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与问题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22
/ 2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与问题研究

王冉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6

摘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是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不断增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亟待关注。然而,在实际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和挑战。本论文旨在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从制度设计、管理体制、参与意识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推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社会;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制度建设;优化措施

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概念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指为农村居民提供养老保障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它是以政府主导、集体参与、居民个人缴费为基础,通过统一筹集、风险共担的方式,提供农村居民在养老期间的基本生活保障。

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产生背景与实施意义

    1、产生背景

一是农村劳动力老龄化: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农村劳动力养老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逐渐面临压力,需要建立一种社会化的养老保障体系。二是农村社会转型: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城乡差距缩小,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和养老保障,传统的农村养老方式已无法满足需求。三是国家政策导向:为解决农村养老问题,促进农村发展,政府开始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与发展。

    2、实施意义

一,提高农村居民养老保障水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农村居民提供基本的养老金和待遇,有助于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提升养老保障水平。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可以鼓励农村居民积极参与农业生产,促进农村劳动力的稳定供给,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三,缓解养老负担压力:通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以分散农村居民养老压力,减轻家庭负担,提高社会养老保障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四,保障社会稳定与和谐: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和安全感,增强社会稳定,促进城乡居民的和谐共处。

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存在的现状问题

1、资金来源和可持续性问题

首先,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需要巨额资金来支付养老金和待遇,但目前缴费基数较低,参保人数相对较少,导致缴费收入不能满足养老金发放的需求。其次,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居民的养老基金积累较少,养老金发放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导致资金缺口较大。再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缺乏长期可持续的融资机制和资金来源,无法保证长期稳定运行。最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一些边远贫困地区缺乏充足的资金来源,导致养老保障水平较低。

2、养老保险政策的覆盖范围和标准问题

第一,目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某些地区或群体中的覆盖范围仍存在局限性,导致部分农村居民无法获得养老保险的覆盖。第二,不同地区和部门对于养老保险的标准和待遇规定存在差异,导致养老金水平的不公平和不一致。第三,一些地区的养老保险标准相对较低,养老金的发放水平无法满足农村居民的实际生活需求。第四,由于农村居民的流动性较高,养老保险的覆盖和转移存在困难,导致养老保险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3、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问题

首先,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管理体制相对薄弱,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和完善的监督机制,导致管理效能不高,存在管理漏洞和问题。其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运行机制仍不够灵活和高效,缴费、参保、转移、养老金发放等环节存在操作不便、流程复杂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再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管理和运行过程中,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缺乏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支持,导致信息流动不畅、数据不准确,影响决策和监督能力。最后,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容易导致资金滥用、挪用等问题,影响制度的公信力和可信度。

4、农村居民对养老保险的认知和参与问题

一,农村居民对于养老保险的相关信息了解不足,缺乏充分的认知和理解,导致对于养老保险的参与意愿较低。二,部分农村居民认为养老保险离自己还较远,对参与养老保险缴费缺乏紧迫感,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三,农村居民缺乏相关的培训和指导,不了解养老保险制度的具体操作和福利待遇,难以做出明智的参与决策。四,部分农村居民由于经济困难、流动性较高等原因,往往无法满足养老保险的参保条件和缴费要求,导致参与困难。

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资金保障和可持续性机制

首先,通过探索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如增加政府财政补贴、利用社会捐赠和投资等方式,增加养老基金的筹集规模。其次,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宣传和推广工作,提高农村居民的参保率和缴费基数,扩大养老基金规模。再次,建立健全的养老基金投资运营机制,将养老基金投资于有稳定回报的项目,增加资金收益,提升可持续性。最后,针对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和需求,合理制定区域差异化的养老保险政策,确保养老金的合理分配和平衡发展。

2、完善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和标准,提高保障水平

第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村居民参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意识和积极性,确保养老保险制度的广泛覆盖。第二,制定统一的养老保险标准和待遇,确保不同地区和群体之间的养老金水平公平一致。第三,根据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和生活水平,适当调整和提高养老金的发放标准,确保养老保险待遇的足额性。第四,建立健全农村居民养老保险转移接续机制,使流动人口能够顺利参保和享受养老保障。

3、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体制,提高运行效率

首先,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管理机构,明确职责和权限,提高管理效能和协调能力。其次,优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运行机制,简化手续和流程,提高操作便利性和效率,降低参保和领取养老金的门槛。再次,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参保信息、缴费记录和养老金发放等数据的准确、及时共享。最后,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监督机制,加强对资金使用和管理的监督,提高透明度和问责能力,防范和惩治相关违法违规行为。

4、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的认知和参与度

一,加大对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知识普及和宣传力度,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信息,提高居民的认知水平和参与意识。二,建立健全农村居民养老保险的培训体系,组织培训班、讲座等活动,提供系统的指导和帮助,增强居民的参与能力。三,根据不同地区和居民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养老保险参与条件和缴费标准,降低参与门槛,鼓励更多农村居民参与养老保险。四,建立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定期的咨询、帮助和指导,为农村居民解决养老保险参与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参考文献

[1]刘曼婷,戴爱国.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问题调研报告——以益阳市资阳区为例[N]. 山西科技报,2023-08-03(B06).

[2]袁辉,韩居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能提升农村劳动力质量吗?[J].农村经济,2023(06):74-83.