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如何体现师生的“双主体性”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04
/ 2

高中历史教学如何体现师生的“双主体性”的研究

周权斌

永德县第一完全中学 云南永德 677600

【摘要】伴随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改革与推进,历史教师需要用心灵的体验传授知识。让高中生在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掌握高中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学中让师生互动,体现师生的“双主体性”极为重要。本文主要从问题的提出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师生定位,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体现师生的“双主体性”三个方面简单地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中历史 历史教学;“双主体性”

长期以来,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地位和作用人们存在模糊的认识:一种是把高中历史教师视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则是客体。认为高中历史教学过程完全由历史教师确定,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另一种是把高中生视为高中历史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则是“客体”,由学生自由学习。这两种观点都不能弄清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师生两大“主体”之间的辩证关系及交往互动的本质,把师生人为的对立起来。这样,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不利于师生共同发展。那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师生的“双主体性”呢?笔者通过多年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确定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师生定位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高中历史“双主体性”课堂教学是师生指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互动过程。是“教”与“学”的统一活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就是探究问题的活动,师生皆为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有意识地展示历史问题的活动中,给学生提供各种能产生真实感的历史情境中。恰当地指导帮助学生,给学生创造反省活动过程和再认历史事实的机会,以提高学生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趋势及评价历史事实的能力。学生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主动参与探讨历史问题的活动,形成历史概念。探索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反复思考、领悟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与偶然的联系。辨别现象与本质的区别,并能提出问题,获得新的洞察力。师生在教学活动的交往互动过程中形成了民主、和谐的“学习共同体”。

二、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营造民主和谐有序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要掌握历史知识,全面认识历史事件,就必须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来学习历史。这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与帮助。一方面鼓励学生尽可能去针对教材自提问题、自主探索、自我发现、自主反省。另一方面,由于学生是不成熟的主体,对一些难点抽象问题难以理解和把握。因此,教师应营造一种民主和谐有序课堂教学的氛围。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用探索性语言代替结论性陈述,引导并促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发展历史思维能力,师生互动,体现师生的“双主体性”。

三、指导学生大胆自主探索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自主探索,一定要有教师的指导。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教师必须做到“精、新、深。”“精”即精讲基础知识、重难疑点。“新”指教师有选择的介绍新观点、新成果。“深”指在学生接受的前提下,对学生设置一个学习“障碍”,驱动他们的“内部诱因”。如:在进行《明治维新》教学时,学生对亚洲强国日本的起步历史很感兴趣。我精点出背景,经过和影响等教学要点后设置“障碍”:为什么明治维新成功了,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却失败了?有何启示?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后,学生发现课本上介绍的“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中,发现忽略了其成功的经济因素。即:日本在“明治维新”前工业就很发达,导致维新派力量很强。因此,我对学生自主探究表示赞赏并提出新观点:“明治维新”成功了,日本从此成了亚洲强国。“戊戌变法”失败了,中国仍继续半殖民半封建的历史。“戊戌变法”失败给后人的启示:改革开放是正确之路,要不怕起点低,困难多,要抓住历史机遇。接着我要求学生找出与明治维新同一时期世界上的重大事件,看看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找出主要有德意志统一、美国内战、俄国1861年改革,学生一时看不出来什么问题,此时我鼓励学生大胆自主探索,最终学生认识到此时世界各发达国家都在为资本主义继续发展开辟道路,因此走资本主义道路在当时是强国之路。亚洲只有日本成功了,所以它才成为亚洲强国。亚洲其他国家包括中国继续走封建老路,所以落伍于世界,尽管学生不能轻而易举地发现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在我的指导下,他们经过独立思考和探索有了“发现”,这的确能大大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四、创设疑问,合理评价每一位学生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结合各章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科学地设置疑问。这些疑问必须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的联结点和学

生的兴奋点,它既要概括教材的知识点,更要切合教材的重难点,能唤起学生应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和感知新课的兴趣。如《鸦片战争》,我设计疑问:有人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林则徐禁烟破坏了中英间的贸易伙伴关系。”此看法对吗?现行法律规定贩运多少毒品要判死刑?林则徐为何非要“禁烟”?二者有何区别?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原因有哪些?根本原因是什么?从中悟出什么道理?这些问题虽具有挑战性,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认真阅读并独立思考问题,如果有争议的问题我就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讨论,有时,还会出现师生正面的交锋。最后,由我进行评价或总结问题。这样做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运用理论知识和相关史实。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也颇有裨益,同时也充分体现师生的“双主体性”。

五、尊重学生的差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高中生群体具有个体差异性,我们应积极主动地观察、分析、思考个体所反映出的差异,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前提下,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在问题情境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时,我们应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要求,安排不同程度的练习,供不同程度的学生选择。我们应多采取分组学习、讨论、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等教学方法,应到学生中去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指导他们学习。我们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应采取不同的标准,对学习有障碍的学生,应及时进行鼓励和肯定,应看到其“闪光点”,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总之,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师生的双边活动,应该注意灵活运用式教学,教学中既有教师的“设疑”,又有学生的“求疑”、“解疑”的应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育创新,才能培养出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书目

 1郑和钧  论历史教学中的互动式教学【J】教育研究 20050414-15

   【2】江晓伟  对高中历史课堂中互动教学的认识【J】教育学刊2007(02)21-22

   【3】孙立海 高中历史教学法初讨【J】历史教学2008(04)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