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过程模拟与动力学机制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27
/ 2

泥石流过程模拟与动力学机制研究

第一作者;蒋林虹  通讯作者;巴净慧

云南地质工程第二勘察院有限公司 云南昆明 650218

摘要:泥石流是一种高速、高威力的山地地质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带来巨大的威胁。因此,对泥石流的过程模拟与动力学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泥石流形成机制、流动过程和行为规律的深入探究,可以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为泥石流的防治提供有效的参考。笔者旨在介绍泥石流过程模拟与动力学机制研究的进展。

关键词:泥石流;过程模拟;动力学;机制研究

引言

泥石流作为一种具有高速度和高致灾性的自然灾害,对山区地区的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产生了严重威胁。为了减少泥石流灾害的损失和提高防治效果,对其过程模拟与动力学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旨在介绍泥石流过程模拟与动力学机制研究的概况,并探讨其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1泥石流的特点

1.1高速流动

泥石流的高速流动给沿途的人类社会、建筑物和基础设施带来巨大危害。其高速冲击力可迅速摧毁房屋、压倒车辆,甚至导致山体和桥梁的崩塌。高速的泥石流还会破坏水利设施、电力网络和交通运输系统,对当地经济和社会活动造成严重影响。

1.2高含固率

泥石流中高含固率是指其中包含大量的固体颗粒,其固相含量通常在20%至80%之间。高含固率使得泥石流具有较高的密度和黏性,增加了其流动的阻力和冲击力。这种高含固率导致泥石流在流动过程中呈现出类似于半固体的特性,使其在流动和沉积过程中对人类和建筑物产生更大的破坏力。

1.3流态变化

泥石流的流态变化是指其在不同地形、坡度和流量等条件下,由液态向固态的相变过程,而产生的不同流态状态。这些流态包括膨胀流、薄层流、滑滚流和堆积体等。当泥石流处于较小坡度和较高粘度的情况下,流态可能更接近于固态,呈现出膨胀流或薄层流的形态;而在陡坡和流量增大的情况下,泥石流会变得更加湍急,呈现出滑滚流的特征。这种流态变化对于泥石流的流速、冲刷能力和破坏程度等具有重要影响。

1.4高侵蚀力和冲刷能力

泥石流具有高度的侵蚀力和冲刷能力,能够迅速搬运大量的土壤、岩石和碎屑,并对地表和河床进行广泛的冲刷和破坏。其高速流动和高含固率的特性使得泥石流能够有效地剥离、扩大和深化河道,甚至改变整个流域的地貌。通过冲击、剥蚀和磨蚀作用,泥石流可以迅速改变河流的走向、形态和水力学特性,形成堆积物、滩涂和新的河道。高侵蚀力和冲刷能力使得泥石流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构成巨大威胁。它们可以摧毁房屋、冲毁桥梁、堵塞河道,同时对农田和森林资源造成严重破坏。

2泥石流过程模拟与动力学机制研究的重要性

首先,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深入研究泥石流的过程模拟与动力学机制,可以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研究可以揭示泥石流形成和演化的机理,了解其运动规律和行为特征,为泥石流的预测、评估和防治提供准确可靠的科学依据。其次,风险评估与预警。泥石流是一种具有高速度和致灾性的地质灾害,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通过对泥石流过程模拟与动力学机制的深入研究,可以准确评估泥石流的危险性和潜在风险,并通过预警系统实时监测泥石流的发展态势,及时采取防范措施,降低灾害损失。最后,工程设计和防治措施。泥石流是山区工程和溪流治理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研究泥石流过程模拟和动力学机制,可以识别泥石流的影响范围和运动特征,为工程设计提供可靠依据。深入了解泥石流的行为规律,可以制定科学的防治措施,如堰塞湖爆破、抢险救援等,提高泥石流灾害的应对能力。

