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厚教授对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治疗研究综述

/ 2

刘宝厚教授对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治疗研究综述

李斐    通讯作者薛国忠

兰州兰石医院   730060

紫癜性紫瘫症(SHP)是一种常见的侵袭皮肤、胃肠、关节及肾脏的疾病,常伴有荨麻疹及血管神经性水肿,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在春季和秋季发病率较高。SHP所致的肾脏病变被称作“紫癜性肾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慢性肾病,具有多种不同的临床症状,包括肾外症状和肾症状。最主要的症状就是血尿和蛋白尿,这种疾病的病理特征是病情比较顽固,容易反复发作,是否出现肾损伤以及病变的严重程度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近几年来,由于环境和气候的变化,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使该病的发病率有了明显的上升。目前临床上对此缺乏特异性的疗法,中药具有显著的疗效,尤其是对蛋白尿的有效控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作一概述。

1病因病机

1.1风热侵袭

刘宝厚先生依据本病起病急,变化多,临床表现复杂,皮肤紫癜性瘙痒,多因上感所致,故提出“木”病应属于“风”类;其初期色泽多为赤紫色,鲜艳似锦,或伴有喉肿,此为“热”。风热袭膝,自表而内,透入营血,火焚其络,故血不能行,溢于脉,郁于筋络之中,即为青紫斑或乌紫斑。《医学心悟》中说:“时气发斑者,天时不正之气也,人感之或憎寒壮热,发为斑疹。”《诸病源候论》中说:“风邪入于少阴则尿血。”风寒入肺,湿热入肾,肾不能收敛,便会出现蛋白尿。另外,风寒入体,既是致病的诱因,又是其复发、恶化的主要病因。病人在受风寒侵袭时,往往会出现反复出现的青紫症状,如血尿、鸡蛋自尿等。尤其是在风热侵袭、喉咙疼痛、咳嗽、痰饮者,其症状加重更为显著。有些患者还会出现肾脏损伤的情况。所以,如何正确及时地处理风邪侵袭是治疗、护理和预防疾病的关键。

1.2湿热内炽

在研究中发现,很多变应性紫癜肾病患者均有“湿热蕴结”的病理基础。一是饮食不节,吃了太多的辛香和烈酒,导致了湿热。湿热蕴结,内外交冲,火损经脉,血溢于脉表。所以《诸病源候论》中说:“斑毒之病,是热气入胃。”其二,饮食营养不良,脾胃虚弱。这类病人由于脾胃虚弱,代谢失常,无法将食物转化为精细的物质,从而形成了湿热。儿童的形气尚未充盈,脾胃虚弱,加之喜吃油腻,体内有湿热,容易受到外界的攻击,两者相互影响,更容易诱发疾病的发生。  刘宝厚在多年的临床研究中,认为肾病大多与湿热证相关,因此,他提出“湿热证”在“木”发病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1.3癖热互结

《血证论》指出,“气血内藏,经脉受火,多处流血”是“紫癜性肾病的重要特征。乏力是紫癜性肾炎发病的主要病理结果,也是导致病情加重和反复的重要原因。阴毒可使人的血液变得粘稠,时间长了,就会变成毒素,毒素与血液混合在一起,就会变成疲劳,疲劳之后,就会破坏血管。因此,他提出“郁毒损络、瘀阻络”是其发病的重要病机。积血久留,不仅可使失血更甚,更可使气血受阻,使气化失常。气不能转化精气,不能排出,就会出现蛋白尿。水湿停滞,即为水肿。《血证论》曰:“血与水本不相离,病血者未尝不病水,病水者未尝不病血,血结亦病水,水结亦病血,又有癖血流注,亦发为肿胀者,乃血变为水之证”。刘宝厚教授对肾病患者进行了血流变检测,结果显示,许多肾病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血粘度,提示其贯穿于肾病的全过程。为此,他提出了"嗜血不除,肾气难复"的学术思想,在治疗上也非常注重活血化瘀的运用。

1.4正虚邪恋

如果长期滞留在体内,或者服用了一些补阳养阴的药物,就会损伤津液。血虚精亏者为尿血及蛋白;当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气血失行,阴伤及阳,就会出现阳气不足的症状。《医宗金鉴》曰:“青紫斑点,其色反淡,久则令人虚赢。”说明病情在某一时期,会从实转虚。另外,由于脾胃虚弱,容易受到外界的侵袭,六淫中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更容易趁虚而生;而且,由于体内的邪气不能完全清除,导致了湿气和血液的淤积,从而产生了一种燥热,这两种情况都会影响到脾胃和肾脏,所以才会出现一种阴阳相争的情况。变态反应性紫色瘫痪的发生速度很快,如果得到了正确的处理,那么皮肤上的斑疹、蛆血、便血、腹痛、关节痛等症状都会在短时间内得到缓解。

2中医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在中医“本木”学说的基础上,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收集到的病史、临床症状等数据,运用阴阳、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辨证的方式,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判定,从而确定病变的病变部位、病变性质、邪正两方面的情况,从而做出最终的确诊。我们将紫癜性肾炎(简称:风热夹癖)、风湿热夹癖(风湿热夹癖)、肾虚(肾虚)、脾肾亏虚(4)型。采用现代中医方法对其进行辨病,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其临床症状和病程特征,对其进行分类,并根据其不同阶段的具体情况,明确其主要的发病机制,再将其与辨病相联系,对其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分期、辨证、治疗。通过对“紫癜性肾炎”的整体认识,总结其病理机理,筛选经典方剂或经经验方,并依据其“邪”、“偏”、“偏衰”等特点,运用经典经验方,对其进行辨证、化裁。

3讨论

历代医家均将“紫癜性肾病”的发病原因归结于外感和内伤。所谓的“外感病”,就是指由风、湿、热、毒等因素所致,而内伤则是由于后天禀赋的缺乏,或是由于气血亏缺,或是由于饮食失调,素体热盛,导致体内湿热,热阻经络,从而导致了“痿血”。中医理论上以风热湿毒血癖等实邪为主要病因,肺、脾、肾三脏脏脏脏腑气虚或阴虚是正虚的主要表现形式。必须战胜五种因素,才能调和,才能达到和谐。”辨清虚实,对病情进行剖析,确定治法,方能使辨证分型,有针对性地进行肾病的治疗。“清热利湿”、“活血祛瘀”、“通络”是中医“紫癜性肾病”的主要治法,其分型是其重要的一环,虽各见其见,但大都具有共性。将中医证型划分为“血热妄行型”、“湿热内蕴型”和“郁血型”;临床上常见的虚证主要有:气阴两虚、肝肾阴虚、阴虚火旺、脾气虚弱、脾肾阴虚等。

结论

刘宝厚教授提出了对于紫癜性肾病的处理,首先要明确病情的分期,区分急性的活跃期和慢性的过渡,由于各个阶段的病因都不一样,之后才能运用中医的知识来对其进行辨治。要针对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疾病进行中医辨证,采用中医与西药相结合的方法。在每一个时期都配合使用活血化瘀药,可以使疾病得到明显的缓解,从而极大地提升了临床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思,薛国忠.刘宝厚教授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经验[J].中医临床研究,2023,15(02):82-85.

[2]陈玉铭,薛国忠,王庆苗.刘宝厚教授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举隅[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1,12(02):99-100.

[3]李建省.刘宝厚教授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经验[J].中医儿科杂志,2006,(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