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人民至上的理论内涵、基本逻辑与践行要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04
/ 3

坚持人民至上的理论内涵、基本逻辑与践行要义

欧阳慧敏

安徽金寨干部学院(中共金寨县委党校)

摘要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指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其中,坚持人民至上位于第一位,可见其重要性。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价值理念,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我们要深刻领会人民至上的精髓,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推动人民群众更好地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关键词:人民至上;价值理念;实践;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依靠人民创造了历史伟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中。一旦脱离群众,背离了群众路线,将会一事无成,甚至走向衰败。因此,把握好坚持人民至上的理论内涵、基本逻辑与践行要义,对于新时代我们党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坚持人民至上”的理论内涵

坚持人民至上的理论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第一,坚持人民地位至上。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我国《宪法》明确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牢记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这无一不鲜明彰显人民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至高无上的地位。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改革和建设,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克服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我们党依靠人民进行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建立了井冈山红色政权、带领小岗村进行改革等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党获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实际行动,是紧紧依靠群众、团结群众的结果。另一方面,我们党工作的好坏,不是由自己说了算,而是要由人民来评判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重申“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如果脱离群众,是非常危险的,最终会被历史所淘汰,被人民所抛弃。

第二,坚持人民利益至上。马克思的一生都在追求人类的解放,为工人阶级谋利益,而工人阶级代表的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不是少数资本家,离开了群众,工人阶级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必要。中国共产党一直和人民站在一起,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无论是抗击洪涝灾害、抗击地震还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共产党都在第一时间作出全面部署安排,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一线指挥,并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和人民群众凝聚在一起,冲锋在前,深入一线,任何时候都把老百姓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全国上下拧成一股绳,战胜了一系列自然灾害,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和老百姓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第三,坚持人民向往至上。中国共产党从群众中来,也要到群众中去,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性质决定了我们的党是要为人民谋幸福、谋利益的。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们告别了过去物质匮乏的时代,人民不仅需要吃得饱,还要吃得好,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期盼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现如今,中国共产党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在医疗、就业、教育等保障方面更多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使经济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二、“坚持人民至上”的基本逻辑

(一)坚持人民至上是坚持群众史观的核心要义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占统治地位的理论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开始真正为人民谋利益谋解放,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马克思主义是为人民争取自由、谋求解放的伟大理论。人民至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本质要求,蕴涵着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与发展,是党的群众路线一以贯之的根本遵循,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价值取向,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百年不变的初心与使命[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这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核心要义。正如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所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又进一步对人民至上进行了更为系统的阐释,列宁也对马克思的人民至上的思想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具体化为党的群众观点。

在之后我们党的奋斗历程中,始终把群众观点牢记心间,并转化为具体的实际行动。

(二)坚持人民至上是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们的“根”和“魂”,深深扎根于我们的思想中,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承担起传承的使命,同时也要对其进行深入发掘和研究,不断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前进的力量。有关民本思想,我国古代思想家早已有过大量的相关论述,其中,《尚书》谈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也就是强调人民是国家的根本。《三国志·吴书》中也提到,“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民安则君安,民乐则君乐。”即认为民众是国家的根本。作为一国之君,应该关心老百姓的生活,关心老百姓的生命。老百姓安定了,君王也就安定了,老百姓过得很幸福,君王也会过得很幸福。孟子的《尽心章句下》中提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人民群众是基础,是根本,老百姓君王更加重要。《张子语录·语录中》提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即为天地确立起生生之心,为百姓神神指明一条共同遵行的大道,继承孔孟等以往的圣人不传的学问,为天下后世开辟永久太平的基业。以上这些都是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体现,也是我国古代仁人志士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为我们如今对人民至上的理解提供了理论遵循。我们党要不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营养,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原先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实现超越,为我们的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建设添砖加瓦。

(三)坚持人民至上是赢得人民认同的重要经验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强调指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而又古老的民族,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且文化从来没有断过流的国家,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曾经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为整个人类的发展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随着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西方列强开始入侵,而后开始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我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生活苦不堪言,中华民族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为了挽救人民于水火之中,无数有志之士上下奔走,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无政府主义、达尔文主义等都无法改变社会现状。就在这时,中国产生了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确立了自己的目标,是为老百姓谋幸福,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斗,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努力后,带领中国人民过上了好日子。党百年奋斗实践表明:坚持人民至上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民心是赢得“政党认同”的标尺。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以实际行动赢得民心,进而赢得深沉而坚定的政党认同。

(四)坚持人民至上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
2023年3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强调:“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是决定性力量。”我国从过去的一穷二白发展到今天的小康社会,离不开人民的不懈奋斗,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我们站起来了,随着改革开放号角的吹响,我们富了起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实现了强起来。如今,中华民族正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我们放眼世界,提出了“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倡议,我国的发展也步向了快车道,实现中国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成为了我们的目标追求,而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必须坚持人民至上。

三、“坚持人民至上”的践行要义

(一)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第三个专题以“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为题重申“民心是最大的政治”。[[2]]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也是人民至上的集中彰显。人民的拥护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我们取得今天这样辉煌的成就,离不开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正是始终能够代表人民利益,汇聚广大人民力量的政党,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全心全意跟党走,广大人民群众才能维护好、实现好和发展好自身利益。[[3]] 进入新时代,我们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中国共产党始终做到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盼人民所盼,敢于自我革命,着力解决人民群众遇到的各种问题,牢记党的宗旨,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人民群众关心的就业问题、医疗问题、社保问题、养老问题等方面,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应对解决措施,用实际行动保障和改善民生,使老百姓关心的每一件事情都有着落。

(二)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人民群众蕴藏着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出来。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伟大梦想精神、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多向人民群众学习,把人民群众当作老师,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加强学习,增强自身的本领能力,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做到干事创业,深入一线调查学习,尊重群众,了解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诉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切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

(三)坚持人民至上,必须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方向迈进

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的愿望,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共同富裕仅仅指的是物质生活的富裕,它包括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也不是少数人的富裕,指的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真正做到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路上,我们党紧紧团结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带领人民改革开放,再到实现脱贫攻坚,再到小康社会的建成,为共同富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我们也要认识到,目前我国社会的不平衡不发展的问题仍然很突出,东、中、西部发展差距很大,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协调,因此,要实现共同富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中国共产党会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带领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总之,坚持人民至上是我们党能够发展壮大的根本所在。因此,必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继续保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把握好人民至上的立场观点方法,最终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


[[1]]韩延明.人民至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J].党建,2022(07).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57.

[[3]]陈曙光.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J].人民论坛,202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