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消化道息肉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03
/ 2

胃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消化道息肉疗效观察

梁正武

六盘水市人民医院 贵州 六盘水 553000

摘要目的:评估胃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消化道息肉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22年6月—2023年6月收治的120名消化道息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60)和对照组(n=60)。研究组接受胃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而对照组则采用传统的开腹手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在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VAS评分和住院时间等手术相关指标上都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并且研究组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传统的开腹手术相比,胃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消化道息肉具有更好的疗效和更高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消化道息肉;胃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术后VAS评分;并发症率

消化道息肉多发生于结肠和直肠等部位。如果不及时治疗,消化道息肉可能会引起出血、疼痛和其他严重并发症,甚至发展为恶性肿瘤。胃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是一种有效治疗消化道息肉的方法,它具有微创性、安全性高、手术时间短等优点[1]。为了评估胃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的疗效,许多研究已经进行了观察和分析。本文就胃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消化道息肉的疗效进行观察和总结,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帮助患者更好地治疗消化道息肉。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消化道息肉患者(2022年6月—2023年6月)为研究对象,把入组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对照组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范围25-70岁,平均(47.50±11.25)。研究组男性40例、女性20例;年龄范围24-69岁,平均(46.50±11.25)。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没有发现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因此具有可比性。医学伦理委员会对研究方案进行了严格的审核和批准,确保了研究过程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1.2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年龄在18岁以上的消化道息肉患者;经过胃镜或结肠镜检查证实患有消化道息肉,病理学检查结果为良性;治疗前无出血倾向和抗凝药物使用史;患者能够理解治疗方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病理学检查结果为恶性或未确定性病变;孕妇或哺乳期妇女;存在出血倾向或正在使用抗凝药物;心血管、呼吸系统、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不全的患者;有严重的心理障碍或认知障碍的患者。

1.3方法

对照组选择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术前准备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做好禁食禁水等准备工作;实施全身麻醉,确保手术期间无痛感;外科医生进行腹部切口,暴露出需要治疗的消化道部位,通过手术刀、电凝钳等工具切除或清除消化道肿瘤或息肉,将切除部位进行缝合止血,确保手术部位没有出血和漏气,转入术后监护室或病房,接受相应的术后护理和康复训练。

研究组实施胃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患者先接受胃肠镜检查,确定病变的部位、大小和性质,实施局部麻醉或静脉麻醉,确保手术期间无痛感。将胃镜或结肠镜经患者口或肛门插入,进入消化道内部。通过内镜观察消化道内部情况,寻找息肉或其他病变,并根据息肉的大小、形状、颜色等信息进行初步判断。使用吸引装置将息肉周围的水分吸引干净,根据息肉的大小和形状,调整电凝刀的功率,确保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于直径小于0.5厘米的息肉,可以直接使用电凝刀进行灼除。对于直径大于等于0.5厘米的息肉,先进行病理检查,判断息肉的良恶性,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进行电凝切除。对于较大的息肉,医生会先在息肉周围的黏膜下注射1∶10000的肾上腺素,然后使用圈套器将息肉收紧并提起,再次使用电凝刀将息肉切除。

1.3观察指标

(1)临床指标。观察两组术后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比较两组不同;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程度,使用一条10厘米长的直线,一端标有“无痛”,另一端标有“最痛”,患者可以在直线上标出自己认为的疼痛程度。评分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高。通常,术后VAS评分在4-6分之间被认为是轻度疼痛,7-9分被认为是中度疼痛,10分则被认为是重度疼痛[2]

(2)并发症率。统计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生并发症的情况,计算对比总发生率。

1.5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的方式进行表示,并采用t检验来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对于计数资料,以n(数量)和%(百分比)的形式呈现,并通过x2检验来探索两组之间的不同。以P值小于0.05作为判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依据。

2.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研究组在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VAS评分和住院时间等手术相关指标上,均表现出比对照组更好的效果,这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x±s)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

(min)

术后排气时间

(h)

术后VAS评分

(分)

住院时间

(d)

对照组

60

75.56±23.50

45.61±7.52

3.58±1.35

10.60±4.41

研究组

60

35.61±15.32

26.85±5.60

2.45±1.02

6.50±2.25

t

12.525

11.526

5.636

5.521

P

<0.05

<0.05

<0.05

<0.05

2.2两组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情况比较

研究组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上比对照组低,而且这种差异在统计学上是显著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情况比较[n(%)]

组别

例数

穿孔

出血

腹痛

总发生率

对照组

60

2(3.33)

3(5.00)

3(5.00)

8(13.33)

研究组

60

0(0.00)

1(1.67)

1(1.67)

2(3.33)

X2

5.560

P

<0.05

3.讨论

消化道息肉是一种消化道内的良性病变,通常是由于慢性炎症刺激引起的局部黏膜增生肥厚而形成的。消化道息肉可以分为肿瘤性和非肿瘤性两种类型,其中肿瘤性息肉有癌变的可能,因此需要及时治疗。

常规开腹手术是治疗消化道息肉的一种方法,可以直观地看到腹腔内的情况,找到病因,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但是,常规开腹手术也存在一些缺点,如术后容易出现程度不等的肠粘连甚至导致肠梗阻,创伤较大,术后患者的不适症状较明显,恢复时间相对较长。相比之下,胃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是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该方法使用高频电凝刀在胃肠镜下进行操作,可以切除息肉并对其进行病理检查,以确定是否已经癌变。胃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等优势,患者术后恢复较快[3]

    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和采用传统开腹手术的对照组相比,采用胃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的研究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明显更短,VAS评分也相对更低(P<0.05),说明胃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具有更快的恢复速度和更低的疼痛程度,是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该方法可以在内镜下精确切除息肉,减少了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同时也减少了术后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了患者的痛苦。另外,通过对比发现,研究组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胃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消化道息肉的术后并发症风险相对较低,安全性较好。

综上所述,胃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在治疗消化道息肉时具有显著优势,不仅手术时间短、恢复快、疼痛程度低,还具有更低的术后并发症风险。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对于符合适应症的患者,推荐使用胃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作为治疗消化道息肉的首选方法。需要注意的是,该治疗方法仍存在一定的操作难度和风险,需要由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操作,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谭丽,何咖鲒,李霞.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高频电切术治疗消化道无蒂息肉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内镜杂志,2021,027(007):53-58.

[2]刘君.无痛消化内镜下高频电刀治疗胃肠息肉的效果观察研究[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22(S1):684-685.

[3]邵晓朵,余少敏,陈如君.无痛消化内镜下高频电刀治疗胃肠息肉临床效果及并发症分析[J].生命科学仪器,2022,20(S01):3-3.

作者简介:梁正武,1995-01,男,侗族,贵州省石阡县大学本科,主治医师,主要消化内镜相关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