蹈,且男同学占多数,这从侧面反映了通过主动参与少儿编舞的过程,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动作,还萌发了创造新舞蹈语汇的愿望。

从其他老师的角度来审视这堂课,《卖报歌》课例荣获得了宝安区中小学科录像课评比一等奖,也有幸被兄弟学校作为特色课例在科组会议上进行分享。这是对笔者的一个肯定,也对笔者往后的教学实践起到了激励作用。

七、结语

回顾以上教学实践,这样充满自主性的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积极性,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在相互观摩的过程中,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上进心、责任心、集体荣誉感和集体观念。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还会不断的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激发学生对舞蹈艺术的探索和追求。

【参考文献】

[1]苗燕.舞动童心——对舞蹈普及教育中少儿舞蹈创作的思考[J].新一代(下半月),2011,5(10):240,246

[2]陈丹丹.论少儿舞蹈编创的重要性[J].音乐时空,2014,6(11):141-141

[3]林东国,探寻少儿舞蹈编创的继承与创新[J].魅力中国,2011,4(9):259-259

[4]穆保燕.浅析少儿舞蹈“童心”与“童趣”的关系[J].戏剧之家,2011,1(1):41-43

[5]刘水清.小学舞蹈教学浅议[J]. 小学教学参考,2008(06)

[6]陈亚琴.探讨编舞在舞蹈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剧影月报》2013年:111-112

[7]陈琰峰. 浅议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舞蹈对学生身心的影响[J]. 小学教学参考,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