3泥石流过程模拟与动力学机制研究

3.1野外观测与实验

通过在泥石流频发地区进行野外观测,可以直接获取实地数据,从而深入了解泥石流的流动特性和行为规律。在野外观测中,研究人员会借助各类专业设备,如雷达遥感、激光扫描、高速相机等,对泥石流进行实时监测与记录。通过这些观测手段,可以获得泥石流的流速、流量、流态变化和冲刷速率等信息。还可以收集泥石流沉积物的样本,用于分析泥沙含量、粒度分布和固相含量等参数,进一步了解泥石流的组成特征。室内实验也是探究泥石流形成和流动规律的重要手段。在实验室中,研究人员可以通过设置物理模型和实验装置,在受控的条件下模拟泥石流的形成和流动过程。例如,使用水槽模拟降雨诱发泥石流的情景,或者利用旋转圆盘模拟泥石流在不同坡度和地形条件下的运动行为。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比对,可以深入了解泥石流的动力学机制,如流态转变、扩散和沉积特征等。

3.2数值模拟与物理模型

数值模拟是通过基于流体力学和连续介质力学原理的数学模型,以及计算机算法的应用,模拟泥石流在复杂地形条件下的流动过程。通过对泥石流的运动、液固耦合、颗粒输运和冲刷作用等进行准确建模,数值模拟可以计算和预测泥石流的流速、流量、沉积厚度、侵蚀深度等重要参数。数值模拟还可以模拟不同条件下泥石流的演变趋势和灾害规模,为泥石流的防治和灾害评估提供科学依据。物理模型则是通过缩小尺度和模拟特定情况来研究泥石流的水力学和运动特性。物理模型通常采用水槽或风洞等设备,通过控制流体参数和地形条件来模拟真实情况。研究人员可以观察和记录泥石流的流动形态、流速分布、冲刷效应等,并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来推断泥石流的运动规律。物理模型的优势在于可以直观地展现泥石流的行为,同时提供实验控制条件的灵活性。

3.3遥感和GIS技术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在泥石流过程模拟与动力学机制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提供广域的、连续的、多时相的泥石流相关数据,帮助研究人员全面了解泥石流的形成机制和空间分布规律。遥感技术通过卫星、航空器或无人机等平台获取大范围的地表影像,可以获取到不同光谱范围的图像数据,如可见光、红外线和微波等,从而获得地表物理特征的信息。这些图像可以用于研究泥石流的形成机制,如分析地形地貌、识别植被覆盖、监测降雨情况等。此外,遥感技术还能通过比较不同时间的图像数据,观察泥石流的演变趋势,并推断可能的发生和发展情况。GIS技术则是将遥感数据与其他地理数据进行集成和分析,构建地理信息数据库。通过对泥石流相关数据的整合和分析,可以进一步揭示泥石流的形成机制和空间分布规律。例如,结合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可以进行地形分析和洼地提取,揭示泥石流溃坡的潜在位置。通过叠加降雨数据和流域特征,可以识别泥石流易发区域,为风险评估提供依据。在GIS平台上,还可以建立多要素综合评估模型,从而辅助决策制定有关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结束语

泥石流过程模拟与动力学机制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预测和防治泥石流灾害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野外观测与实验、数值模拟与物理模型、遥感与GIS技术等多种策略的综合运用,我们能够揭示泥石流形成和演化的机理,了解其运动规律和行为特征,为泥石流的预测、评估和防治提供准确可靠的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谢奎林,陈兴长,陈慧等.基于动力过程的单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方法[J].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29):12406-12415.

[2]张伟.某电站白石头沟泥石流特性及运动过程数值模拟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23.

[3]刘关雄,张杰,杨志全等.雷布大箐“9·17”泥石流灾害发育特征及运动过程模拟分析[J].水力发电,2023,49(09):29-34.

[4]刘潇.基于TRIGRS&Flo-2D簇头沟泥石流全过程模拟及危险性分区[D].西南科技大学,2023.

[5]罗超鹏,常鸣,武彬彬等.基于FLOW-3D的泥石流龙头运动过程模拟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22,33(06):5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