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六地”红色文化的精神内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22
/ 2

辽宁“六地”红色文化的精神内蕴

白 瑞

沈阳大学 沈阳 110044

摘要:辽宁“六地”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是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生动展现;是对辽宁地域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转化。

关键词:辽宁“六地”、红色文化、精神内蕴

2021年,辽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首次提出“辽宁‘六地’红色文化”概念,即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辽宁“六地”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辽宁地区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共同创造出来的全部精神财富与物质资源的总和。辽宁“六地”红色文化是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生动展现,是对辽宁地域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转化。

一、辽宁“六地”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生动展现

纵观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带领辽宁民众在辽宁地区取得许多历史性成就,孕育出东北抗联精神、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劳模精神等伟大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信仰信念、初心使命和斗争精神。

1.辽宁“六地”红色文化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灵魂和真理支柱。辽宁是马克思主义最早传播的地区之一,早在1924年就建立了第一个党支部,后又在沈阳成立中共满洲省委,主持党建、抗日等党的工作。信仰信念坚如磐石是辽宁共产党人的精神特质。

2.辽宁“六地”红色文化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辽宁“六地”记录了革命时期党带领辽宁人民反抗侵略和压迫,争取独立和解放的历史;建设和改革时期党带领辽宁人民艰苦创业、锐意进取、谋富图强的历史;也正在记录新时代党带领辽宁人民守正创新,自立自强,实现共富的新历史。无论时代如何更替,辽宁共产党人始终践行初心使命,为民谋福。

3.辽宁“六地”红色文化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精神

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品质的精准概括。据不完全统计,在东北抗联中牺牲的辽宁籍抗日英烈有51位;在抗美援朝战场上,13374名辽宁籍志愿军指战员为国捐躯,占全国志愿军烈士总数的1/10。一组组数字是对辽宁共产党人和烈士不畏强敌、敢于斗争精神品质永恒记录。

二、辽宁“六地”红色文化是辽宁地域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

红色是辽宁地域文化的根脉和底色。“爱国奉献、担当实干、创新争先”是辽宁人文精神的生动注脚。

1.“爱国奉献”是辽宁人民家国情怀的集中概括

九一八事变后,沈阳爱国军警打响了“抗战第一枪”,随后沈阳各界民众团结一致,奔走呼号,展现出“慷慨赴囚虏,烈烈试贞情”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在辽沈战役战场上,辽宁民众踊跃参军、支援前线、保障后勤,为解放战争迎来重要转折提供了有力支撑。抗美援朝时期,辽宁人民捐款捐物、筹集军需物资,鞍钢成为抗美援朝战场的“钢铁生命线”,是志愿军将士的坚强后盾。“‘一五时期,辽宁产出占全国17%的原煤、27%的电力、60%的钢材,挺起了共和国的工业脊梁。[1]三线建设中,辽宁大批人才深入中西部腹地支援建设,为建立新中国完整的工业体系保驾护航。爱国爱家、无私奉献是深刻辽宁人民骨髓的红色基因。

2.“担当实干”是辽宁人民踏实作风的精准描写

在新中国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辽宁都肩负重要使命。辽宁人民也不负期待,攻坚克难、艰苦奋斗,以顽强拼搏,真抓实干的姿态担起“共和国长子”的美誉。“爱厂如家、艰苦创业”的全国劳模孟泰、“埋头钻研,大胆革新”的技术劳模尉凤英、“用生命托起战机”的航空英模罗阳、创造出“文墨精度”大国工匠方文墨、“爱生如子,铸魂育人”的全国师德标兵曲建武、“变废为宝”闯出低碳创效之路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刘丽娜……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的行业“英雄”不断为敢闯敢拼、实干作为的劳模精神、辽宁精神“代言”。

3.“创新争先”是辽宁人民奋斗精神的真实写照

在被誉为“共和国工业奠基地”的辽宁大地上,书写着第一枚国徽、第一架歼击机、第一艘航空母舰等上千个激荡时代的工业奇迹故事。在全面振兴的奋进路上,辽宁党委政府带领人民群众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国家战略布局,深耕“原字号”“初字号”的同时,推动智能、绿色、高端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新型创新发展生态格局,以高质量发展续写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辽宁篇章。

三、辽宁“六地”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转化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发源于辽西地区的红山文化证明了辽宁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古往今来,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品格、道德风范与处世哲学在辽宁土地上传承发展,并转化为推动时代进步的精神动力。

1.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蕴含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

自强不息精神是民族精神之魂。《易传·乾》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即君子要效法上天(自然),积极进取,发奋图强,刚健有为,体现出中国哲学观中积极的“入世”态度,有所作为的目标准则,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立鸿鹄志,行图强事,支撑中华民族历经苦难仍能崛起复兴。近代以来,辽宁地区历经几度沉浮,是中国现代史的重要亲历者和推动者。内忧外患,山河破碎时,辽宁义勇不屈不挠、浴血奋战,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时,面对西方封锁,辽宁人民自信自立、攻坚克难,用血汗挺起来了共和国工业脊梁;深化改革、全面振兴时,辽宁人肩负使命,狠抓机遇,一代接着一代干,“红色文化+绿色发展”并蓄发力,不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辽宁新蓝图转化为实景图。

2.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蕴含中华民族“崇德重义”的尚德风范

“厚德载物”“重义轻利”是中国传统道德观的内核,并渗透于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各个层面,成为重要的行为规范与秩序规范。辽宁“六地”红色文化中既有彰显共产党员“用特殊材料制成,誓死捍卫信仰”的忠诚大德与“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无私公德的道德实践,也有辽宁民众在九一八事变后,“国危如累卵”时,“一呼群众逾千万,高唱战歌齐从军!”的民族大义;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保卫和平、反抗侵略,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大义的生动写照。在奋进新征程的重要赶考路上,崇德尚义的道德风范迸发着巨大感召力,持续不断转化为推动辽宁全面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力。

3.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蕴含中华民族“仁者爱人”的处世哲学

“仁爱”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的核心本质。“存仁者之心,行爱人之道”是中华民族核心处世之道。表现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与人的处世交往哲学,也上升为“泛爱众”“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关爱全人类的天下情怀。辽宁“六地”红色文化是“仁者爱人”传统伦理思想的现代彰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相契。雷锋同志“忠于共产主义事业,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高洁品行是仁爱精神的高层次实践。抗美援朝是保家卫国的重大战略决策,同时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愿与被压迫国家人民同舟共济的大国担当,和捍卫全人类公平正义、推动和平发展的美好追求。

参考文献:

[1]新中国工业摇篮[N].辽宁日报:2021-02-23.

基金项目:2022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高校思政专项)(项目编号:L22DSZ015)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白瑞,女,沈阳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