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地方政府应急处置能力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26
/ 2

增强地方政府应急处置能力研究

李应福1 李靖1 彭月洪2 李应兰2

(1.中共黔西南州委党校 贵州 兴义562300 2兴义市向阳路小学民航校区 兴义 562300)

摘要:《突发事件应对法》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括为特别重大和重大级别两类的,分别由国务院和省政府为响应主体,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梳理、处置和解决对增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主要局限于常态下老百姓的基本民生保障,而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呈现出一定的与之不适应,公共服务需求和公共保障服务需进一步得到满足。

关键词:地方政府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应急处置能力

一、核心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

(1)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认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因为事件的突然出现,进而导致或者有可能导致整个社会大众健康受到损害的重大传染疾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与职业中毒或者其他后果严重的公共健康事件。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十分鲜明,具体表现在事件的突发性、危害性与紧迫性上。

(2)应急处置能力

应急处置能力是以应急管理理论为支撑,以各级政府作为应急管理的主要责任部门,积极统筹协调相关部门,通过积极组建、有效运行、形成高效畅通的应急管理体系,以风险评估为监测手段,以先进技术为科学支撑、以多种预防控制措施为整合应急力量,以最小防控成本换取最大防控成效,保障公民生命财产安全,消除社会群众恐慌,达到公众满意的应急处置,有效维护社会各方面秩序。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地方政府应急处置能力存在的不足

(1)应急处置责任意识淡化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我国地方各级政府是国家政策、法规的直接实施主体,地方政府对所管辖区内所从事的一切事务承担着直接领导责任。因而,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中,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发生的不确定性、危害程度不可预估性、持续时间的难以确定性等特点,地方政府的政策引导及应急处置措施应快速、有效、精准、有力,这是避免社会大众心理恐慌、安定社会良好秩序、使广大人民群众从中获得更多幸福感、安全感的有效手段。

在具体应急处置过程中,客观上仍存在一些防控推诿、敷衍塞责、消极躺平思想,究其原因可以概括为:一是一些地方执政主体责任意识淡化。在面对疫情防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仍有部分工作人员心存侥幸,暴露出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危机意识不够,思想滞后、认识不充分、在此类应急事件中缺乏科学的政治理论、实践经验做指导,例如疫情最早在中国爆发时一些相关同志存在侥幸心理,认为疫情可控,不存在“人传人”情况;二是监督执纪问责力度不够。针对突如其来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监督执纪部门对一些政策实施主体的问责不够,“隔靴搔痒”“蜻蜓点水”式的警示训诫与教育培训等,无法匹配疫情防控特殊时期的执行力度与执行标准。

(2)应急处置行动迟缓

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按照应急处置机制阶段性分解剖析,地方政府一定是最先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先导力量和有效处置方,降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破坏和影响,地方政府应急处置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地方政府拥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最先发生信息获取资料,在研判风险评估、处置应对中均具有比较优势,所以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地方政府始终处在预控处置的关键环节,但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中,我们看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功处置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危机责任意识缺乏,应急处置迟缓导致地方政府在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时的被动。

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实际处置过程中,突发事件的紧迫性导致主体部门应急决策时间不足,在形成决策过程中倾向性的主观意识大于群体决策,从而导致研判应急处置措施在规范性、科学性、全面性上大打折扣。

(3)应急处置机制的不健全

新千年后,我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条例法规和应急预案,逐步构建并形成了我国相对完备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但在实际的应急管理执行和处置中,诸如一些较为繁琐的信息调查、过程研判和资料上报往往不利于在一些重大应急管理事件快速处置,体制化的流程规范一定程度上让应急处置有了处置方向和思路,信息的重复报送、多重管理,让原本清晰化流程变得十分冗杂,协同性不足、研判信息滞后等问题相继产生。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上,一旦错过了最佳的解决时机和因势利导,必然会造成身处一线的地方政府在应对应急处置上捉襟见肘,进而导致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上贻误问题解决的最佳时期。

