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药饮片流通监管问题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03
/ 2

基于中药饮片流通监管问题分析

黄晓茵

(江门市江海区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广东江门 529000)

摘要:中药饮片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然而,近年来中药饮片市场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给人民群众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加强对中药饮片流通市场的监管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多个方面入手,针对中药饮片流通监管的问题与应对策略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推动中药饮片市场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药饮片;流通;监管;问题;对策

中药饮片流通监管是指对中药饮片在流通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和管理的活动,其目标是确保中药饮片的质量、安全和有效性,保障患者的权益,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研究中药饮片流通监管问题与对策,不仅可以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还可以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推动医药产业创新升级,增进社会公众对中药的信任度。

一、中药饮片流通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跨地区监管协同不足

中药饮片流通监管在不同地区间存在标准和政策的不一致,导致了监管的不连贯,这种差异会在跨地区中药饮片的流通过程中引起混淆,甚至可能导致监管漏洞。例如,一些地区可能在监管体系完善性、监管人员专业性、现代监管技术应用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执行监管时可能导致效果不均,为不法分子提供可利用的空间,地区差异可能导致一些不达标的中药饮片流入市场,对消费者健康构成威胁[1]。此外,跨地区间监管协同机制的不完善导致各地区间的管理部门和监管机构在沟通和合作上存在不畅和不及时的问题,信息交流障碍和资源共享不足,造成了监管工作的盲区和漏洞,使得不法分子能够通过跨地区的流通渠道逃避监管,给中药饮片市场带来更大的潜在风险。

(二)监管技术手段滞后

传统的监管技术手段面对现代化、高科技的中药饮片制造和流通过程中显示出较低的适应性,尽管中药饮片的生产和流通采用了先进技术,监管部门的技术手段却相对滞后,造成监管盲区,难以及时有效地发现和解决新型违规行为,影响流通安全[2]。监管技术滞后也体现在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方面,尤其是在处理涉及生产监控、产品质量、流通环节的大量数据时。目前,市面上大部分中药饮片流通常使用大包装,一旦拆除外包装,放入药斗后,容易发生批次混合、“身份不明”等问题,无法实现中药饮片全流程可溯源。监管人员除了通过肉眼辨别性状和开展监督抽检工作,难以通过先进技术或有效数据去辨别和分析中药饮片的来源、效期等,监管工作缺乏精度和效率。

(三)监督执法难度较大

中药材违法取证难度大,且处罚难以落实,导致不法分子在权衡利弊后仍选择违规行为。不法生产商或经销商使用劣质原料或非法添加物来降低成本,但监管部门在中药饮片流通领域取证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如辨识非法成分的技术难度和追踪原料来源的复杂性,导致相关的行政或法律处罚往往难以有效实施,即使违法行为在流通领域被发现并予以处罚,但其罚款金额相对较小,无法形成有效的震慑作用,因此尽管违法行为会被处罚,但由于违法行为难以被发现或者违法所得远大于处罚成本,不法分子仍愿冒险从事违规行为,造成流通中药饮片的质量风险[3]。处罚力度不足导致监管失效,会大大降低监管部门的威慑力和打击效果,从而给不法分子造成处罚不严的错觉,严重威胁中药饮片流通市场的规范和安全。

二、解决中药饮片流通监管问题的有效对策

(一)加强跨地区监管协同,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监管部门应建立跨地区间的信息互联共享平台,这一平台可以由各地监管部门共同建立,整合和共享中药饮片流通过程中的监管信息,包括生产企业信息、产品质量信息、流通环节信息等,采用先进的云计算技术和大数据处理技术,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和交互,使各地监管部门能够快速获取和共享跨地区的监管数据,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预警和处置,提高监管工作的精准性和反应速度[4]。监管部门还应建立跨地区监管部门之间的联合工作机制,包括定期召开跨地区监管会议、建立联合执法小组等形式,促进各地监管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合作,通过联合工作机制,不同地区的监管部门可以分享经验、协调行动,共同制定跨地区监管方案和应对策略,同时,还可以设立跨地区的联合巡查机制,对重点地区和重点企业进行联合监管巡查,加强对中药饮片流通环节的监督和管理,防范潜在的违规行为。

(二)创新监管技术手段,研发智能监控系统

监管部门应采用物联网技术和智能传感器建立智能监控系统,通过在关键节点安装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测中药饮片的生产、贮存、运输等环节的关键数据,如温度、湿度、光照等信息,并将数据传输至监控中心,基于物联网技术,智能监控系统能够实现对中药饮片流通全过程的实时监测和追踪,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系统能够及时预警并触发相应的应对措施,保障中药饮片质量和安全[5]。为强化流通监管,实现全流程溯源,监管部门应明确规定中药饮片采用5g、10g等常规用量进行最小包装分装,确保中药饮片以独立包装、不拆零的方式销售,并采用条形码技术,确保每一包小药材都有其独特的“身份证”,有助于追踪产品来源和流向,为监管提供技术支持。同时,监管部门还应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智能监管分析系统,利用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对海量的监管数据进行智能处理,对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的分析,智能监管分析系统能够发现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和潜在的风险点,预测出现的问题,并提供智能化的监管建议和决策支持,此外,智能监管分析系统还能够不断学习和优化,提高监管工作的精准性和效率,为监管部门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三)加大处罚力度,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监管部门应建立严格的法律法规,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通过修订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中药饮片生产、流通环节中的违规行为和相应的处罚标准,提高处罚金额、加大法律责任和刑事处罚力度,如对于生产假冒伪劣中药饮片、虚假宣传、违规添加药物等严重违规行为,可根据法律规定,加大处罚力度,对违法企业采取罚款、吊销资质、刑事处罚等惩戒措施,确保违法成本高于违法所得,有效遏制不法行为[6]。监管部门还应完善举报和监督机制,建立在线举报平台或举报热线,鼓励公众、从业人员主动参与监督和举报不法行为,加强对举报信息的核实和处理,保护举报人合法权益,奖励举报行为,建立监督机制,对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和流通环节进行定期抽检和监督检查,加强对违规行为的发现和处理,保障中药饮片质量和安全。

结束语:

本文从多个角度对中药饮片流通监管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然而,由于中药饮片市场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仍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进一步完善监管机制,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未来,呼吁相关部门和企业加强自律和协作,共同推动中药饮片市场的规范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本军.中药饮片流通监管问题探究[J].中国市场监管研究,2023(8):73-76.

[2]丁瑞琳,蒋蓉,邵蓉.获益与风险视角下的地标中药饮片跨省流通监管问题分析[J].中国药房,2022,33(16):1921-1925,1930.

[3]郤庆,庄俊嵘,王嵩,等.基于数字化溯源技术的中药饮片院内流通管理平台构建[J].中国药业,2023,32(12):9-13.

[4]毕琳丽,马冰洁,陆婉婷.中药饮片生产和流通企业质量控制中的实践和建议[J].上海医药,2023,44(15):61-65.

[5]翟巧利,朱秋珍,侯晓丽,等.中药饮片质量追溯体系构建的研究进展[J].安徽医药,2021,25(8):1485-1488.

[6]李耿,高峰,毕胜,等.中药饮片产业面临的困境及发展策略分析[J].中国现代中药,2021,23(7):1139-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