(4)应急处置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和处置上,我国地方政府的总体做法过度依靠由政府、卫生部门、消防单位、交警等来具体承担。但随着近些年来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频发,这使得我们在接触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其所具有复杂的病理学特性的审视,缺少专业化的知识做支撑,单独依靠部门联动、人力堆积是难以对病理进一步科学识别,由此带来的防控措施必定难以精准制定,而后的一系列应急监测预警措施、响应处置措施、应急保障措施都会出现方向性偏差,难以辨别“因”就难以断除“根”,因而科学化的应急防控理论指导、精准有序的应急处置研判以及针对性的专业医疗、救援知识团队是影响应急处置防控中不可缺失的部分。

三、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地方政府应急处置能力的对策建议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强责任意识

地方政府主要领导作为政府政策措施的制定者和实施者,其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认知与研判,必须具备前瞻性和系统性,确保在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政府行为的落实力和执行力。要积极发挥应急防控指挥的核心决策者作用,避免地方主要领导者责任意识淡薄,认知及行动的落后,减少传统官僚制体系中“官本位”的思想,积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加强自身领导作风改变,积极引导政府机关内部转变工作作风,增强主动服务意识与应急处置能力。紧盯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同时期跟进应急处置办法,深刻关心和掌控疫情发展变化趋势、时刻关心群众的需求变化,将群众的“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应急处置工作开展的主要指标,畅通收集社会公众的建议与需求的渠道,积极发动社区群众参与,积极选拔、培训和动员广大有责任、有担当、有技能的社会公众参与,积极将党和政府“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防控目标体现在应急处置的各项工作中。

(2)规范地方政府应急处置机制,确保运行效率

完善有序的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是确保地方政府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挥的有效保障。一个完善的地方政府应急管理机制,不仅可以自上而下通过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建立起完备的疫情防控体系网,确保地方政府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小概率公共卫生事件时,避免“措手不及”“杂乱无序”应急处置流程情况,同时还能够积极将应急处置情况“化险为夷”“迅速落实”,要知道,一场危机、一次重大的应急处置工作往往最得人心的就是迅速采取针对性的手段,将危机、疫情影响及破坏力降到最低。一个地区、一个社会应急处置机制的健全与不健全,归根结底检验的就是应急处置机制存在运行过程中是否能够发挥正常的指导、推进、协作等功能,是否能够避免因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产生给老百姓带来看病难、购物难等一系列问题,要充分考虑群众需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工作原则,才能有效解决运行效率问题。

(3)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应急处置监测预警机制

牢固树立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机制十分重要,这要求地方政府及相关应急处置部门管理队伍必须时刻保持危机预警意识,面对风云变幻的世界局势,地方政府同志和相关应急部门队伍人员都必须牢固树立“底线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法治思维”,加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七种能力的提升,在面对危机预警事件处置时积极做到工作提前研判、危机提前防控,敢于与时间赛跑,主动抢抓机遇,积极梳理不安全因素和线索,给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存在的不确定腾出更多的前置预控处置的时间和空间。

(4)完善应急处置体系建设,加强专业队伍人才培养

在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过程中,专业队伍人才培养和作用发挥尤为重要。一方面,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生活秩序上必须得到有效运转,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抢抓、医治,另一方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身破坏性与传播延续性离不开专业队伍的实时监控与掐断,只有从源头上的准确预测、监管、隔断,才能避免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期的集中爆发。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作用发挥,不仅是检验地方政府应急处置体系是否完善的“指挥棒”,更是检验地方政府应急处置措施实施结果好坏程度的“晴雨表”。因此,地方政府要随着事件的变化不断优化应急处置体系,积极采取防控手段,主动预防、即时反馈、有效处置、防患未然。

参考文献:

[1]江川.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案例与启示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容志.构建卫生安全韧性: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城市治理创新[J].理论与改革.2021(11).

何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地方政府应急处置能力提升问题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22.6.
作者简介:

李应福(1986年12月—),男,汉族,贵州兴仁人,中共党员,副教授,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

李靖(1966年1月—),男,汉族,中共党员,副教授。单位:中共黔西南州委党校;

彭月洪(1981年5月—),男,汉族,中共党员,一级教师。单位:兴义市向阳路小学民航校区

李应兰(1990年12月—),女,汉族,中共党员,二级教师。单位:兴义市向阳路小学民航校区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